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





《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帅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1年第56卷第2期(总第235期)2011 V0156 No2(General No235)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帼张茂聪(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民主、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在拓宽道德教育内容、改善道德教育方式与途径、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同时,又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青少年道德选择困难、学校管理难度
2、加大、教师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准确审视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深度挖掘网络文化对传统道德教育带来不良影响的根源,加强我国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途径、管理等系统变革,构建适时性、针对性、有效性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体系。关键词: 网络文化;道德教育;教师素养;公共治理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1)020080一0921世纪是网络信息主导下的网络文化时代。文化传播方式以及文化载体的根本性变革对我国中小学校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网络的高度开放与自由,使得大量不良信息肆无忌惮的
3、流窜于网络之中,对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养成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无疑也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深入研究网络文化对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并寻求促进中小学校道德教育变革的有效路径,显得更加迫切。一、网络文化的意蕴和特性网络文化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互联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网络境遇下人的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价值理想和人文关怀。虚拟性是网络文化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化没有实体形态,仅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它通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将现实的文化因素加以加工、整合、升华,形成一套源于现实又跨越
4、现实的若隐若现的文化体系。在网络文化引领下的一切交往与活动,都突破了现实生活实体与实际形式的束缚,取而代之以一种信息数字化的技术,通过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动态模拟,来满足人们在娱乐、消费、求知、咨询等多方面的文化夙求。正如卡西尔所言:“人不再生活在单纯的物理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在这个新的空间中“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里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这种新文化的标志无处不在。它的特征不是电子通信那只是一种附属物。相反,是交互的性质特征标志着电脑网络空间的特性。”111网络文化对网上用户言论制约的松散性,加速了不同文化系统下个体之间的交流机会,使任何人都可以自
5、由的根据个人的嗜好、兴趣、风格选择、参与到某一文化群体或不同文化群体的信息交流与讨论当中。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功能,使得个体或组织对信息的垄断不复存在,意味着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消解,这赋予了网络文化参与者前所未有的平等性。在网络社会中,不管文化水平高低、经济收入多少、社会地位如何,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拥有相同的话语权,都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和吸纳自身所需信息,与所有的网民进行平等对话。收稿日期:20101201作者简介:张茂聪(1968一)男,山东青岛人,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参加调查和讨论研究的主要成员有:王培峰、冯永刚、李志峰、刘晓倩、张雷。本文为教
6、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研究”(DEA0801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万方数据网络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又具有共享性。生活在互联网中的每一个网民都遵循着相同的TCPIP协议,在网络中分享着彼此的风俗文化、价值观念,共同构建一种弥漫全球的国际文化。人们将不同的价值体系、文化形态联系成一个整体,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形式。当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为了方便彼此的沟通与交流而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时,那么传统的民族障碍、文化隔阂便逐渐的缩小,而国际性和包容性却逐渐的加大,促使人们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的价值观念。同时,各个民族文化为了完善自身体系,也在积
7、极的汲取彼此的精华,共同分享彼此的文化精髓,充分体现了网络文化共享的价值取向。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主体加速了彼此的联系与整合,构建了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庞大的文化丛。当人们的网络生活越是丰富时,文化从其蕴含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等核心因素便越会被人们所吸收接纳,并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二、网络文化对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网络对任何一个渴求新知、追诉自由的人们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特别是对于具有强烈求知欲、酷爱探究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更是他们无法忽视与小觑的新天地。网络以二系列以往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功能与特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与渠道、新的交往领域与联
8、系方式,甚至为青少年提供一整套的虚拟生活场,这对学校借助网络文化的传播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不可置疑,网络文化就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在其安静平和、充满和谐与峥嵘的表象下,背后却如同一股无法估量的黑洞力量,牵引、侵蚀着无数年轻的心灵,尤其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起到了极大的负面蛀蚀作用,这对我国中小学校有效的开展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网络文化拓宽道德教育内容的同时,又为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革新带来困境道德教育内容如同一个“塔”,第一层是“历史积淀的社会道德要求”,中间一层是“现实
