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范文.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范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模板3篇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由豆花问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
3、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5、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
6、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
7、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
8、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
9、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10、,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11、,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古诗 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