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doc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节种群的特征1阐述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难点)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难点)种 群 的 特 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的捕捞强度的确定。3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年龄组成概念年龄结构是
2、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对点连线)【提示】AcBaCb(4)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4种群的空间特征(1)随机分布,如杂草的空间分布。(2)均匀分布,如水稻的空间分布。(3)集群分布,如飘虫的空间分布。探讨: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两个池塘中的鲤鱼。某池塘中所有的鱼。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某中学高一(五)班所有学生。提示: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不属“同一区域”;不属“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不属
3、“全部个体”。“班级”不是一个自然区域,同时它不具有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特征。探讨: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代表哪种特征,为什么?提示:分别代表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1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分别表示增加、减小表示“直接因素”表示“间接因素”(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当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迁入率高于迁出率时,种群密度增大;反之,种群密度减小。(2)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
4、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2年龄组成的表示方法(1)模式图:(2)统计图:(3)曲线图:(4)柱形图: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A项中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C项中的乔木、D项中的鱼都不是单纯的一个物种,不能称为种群。【答案】B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
5、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项指的是出生率;D项指的是死亡率;而C项与种群数量特征无关,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答案】C3.如图是种群各特征之间关系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导学号:67330021】AA为出生率和迁入率,B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D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都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不仅具有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读图知D为年龄组成,而每种类型都
6、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由此判断C项叙述错误。【答案】C种 群 密 度 的 调 查 方 法1样方法(1)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2)步骤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计数并记录计算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计算种群
7、密度探讨:(1)计算图中样方内的个体数目。提示:9个。探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调查结果是偏高/偏低/不变?为什么?提示:偏高。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天敌捕食,则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调查的结果会偏高。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1)选取样方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且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2)植物个体的大小不同,所选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3)计数原则:样方内的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
8、原则,如图:注:实心圆表示应统计或计数的个体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注意事项(1)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不影响动物的寿命和行为。(2)标志物不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3)调查期中,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迁入或迁出。(4)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重新捕获的概率相等。(5)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4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
9、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项正确。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
10、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应再乘以甲地面积,D项错误。【答案】C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导学号:67330022】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即标志重捕法。由题意可以得出:N504213,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5042)/13161.5只。【答案】D6某同学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
11、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选取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 km、宽1 km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中央划一个样方;样方为边长5 m的正方形;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样方第一样方第二样方第三样方个体数354请回答:(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原因是_。【解析】(1)三个样方山毛榉数量的平均值为4,而样方的面积为25 m2,所以种群密度为4250.16 株/m2。(2)由于所选范围为长5 km,宽1 km,只选三个样方数量太少,而且对于山毛榉这样的乔木来说,样方面积较小。【答案】(1)0.1
12、6株/m2 (2)不可靠 选取的样方数目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某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BCD【解析】种群必须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而草原上的全部牛、池塘中的所有鱼均不只由一个物种组成;某稻田中的三化螟是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组成了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D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会有影响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
13、,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少D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减小,A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错误;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C错误;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答案】A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不正确的是()【解析】在统计样方中个体数时,对于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在内,而对于位于样方边界的个体,遵循只计一半的原则
14、,而选项D将所有位于边界的个体都计算在内,所以D项统计有误。【答案】D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答案】B5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
15、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初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的计算公式:_。(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解析】(2)
16、将表中的数据代入公式:种群总数(3236)/4288(只),由于测定的是2 hm2的布氏田鼠数量,因此,该草原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捕获有标记的数量比实际值小,故求得的比值比实际高。(3)两次捕获的雄性个体数为181836,捕获的雌性个体数为14183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因此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4)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的洞口为3.6100360,而1 hm2的田鼠数量为144,因此,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为3601442.51。【答案】(1)(2)144
17、高(3)8/9(或32/36)(4)2.51课堂小结:网络构建核心回扣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3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5种群的空间特征类型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一个种
18、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解析】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不同的;种群密度的大小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之外,还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一个种群是由所有同种个体组成的,而不是只包括成年个体;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答案】D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解析】年龄组成中的衰退型,其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对应于选项A所示图例。【答案】A3下列与种群特征无关的是()A未来5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
19、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C人工林中的树木呈现均匀分布的特点D2014年某省人口出生率为7.32%【解析】人口老龄化说明了年龄组成的问题;人工林中的树木呈现均匀分布的特点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2014年某省人口出生率为7.32%属于种群数量特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超出了种群的范畴。【答案】B4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A4 000尾 B3 200尾C1 600尾 D800尾【解析】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鲫鱼的总数NMnm(200160)/103 200(尾)。【答案】B5. 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人教版 必修 同步 教师 种群 特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