9、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最高层是“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历史积淀的社会道德要求”是千百年来逐步积淀起来的维持现有生产力状况的道德准则。“现实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则是从现实社会提炼出来的,适合现有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力未来发展趋势的道德要求。而“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体现生活中人们最长远的共同利益。【21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重视“历史积淀的社会道德要求”而忽略了后两方面的内容,内容体系枯燥、乏味。然而随着网络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它突破了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使蕴含“现实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道德标准的内容呈现出来,弥补了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的不足,是对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单一、滞后的摒弃
10、,为学校编排新的道德教育内容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在网络空间中,许多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体制创新理念、普世伦理等道德教育信息以开放的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无疑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内容的筛选和编制展现出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道德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现实新增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先达的社会道德要求”时,秉着勇于开放、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拓宽道德教育内容。然而,网络所呈现的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征更使得一些虚假、恶意的信息流窜于网络之中,这不仅使青少年深受暴力、色情、迷信信息的危害,形成严重的感官享受主义和个人极端主义倾向(见图1),而且对道德工作者判
11、断、选择网络信息并纳入到道德教育内容带来很大难度,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实然判断的问题,由于没有一个硬性的价值标准来判断要将哪些内容引进道德教育内容中,所以革新道德教育内容时往往出现一己之见,而有失偏颇;网络文化的时效性,使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大众面前,并使得任何一项新的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国内外在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内容上取得的新进展和新突破呈现在网络之中,并要求在现实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中有所反应与体现。但是一项新的道德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经过不断的实验、反复的验证才能纳入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可见道德教育内容的革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本着高度谨慎的原则进行一项相对长期的工作。这便使
12、道德教育内容的更新速度与网络文化时效性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要切实改革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网络文化改善道德教育方式与途径的同时,又增加学校道德教育管理难度网络打破了自古以来重视言传身教,强调青少年课堂学习的道德教育方式。将网络的优势充分引81万方数据 图1 青少年网络行为等调查进到学校中来,不仅可以有效扩展道德教育内容,而且还可以使枯燥乏味的书本内容转化成活泼新颖的图文、音频,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接受与内化。据调查,59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对自己有很大影响;48的青少年通过上网查询学习资料等等。同
13、时,由于网络时效性强的特点,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整理教学材料,将国内外发生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并通过开展一些网上课程资料查询、学习感言展览、针对热点,焦点问题展开的辩论赛等活动,把握课堂学习的方向、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强化道德教育效果。学校校园网站,通过成立不同年级、班级的学习专区,课余时间师生进行在线沟通交流的机会。引导青少年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青少年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充分的实践。可见,网络为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与途径的改善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尽管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与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单一、僵硬的
14、道德教育方式,有效的提升了道德教育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网络带来的是技术问题,无论是课堂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还是课余进行在线交流学习,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学校中引进网络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管理上的难题,这无疑加大了学校道德教育管理的难度。一方面,网络足开放的,无论是有利的道德教育资料还是不良的信息资源都毫不闭塞的晾晒在网上,对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极强的青少年来说,极易受到那些异化思想的影响,要么片面的追捧多元化思想,要么沉迷于黄毒、游戏之中,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难以靠学校的力量就可以管理、阻止。据调查,青少年面对网络诱惑时,其道德鉴别能力呈现出了较大的层次差别(见表一)。(三)网络文化扩大道德教育
15、空间的同时,又挑战着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可以突破传统教育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从青少年个人立场来讲,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平等性使青少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迈入网络空间,他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资源,扩大学习视野。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激发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渴望以一种自己的方式主动接触新知识,并理解内化知识。从学校立场来讲,网络的利用扩大了道德教育的空间。在时间上,教师可以打破课堂几十分钟的限制,利用网络进行课下的在线交流学习;在空间上,师生之间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进入网络空间便可以进行同步学习等。另外,互联网络的充分利用
16、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打破了传统道德教育的限制,有效的促进了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道德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道德教育的空间,将道德教育带人一个全新的环境。表一青少年道德鉴别能力的调查百分比 百分比问题 选项 问题 选项() ()A很高技术的人、很神秘l网上发布欺诈性 l是 669 很厉害 287的信息足否为不道 2否 18 3对电脑黑客的影响 B是一种犯罪行为 334德的行为 3无所谓 151 C不清楚 3196D普通的人1很想 2182你希单有自己的 2比较想 3824你认为用网络传播电 A应受法律制裁 645网恋史吗 3兴趣不大 268脑病毒坏他人电脑的行 B无所谓 283为 C不
