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六下语文3-古诗三首-名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docx
《部编统编六下语文3-古诗三首-名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统编六下语文3-古诗三首-名师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 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
2、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宝十三年(754) 进士。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最后内迁为驾部郎
3、中、中书舍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有韩君平集。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
4、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预设: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教师引导:那么,你们知
5、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预设:寒食节出示课件2: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6、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教师组织交流分享,了解作者韩翃。出示课件3: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出示课件4:教师指名朗读: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三、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
7、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2.解释词语。出示课件5: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城里的柳树。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出示课件6: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3.解释诗意。(1)指名学生说。(2)教师提问: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预设: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3)教师提问: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预设: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教师引导: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出示课件7:指名学生答。教
8、师继续引导: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教师引领品析词句:谁能说一说“飞”字用得好在哪里?预设1:“飞”字极富动感,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预设2:“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预设3: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出示课件8: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
9、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教师引导:“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诗的重点是什么?预设1: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预设2: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教师组织探讨: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学生回答。预设: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教师相机板书:白昼 自然风光 春意盎然)教师引导深入探索: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
10、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预设1: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教师继续启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预设: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教师相机板书:夜晚 宫廷生活 特权腐败)教师总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寒食节里,全城处处飘飞着落花,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新火,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诗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由这首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从所写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环环相扣,便于学生理解,引
11、导学生层层深入。)五、 课后作业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板书设计】寒食白昼 夜晚 自然风光 宫廷生活春意盎然 特权腐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2.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诗题教师谈话导入:大家一定诵读过这样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中人们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汉乐府中人们的歌咏。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取法于诗经
12、和汉乐府,但也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入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板书诗题:迢迢牵牛星)(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学生自由读全诗。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出示课件9:教师板书易读错的字:迢 纤 泣 涕 盈 脉教师点拨:重点强调:“纤”读“xin”;“脉脉不得语”中的“脉”读“m”。教师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韵味。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自己的理解。教师范读。自由练读。学生诵读。教师小结:学习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
13、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让我们伴随着朗朗书声开始这首诗歌的学习。(设计意图: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到学习古诗十分有意思、有情趣,为熟读知意打下基础。)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教师导入:读懂诗,读出诗里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诗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味一番吧!出示课件10:教师引发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预设1: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预设2: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哀怨。教师引导: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
14、呢?预设:伤感5.如果用一个词语将诗中传递的情感描摹出来,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合适?预设:相思教师引导: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一下,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指名学生答。预设1:“迢迢”这个词语在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我们形容路途遥远,会说“千里迢迢”。预设2:“迢迢”和“皎皎”两个词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意思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距十分遥远,都很明亮。(教师相机板书:相隔之远 迢迢 皎皎)教师继续引导:牵牛星在遥远的地方,这遥远的距离使得主人公内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牵牛星真的离她那样遥远吗?在诗句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出示课件11:预设1:“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
15、发出的响声,给人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而“弄”这个字,是摆弄、抚弄的意思。预设2:一个动词就透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写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宁的样子。(教师相机板书:相思之情 札札)出示课件12:教师引导:通过具体词语,感受织女的内心感受。预设1::“不成章”是因为思念,揭示了织女的内心动态。(板书:不成章)预设2:“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终日劳作却“不成章”。预设3:“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涕”也是指眼泪。预设4:“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
16、法,突出了织女相思之苦。出示课件13:教师引导:银河清澈且水不深,他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又能有多远呢?出示课件14:教师引导:“盈盈”写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能表现女子的魅力,还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令人回味无穷。“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两情的象征。(板书:离别之苦 盈盈 脉脉)教师总结:有人评价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作,借天上之事,传人间之情。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深深的话,浅浅地说”的语言之美。出示课件15: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又称复字、重言。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本课中,运用了“迢
17、迢、皎皎、纤纤”等6个叠词。这些叠词无论是用于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出缠绵的意境。(设计意图:诗词的教学重点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在关键处给予指导。最后紧扣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反复品读诗句,读出诗词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四、课后作业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的局面,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心声,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
18、往。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相隔之远 迢迢 皎皎相思之情 札札 不成章离别之苦 盈盈 脉脉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背诵古诗。2.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3.学习生动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谈话引入: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预设:吃月饼,赏月教师引出课题: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语文 古诗 名师 教学 设计 公开 教案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