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七下24短文两篇含解析.docx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七下24短文两篇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七下24短文两篇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4 短文两篇陋室铭唐刘禹锡素养提升 把握物象特征,类比作者思想。作者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苔痕上阶绿”让读者从淡雅之色中感触作者的恬淡之心;“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素琴”“金经”则暗示了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生活情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也就突显了一个鲜明生动的“吾”(作者),从而使“德馨”的含义更加具体可感。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苔痕上阶绿原意为:与“下”相对,在句中的意思为:_(2)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2012原意为:劳累,在句中的意思为:_2. 重点实词(1)有仙则名名:_
2、(2)有龙则灵 灵:_(3)斯是陋室 斯:_(4)惟吾德馨 惟:_ 吾:_ 德:_ 馨:_(5)苔痕上阶绿 阶:_(6)谈笑有鸿儒 鸿儒:_ 鸿:_(7)往来无白丁 白丁:_(8)可以调素琴 调:_ 素琴:_(9)无丝竹之乱耳 丝:_ 竹:_ 乱:_(10)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_ 形:_(11)何陋之有 陋:_3. 文言虚词(1)有仙则名 _(2)可以调素琴2018 _(3)可以调素琴 _ 无丝竹之乱耳 _(4)之 何陋之有2019 _(5)何陋之有 _二、重点句子翻译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下注释)(2018海南,2017抚顺、黔西南)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课下注释)(2
3、018海南,2017来宾、云南省卷)3. 孔子云:何陋之有?(2017云南省卷)三、文意理解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前四句简洁有力,以“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B. “苔痕上阶绿” 一句营造了一片淡雅之色,从中可以感触到作者的一颗恬淡之心,“素琴”“金经”则暗含作者质朴高雅的情趣。C. 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巧妙地回应开头“惟吾德馨”一句。D. 本文全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清明廉洁、朴
4、实无华的高尚情操。针对训练(2020原创)文言文阅读(10分)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仙则名 则题名其上B. 水不在深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 惟吾德馨 先达德隆望尊D. 无案牍之劳形 上自劳军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龙则灵 则是无信B. 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C. 无丝竹之乱耳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何陋之有 又何间焉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文章开篇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类比起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做了铺垫。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5、青”写出了环境的幽静、雅致。“上”“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富有生气,流露出作者对陋室景色的喜爱之情。C. 文章结尾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自在。D. 文章以自然环境、生活情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的“陋室”,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作者形象,从而使“德馨”的含义变得更加具体可感。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爱莲说 核心素养 北宋周敦颐把握物象特征,类比作者思想。文中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
6、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原意为:枝蔓,在句中的意思为:_原意为:枝节,在句中的意思为:_2. 一词多义(1)爱:世人甚爱牡丹F _莲之爱,同予者何人F _(2)清:濯清涟而不妖 _香远益清 _3. 重点实词(1)可爱者甚蕃 蕃:_(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2015(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_(4)濯清涟而不妖 濯:_ 涟:_ 妖:_(5)中通外直 通:_(6)香远益
7、清 远:_ 益:_2015(7)亭亭净植 亭亭:_ 植:_(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_ 亵:_(9)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_(10)陶后鲜有闻 鲜:_2015(11)同予者何人 予:_2015(12)宜乎众矣 宜:_4. 文言虚词 水陆草木之花2015 _(1)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 可爱者甚蕃 _(2)者 花之君子者也 _ 同予者何人 _(3)自李唐来2015 _(4)濯清涟而不妖2015 _(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015 _(6)花之隐逸者也 _(7)同予者何人 _(8)宜乎众矣 _(9)宜乎众矣 _二、重点句子翻译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18山西)
8、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018遵义)4.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017滨州)三、文意理解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从生长环境方面表现莲的品质。一个“独”字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B.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意为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表明了作者不喜欢菊花,更是对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态度的批判。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D. 文中三种花象征不同的人群,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
9、进行了比较和品评,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针对训练一、(2015南宁改编)文言文阅读。(10分)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B. 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C.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D. 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水陆草木之花何陋之有B. 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C. 濯清涟而不妖 乃记之而去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士石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复习 测试 24 短文 两篇含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