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doc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3“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时提升作业(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士阶层”被宣王重用,为齐宣王出谋划策,故其作用不仅仅在于宣传本学派主张,扩大本学派的影响,A、B不是主要作用,故A、B错误;统治基础的变化是随社会
2、经济、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C不是“士阶层”受重视带来的影响,故C错误;“士阶层”被统治阶级重用,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良策,有利于诸侯国实力的提升,故D正确。【拓展延伸】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社会发展的贡献(1)士为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所作的贡献。在春秋战国政治力量大改组、社会结构大调整、生产关系大变化中,士为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或酝酿方案,规划蓝图;或陈说利害,制造舆论;或发号施令,身体力行,恪尽职守。(2)士为一统天下所作的贡献。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从来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共同意志和理想追求。春秋战国历经数百年的兼并争
3、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广大士人看到了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前进的趋势,他们虽然殚思竭力各为其主,但无不希望由自己辅佐的国家来最终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这是他们择明主而臣的出发点和归宿。(3)士为文化、教育和学术的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动、大改革的环境之中,生长于斯的士得以清醒客观地剖析社会历史,对于现实生活也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认知,各国对于人才的期盼、智谋的渴求和自由意志的尊重,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造就了学术得以滋生繁荣的沃土,因此诸子蜂起,学派林立,辩疑驳难,议论风生,出现了中国学术上第一次“百
4、家争鸣”的蓬勃兴旺景象。2.(2015河南三市一模)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A.主张政治改良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主张复古倒退【解析】选A。根据材料“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可知,商周两朝都对前代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由此可知,孔子主张政治改良,故选A。B、C、D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加固训练】(2014河南六市一模)周先祖太王有三子,依次为泰伯、仲雍、季历。太王以季历贤能且爱其子姬发。泰伯知道父亲心思后,偕二弟三次逃避王位继承。被孔子称赞为
5、“大德”。这表明()A.西周时宗法制尚未完善B.孔子反对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春秋时宗法制瓦解D.泰伯辞让符合儒家孝悌伦理【解析】选D。西周时宗法制已经完善,故A错误;题干意思是孔子赞成泰伯的辞让,而不是反对宗法制,故B错误,D正确;题干讲述的是西周的历史,故C错误。3.(2015长郡中学月考)“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
6、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天与人不相胜”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4.(2015成都摸底)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A.恢复周礼B.严刑峻法C.儒法并用D.君臣有别【解析】选C。从题干中的“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不属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错误;从“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有重视礼的内容,故B错误;从题干可知其思想既重礼又重法,故C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加
7、固训练】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B.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C.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解析】选B。从题干“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强调君子为吏的作用,故B正确。5.(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
8、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道家C.儒家、道家、法家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选C。由“暴其民甚”,体现的是“仁政”思想;由“以其无以易之”,体现的是道家思想;由“刑、赏”,体现的是法家思想。6.(2015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C.两者都主张法律面前人
9、人平等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解析】选A。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后者是“民治”,故A项正确,D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很显然前者不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拓展延伸】古代法家所提倡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区别(1)基础不同:古代法治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础上,而现代法治建立在民主共和制度的基础上。(2)内涵不同:古代法治的内涵是运用“势、术、法”三种手段统治人民,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13.23 百家争鸣 汉代 儒学 课时 提升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