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训.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训.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板块思想感情类1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金鹦鹉:酒杯名。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解析开篇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描写的是花心和花瓣,诗人着眼于菊花的色彩。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
2、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两句,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高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而后,“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两句中,诗人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不为世用的苦闷。最后一联,诗人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金鹦鹉杯中,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22016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忆秦娥刘辰翁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3、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注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梅发:白发。“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刘辰翁以此词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风雪的严寒景象。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
4、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面对这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的荒凉萧杀的景象,虽然词人感到故国的江山还像原来一样,然而去京城朝拜观灯的人却一个也看不到了。上片写景,景以引情,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风雪交加行人断绝的凄凉景象;下片抒情,景以衬情,抒发物是人非、怀念故国的悲苦心情。词人面对着“当时月”,故国情景,纷涌而来,眼前处境,却无比悲凉。最后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把“当时月”之善解人意和词人之悲凄坚贞交织起来了,意境苍凉,余味绵绵。原文翻译邓剡在上元夜客人都走之后感念旧情,作忆秦娥给我,我一读感觉非常凄凉,用原韵写词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觉感到
5、非常悲凉。元宵节,去临安的道上风雪交加。风雪交加,江山依旧是那样的江山,但是临安看灯的人却没有。短短一生偏又经受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深哀大痛。和您就像仍然面对当时的明月。月色依然如旧,但此番照临人间,却只见眼泪白发而已。32016兰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好事近凝碧旧池头韩元吉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注宋乾道九年(1173),词人出使贺金主世宗生辰,途经故都汴京,金人赐宴,宴后作此作。凝碧池:在洛阳,借指汴京故宫。安禄山陷洛阳,在此大宴部属。梨园子弟唏嘘泣下,其中乐工雷海青掷乐
6、器西向大恸。御沟:流经宫苑的河道。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答:_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鉴赏“凝碧”两句运用历史事件,抒写词人此时此际的痛苦。据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唏嘘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
7、向大恸。三、四句,从声音到外貌转化,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的心理活动。“杏花”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以虚带实,兴寄遥深。“无处避春愁”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的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原文翻译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
8、,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流断绝,好像知道人心中的忧伤。42016大庆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城东早春唐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首诗都写到“春”,这两处“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答案杨诗描写了一幅早春图。写出了早春清新的特点。描写了早春时,柳叶新萌的美好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高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
9、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道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赞美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 城东早春:首句,写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清”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暗示“早”;“半未匀”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三、四句,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10、。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村居:描写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
11、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原文翻译城东早春:城东春色清静幽美,绿柳的叶子黄绿相间。如果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刻,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都是赏花的人。村居:早春二月生机勃勃、草长莺飞,堤岸上杨柳依依、云烟缭绕。孩子们很早就放学回家了,连忙趁着东风放飞风筝。52016辽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注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注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期间。庚戌:即宋光宗绍熙元
12、年(公元1190年)。篆冈:地名,当在带湖之侧。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答:_答案“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两句表面上写想来秋天也会使人悲伤,忧虑重阳节时多风多雨的天气。实际上“风雨”,一语双关(或比兴或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气候的风雨,更暗喻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或答悲秋不仅仅为秋日自然风雨悲伤,更为南宋国运日衰、风雨飘摇而悲)。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反映作者对当时政局恶劣、国势衰微的忧虑之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悲叹。解析“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思想情感,关键是理解句中的“风雨”的双关义,表面义容易理解,但是其隐含义
13、则要从诗歌写作的背景入手,时值南宋,国运日衰,此“风雨”正有风雨飘摇之意。也正是因为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才会有如此的悲叹。诗歌鉴赏该词是一首悲秋词。上片写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浑然一体。上片末二句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应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下片头三句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脉,把秋天写得更使人留恋。在上片“是谁秋到便凄凉”一个问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加上了一个意思更明显的反问,把自己本欲肯定的东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边缘。末二句突然做了一个笔力千钧的反跌:“思
14、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本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秋天凄凉的风雨和作者内心的悲愤融成一片,从而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壮志不得申的愤慨忧伤的感情。原文翻译夜月皎皎映照着楼台,庭院里的秋花芬芳馥郁,欢笑快乐的人们来来去去。是谁一到秋天就感到凄凉?当年宋玉就悲伤到这样。喝酒吃菜要随其自然,对歌舞享乐看得平常一般,问他有什么值得悲伤之处?不过仔细想来也有可悲的时候:重阳节快到了,秋风秋雨使人感到格外凄凉! 第二板块评价观点态度类12016合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初冬道中宋曾巩潦退蛟螭不可逃,溪潭清澈见秋毫。欲霜日
15、射西山赤,渐冷天腾北极高。秀色更浓唯竹柏,孤根先动是蓬蒿。感时一抚青萍注叹,马踏西风气自豪。注青萍:古宝剑名,泛指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溪潭清澈,写其品行纯洁;日射天腾,见其志向高远;竹柏后凋,明其坚守之意;青萍之叹,叙其壮志难酬;马踏西风,抒其凌云豪情。解析根据诗歌中“景情”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逐联分析。22016沧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长门怨齐浣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注昭阳:宫殿名。更漏:报时的漏壶。“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
16、_答案(示例一)“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好。由“珊瑚枕上千行泪”可知,“不思君”是假,其真意恰恰是思念甚深,以至于生出怨恨,这是以恨写爱,更能表现爱之深,无理而妙;“恨君”也与标题中的“怨”相照应。(示例二)“半是思君半恨君”一句好。分不清是爱还是恨,又爱又恨,更能表达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解析此题为开放题,结合诗意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原文翻译宫殿深深月亮快到中天,昭阳殿报时的漏壶声不忍听闻。珊瑚枕上留下了千行泪,分不清是思君还是恨君。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分析概括本诗作者的观点态度。答:_答案这首诗通过写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通用 2017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部分 古代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诗歌 鉴赏 评价 思想 内容 作者 观点 态度 课后 集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826943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