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统编版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注释】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秋天。这年夏季,诗人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从律诗的结构来看 ,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B. 颔联中“威”就是威力、
2、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塞”指边塞,“河”指黄河。此联直接描写了太原的自然气候。C. 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递进,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D. 诗人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后半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尤其“悠悠”二字更佳,请赏析其妙处。【答案】 (1)C(2)“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 “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为了强调自己的
3、“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解析】【分析】(1)C 项,“转入诗人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分析错误。颈联从上面描写 “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故选 C。(2)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所以这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情,生动形象地
4、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此处的 “悠悠”要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有连绵不断的意思,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故答案为:C; “悠悠”本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水喻情。大意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 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
5、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南吕金字经胡琴张可久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
6、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_。(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2)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
7、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解析】【分析】(1)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
8、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风寒”表现。分析了 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故答案为: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
9、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 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 “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
10、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海棠(唐)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
11、宿深枝。菩萨蛮(唐五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注释】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1)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 “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2)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解析】
12、【分析】(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 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 “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
13、托海棠的特点。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故答案为:新著雨、花待放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
14、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
15、,吟咏眼前景物。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D. 诗中用“处处采菱归 ”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C(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分析】(1)C 项,“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
16、“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 C。(2)颈联中“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故答案为:C;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
17、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5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
18、,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便有成连 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净洗,冲融 立马,看风帆稳。【注释】 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容。冲融:从(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之情。“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答案】 (1)孤寂;体验或领会(2)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 接着想
19、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解析】【分析】( 1)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 “省”的占义可知,是“体验或领会”。(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抓住关 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但是读下去却
20、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故答案为:孤寂;体验或领会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 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 结尾峰回路转, “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
21、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寄黎眉州苏轼胶西 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 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 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注】黎眉州:黎錞,四川人。胶西:诸城。瓦屋、峨眉:四川山名。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B. 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人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C. 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D. 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
22、平淡中寓激情。(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 (1)C(2)“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解析】【分析】(1)C 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故选 C 项。(2)“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两句中,前一句是化用陶渊明的诗 “归去来兮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考 诗歌 鉴赏 专题 练习 详细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