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
《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必修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地势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势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多呈团圆 型、棋盘 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分类:城市和乡村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 ;地势的影响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二、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自然因素:地势 、气候、 水文等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2、平原地势:限制较少 ,一般呈网 状分布地势的影响山区地势:限制较大,多呈 之 字型分布,造价较 高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 等;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就 挑选有利 地势,躲开 不利 地段,尽可能降低 工程造价,设法削减对生态环境 的破坏科学技术的影响:科技进步使地势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其次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 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 大冰期,石炭二叠纪 大冰期, 第四纪 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 大间冰 期;全球气候始终处于 波动变化 之中,冷暖干湿 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 在地质
3、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暖和期 较长,冰冷期 偏短; 潮湿期 与干旱期 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 潮湿期 为主;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 年到前1500 年的暖和期;另一次是15 世纪 以来的冰冷期;3、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名师归纳总结 自 1861 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由此造成了:第 1 页,共 12 页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 雪盖 和冰川面积削减,二十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3、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二十世纪全球海平面上
4、升了 0.1 0.2 米;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 条件的变化;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难;第三,全球气候变化仍导致原有 生态系统 的转变;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 2、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和 气候 大事,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 不利方面 :中纬度半潮湿半干旱区,如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削减,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 也有肯定的影响,温度上升将削减高纬度地
5、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一、自然资源概述1、自然资源概念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肯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性,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物质 与能量的总称;社会性;属性:有限性,整体性, 地域性,多用2、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矿产 资源 、 气候资源 、水 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可再生资源 、 非可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前煤炭时期社会经济进展的基本能源以木柴、 水力 等为主,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木柴 时代” ;2、煤炭时期以 蒸汽机 为主要标
6、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形成了十九世纪俄国的 顿巴斯、德国的 鲁尔、美国的 阿巴拉契亚 矿区等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3、后煤炭时代二十世纪六十岁月初期,石油 消费量超过了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位置,逐步被 石油 和 自然气 所取代,世界能源进入了“石油 时代” ;从长远看, 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 化石 能源为主, 转向以可再生 能源( 太阳能、水能 、风能、 生物能 等)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为主;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社会阶段
7、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 自然资源的依靠程度很大;2、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自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布局有着打算性的影响;名师归纳总结 如:石油工业城市:大庆 、克拉玛依、东营第 2 页,共 12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钢铁工业城市:鞍山、 本溪、 攀枝花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铜陵、 个旧3、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进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进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 智力资源、 信息网络 等)的位置就快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
8、本较 低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靠性逐步 削减,自然资源对经济进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 弱化 ;第四节 自然灾难对人类的危害一、自然灾难的概念自然灾难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缺失的自然 大事、人类活动在肯定程度上可以转变自然灾难发生的频率 、 影响范畴和危害程度;依据自然灾难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难划分为地质地貌灾难、气象灾难生物灾难、 海洋灾难等;自然灾难的主要特点有复杂性、潜在性、群发性、二、自然灾难的危害多因性、突发性、周期性;1、自然灾难不仅造成直接经济缺失和 人员伤亡,而且仍会带来各种间接缺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固和连续进展;2、在我国的自然灾难中,洪涝
9、三、中国的洪涝灾难和 干旱 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畴较广;1、 洪涝灾难包括 洪水 和雨涝 两大类型;洪水 :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 或因 山洪爆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埋没的现象;雨涝 :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凹地积水不能准时排除,而形成灾难的现象;2、我国洪涝灾难频繁发生的缘由洪涝灾难的成因较为复杂 , 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 地貌 特点、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 大 、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难;一般来说 , 洪涝灾难的发生受 气候 因素的影响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匀称,降
10、水量年际变化大 ,季节安排不均,因暴雨简单酿成洪涝灾难;3、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地区分布名师归纳总结 时间强降水集中地区缘由第 3 页,共 12 页春夏之交华南地区夏季风开头盛行,冷暖空气交绥,锋面雨带掌握,(4、5 月)江淮地区暴雨经常发生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动,锋面雨带在此徘徊,形成6、7 月份梅雨7、8 月份华北地区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锋面雨带掌握本地,出东北地区现盛夏暴雨8、9 月份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时降暴雨东南沿海受热带气旋,特别是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
11、:诞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 生物学规律的制约 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训练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难,人口政策 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特点时代原始型高诞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传统型高诞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发达国家 18 世纪中期 -19 世纪末 20过渡型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世纪初现代型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进展中国家20 世纪中期 - 发达国家进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进展水平其次节 人
12、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 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 、科技进展水平(成正比) 、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戒备性;第三节 人口迁移1、 人口迁移的判定: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淌行为;依据人口迁移空间范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13、由于社会进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其次、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进展中国家产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 :削减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2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对人口迁入地 :人才的流入和供应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进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难等等经济因素 :地区间经济进展水平的差异(经济进展、城市化、
14、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缘由,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仍包括交通通讯进展;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 、政治中心变更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训练、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缘由 :人口的进展经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进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困落后国家到富有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有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总体表现为 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要人口流
15、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缘由: 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其次章 城市与环境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挑选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是指城市与四周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名师归纳总结 地势自然因素影响结果缘由实例第 5 页,共 12 页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整、 土壤肥沃, 便于农耕、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交通、节约建设投资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巴西利亚爽气候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底或开阔低地分地表相对平整,水源丰富汾河、渭河谷地布气候城市主要
16、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潮湿区的城市比例高地区相宜气候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降水或气温条件不相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恶劣市少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长江沿岸城市用水-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运输 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上海、广州流集散军事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利用自然河面进行防卫 伯尔尼、巴黎防卫 建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 、矿产资源(大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归纳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