17、必诉诸法律制裁 724完全没有兴趣 132(材料来源于:刘洁初中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学校利用网络联合来自家庭、社会两方面的教 道德教育上的主导地位。一方面,网络所起的作用育力量,同时培养青少年发挥自我教育意识以强化 仅仅是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提供可能性,事实道德教育力度之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于 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在对青少年不同程度的82万方数据进行道德教育时并没有有效的联合,而是仅仅处于形式的上呼吁阶段。尽管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的力量没有做到实质性的联合,由于网络的影响力与冲击力,道德教育工作者无意识的减少自身的道德教育影响,从而在整体上
18、弱化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家庭道德教育意识的觉醒,使很多父母意识到自身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摆脱了完全依靠学校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思想桎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权威地位。最后,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使青少年独立接触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信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丰富道德经验,并形成良好的品行。但是,当学校道德教育面对各种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教育力量,而又不能有效的加以整合利用之时,便会逐步造成中小学校道德教育主导地位的消沉。(四)网络文化提升教师专业学习,却又挑战教师专业素养网络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各种各样的人群接触网络的现象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的
19、普及及网络自身的优势,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首先,网络提供了及时与丰富的道德教育信息,拓宽了教师选择道德教育知识材料的范围与渠道,一定程度上为教师道德教育信息素养的提高展现了无限的机会。其次,网络的发展,使道德教育网络化成为现实,教师通过利用网络,逐渐培养自身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再次,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使青少年与教师以一种与现实角色截然不同的姿态进入网络世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青少年的上网信息,通过网上与青少年进行陌生人式的交谈、亦或是朋友式的真诚沟通,了解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生活。同时,在与青少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青少
20、年种种不良问题或倾向,及时纠正不良思想或行为,引导青少年舒缓压力并转变其在心理上的极端倾向等等。网络提供了一个教师真正了解青少年的平台,只有切切实实的发现青少年的问题,才能针对问题采取合适的教育策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道德教育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网络文化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可利用的途径,然而,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一定数量的教师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并没有真实提高自身道德教育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与技能欠缺和信息行为偏差。有些教师因很少接触网络而不能获得道德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因而不能将有效的网络文化资源整合到道德教育中。有些教师却又由于过多的接触网络
21、、利用网络,养成了依赖媒体技术的不良习惯与行为。道德教育过程转变为呈现课件、播放视频的过程,并在人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功能相对隐退,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脑的操作者和道德教育的局外人。(五)网络文化促进青少年自我发展,又暴露青少年道德选择困难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自由性,增强了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个人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青少年正处于品德形成以及各方面能力、意识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网络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他们通过自主选择学习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交流,不断探索、体验新领域。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青少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虚拟
22、的社交之中,这无疑扩大了青少年的交际范围。而这种扩大了的交际,也扩大了青少年的知识面,使青少年接触到许多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为青少年的发展、成才提供了新的舞台和机遇;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加快了青少年民主意识的形成。在网络空间中,人们不再受现实舆论的压力与世俗利益冲突的限制,自由选择喜欢的人进行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并随时对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每个人都尊重彼此的隐私,都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姿态游走其中,这无疑会加深青少年对民主、平等重要性的了解与认识。随着青少年在网络上交流与沟通的增多,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现实生活中权威形象的盲从心
23、理,加快青少年民主、平等意识的形成。然而,网络文化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在道德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文化的高度开放与自由,造成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倾斜,导致形成世俗的功利性态度。由于对自由、民主的片面性认识加之缺乏有利的引导,青少年往往沉迷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功利性倾向,对于“努力学习最主要的目的”的回答有37的青少年认为“出人出地,提高社会地位”,9的青少年认为“挣大钱,过好日子”。而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难度。二是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频频发生。由于83万方数据网络最大限度的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极
24、易沉迷于网络之中寻求心理上满足。他们在网上追求刺激,渴望及时享受一种成功的快感;善于网络交流而不善于真实的社会交往。久而久之他们将自己局限在一种虚无缥缈的网络社区,而逐渐丧失了遵守现实生活的规则与维护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无疑会引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失范行为的频频发生。青少年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道德行为的偏差(见表二)。三是由于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和渗透性,造成青少年政治观上的“西化”和“分化”,导致民族意识的退化,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社会化不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抓住青少年一代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文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文化 境遇 我国 中小学校 道德教育 变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