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doc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精品】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本课的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物体入手,有层次的安排观察活动。第一道例题首先提供了两张同一间教室的,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后面拍摄的,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第二道例题让学生从前、
2、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带尾巴的玩具猴,并提供4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3题,分别让学生比一比,连一连,说一说,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
3、角度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一、联系生活,激起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拍的是 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的照片,让学
4、生进行辨认。)(学生齐答“老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 2引导揭题:生活中,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不同,得出的图片往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一步到位”的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图像也可能不同”的道理。】 二、探索交流,激起相关的生活经验 1教学例一 谈话:你们知道这是在哪拍的吗?(继续播放2张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启发:拍的是同一间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到的照片是不
5、一样的。 2小组合作,探索例二 指导观察,出示例题图介绍“小猴” 谈话:你能分别说一说“小红、小玉、小芳、小云”各拍到了“小猴” 的 哪一面吗?(小组讨论) 引导:在小组内把准备好的玩具摆在桌子中间,4位同学下位相互观察。 谈话交流: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边示范边讲解。(任选一组) 3教师引领,全班总结 老师引导并纠正示范:先观察小猴的前面,从前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接着观察小猴的后面,从后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后面;再观察小猴的左边,(转到小猴的左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最后观察小猴的右边,(转到小猴的右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右耳朵
6、和右胳臂。(强调观察时一定不要高于小猴的高度)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清了老师是如何观察的了吗?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4启发比较:找出小猴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张图片,区别并判断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5小结:把自己当做小猴,看到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6引导:请再小组内相互的走动观察。说一说你又看到了什么?(换位观察) 【设计说明:教学例二时,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小组活动,亲生经历“位置不同,观察不同”的道理,
7、并通过小组活动积累经验和发现疑惑,进而从老师的示范和纠正中解决疑惑、得到真知,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察方法。换位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三、活动交流,巩固训练,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帕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果让你观察一辆汽车,你打算从哪个
8、位置观察?从汽车的正面、后面和侧面看到的汽车形状会有哪些区别? 提出要求:根据图中3个小朋友的观察位置,把每个小朋友与他们看到的汽车形状连一连。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请小组长拿出茶壶放在桌上,进行观察。先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再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 引导: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设计说明: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对本课知识进行内化和加深,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同一物体,不同观察位置,图形不同”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辨别物体“前、后、左、右”的方法和“根据看到物体
9、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位置”的方法。本练习的设计既有切实的数学意义,又充分联系生活,真正的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中,让学生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在应用过程中,寻找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能熟练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3.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 教学准备:挂图、小正方体、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画面: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看,小朋友搭的各种形状的积木,多漂亮!这个小朋友搭了
10、个长方体,每层搭7块,2层一共几块?4层呢?6层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谁能把7的乘法口诀背给大家听?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评析:小朋友搭积木的情景,既复习了7的乘法口诀,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8的乘法口诀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知。 请小朋友们也来摆一摆,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块呢?(学生操作后汇报) 2.思考计算。 如果摆1个大正方体需要8个小正方体,摆2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以用连加法计算) 3.填表找规律。 大正方体的个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1)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11、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再全班交流) (2)能把表中求小正方体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18=8 28=16 88=64 3.尝试编口诀。 你能看着这些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同桌试着说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说,教师在乘法算式后空一段板书:一八得八,二八十六,八八六十四。学生齐读乘法口诀。 5.寻找记忆乘法口诀的规律。 (1)师生对答8的乘法口诀,提问:怎样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他们有规律吗?你有什么窍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同桌再互相背一背。) (2).你感觉哪句口诀难记?谁有办法帮助他?(让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寻找方法。如:怎样记住7个8是几?可以想:6个8是48,用488
12、=56,或者用8个8是64,再减8得56等。) (3)结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口答:7个8比6个8多(),比8个8少()。 评析: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在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中,寻找口诀规律,深化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巩固应用 1.卡片口算“想想做做”第1题。 做第一组题。提问:计算38用什么口诀?再加一个8就是几个8?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不知道48等于几,只要记住三八二十四,再加一个8就是32。)继续完成第二、三组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一八得八,这句口诀只能计算18吗?还可以计算什么?你发现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几条乘法算式?(完整板书设计如下
13、:) 18=881=8一八得八 88=64八八六十四 师生、同桌进行对口令练习。分别说出口诀和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 4.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分别出示两幅画面)秋天,金黄的向日葵成熟了,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种植园收向日葵。看,他们干得多欢!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独立完成后说说想法。) 评析:看图提出数学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问题意识,在交流和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总结延伸。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感受,并一起回忆8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8的
14、乘法口诀? 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几条腿,2只螃蟹呢?你能编一首儿歌吗?如:一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16条腿,3只螃蟹24条腿,8只螃蟹64条腿。(学生做拍手游戏) 评析:在儿歌中结束全课,使课堂更有情趣,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应用到生活中,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评:本课根据乘法口诀的生成规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思考,进一步体会乘法含义。通过让学生找表中的规律、找记忆口诀的规律,让学生交流想法、师生对口令、师生游戏、生生游戏等多种活动,从多层面上记忆、应用8的乘法口诀,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热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增强了合
15、作学习的意识。整节课,情境设计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活动注重丰富有趣,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良好学习情感和应用意识。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2.掌握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转化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规律. 教学手段: 引导活动讨论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知识复习 (二)引导探究:带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例1.2(x-2)-3(4x-1)=9(1-x). 解:(怎样才能将所给方程转化为例1所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小学 数学教案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