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6新人教版.doc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6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6新人教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6)(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
2、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
3、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两序,非体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BCD解析:用排除法。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排除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答案:C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
4、加褒贬。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解析: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所以D项错。答案:D【参考译文】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
5、,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唐代杜牧答庄充
6、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娄坚在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
7、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家有名士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8、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
9、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浑曰:“何如我?”
10、卿家痴叔死未AB CD解析:句说的是王济赞叹王湛学问之深。句说的是只有其父王昶了解王湛。是武帝的话。这些都不是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答案:A4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解析:从原文看,王济并非“每
11、次”去墓地“从不看望叔父”,此处错。B项与邓粲晋纪中的意思相符。C项在晋纪中也有依据。D项与最后一段意思相符。答案:A【参考译文】王湛为生身之父守孝三年之期已满,就住在了守墓房里。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祭拜祖墓,经过那里也不去探望叔父,叔父也不等他来。王济偶尔拜见,也只是嘘寒问暖罢了。后来王济姑且试探着问近来的事情,王湛的回答很有些值得一听的言辞,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感到惊愕惋惜,就继续与他交谈,转而达到高洁精微(的境界)。王济先时少了作为子侄辈的恭敬,在听了叔父的言论之后,不觉地严肃起来,从内心到外表都肃然恭敬起来。王济于是就留在叔父的住处,日夜交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也自觉比叔父有所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