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总9篇.docx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总9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案模板汇总9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
2、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
3、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
4、。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
5、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
6、)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
7、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8、,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
9、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
10、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
11、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
12、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
13、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4、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
15、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黄
16、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
17、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 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
18、快对土地的压力。 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19、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
20、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
21、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地理 教案 模板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