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 录第一章 概 述一、规划编制必要性二、规划编制基础条件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主要发展指标第三章 人口转移和城镇发展布局一、农业人口转移趋势二、城镇发展布局第四章 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二、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三、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六、建设市场流通体系第五章 政策措施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三、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四、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五、强化住房保障六、拓宽投融资渠道七、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八、开展试点示范第一章 概 述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自然演进
2、过程和政府在合理时点、正确方向上采取必要措施的结合,是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和社会改革的有机结合。我省具有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业转移人口潜力大、城镇体系较为完善、农垦森工系统对城镇化推动能力较强等特点,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于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要准确把握基础条件,制定切实可行规划,统筹政策安排,合理规划城镇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支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引领全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一、规划编制必要性2014年,国家
3、颁布实施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改革措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大中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探索出了政府主导型、场县共建型等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一定实践基础,但也存在城镇化总体质量不高、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等问题。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城镇功能完善、政策环境改善、限制因素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愿望日益迫切。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稳定增长,2013年达到540万人,比2008年增长8%。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对离开农村
4、后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顾虑和进城后社保、就业、医疗等保障制度难以接续等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扩大就业空间、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为城镇化有序推进提供引领和保障。二、规划编制基础条件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人口年均增长0.83%,2013年全省进城农村劳动力中,20%进入哈尔滨市,27%进入地级城市,53%进入县城和小城镇。农垦、森工局(场)址也是功能较为完善的小城镇,集聚了垦区、林区转移人口和周边县(市)转移人口。农民进城后,产生的新需求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不断完善,也为下一步新型城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创造了
5、条件。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35.9%提高到2013年的5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超过60%的市(地)达到8个。 表1 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单位:个)2000年2013年地级市1313特大城市01型大城市10型大城市23中等城市65小城市44县级市1918建制镇481495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镇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省累计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限价商品房、棚改房等合计296.7万套。表2 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变化情况指 标2000年2013年城市
6、供水普及率(%)86.595.5城市供热普及率(%)3567.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21.932.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4.4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台)714.4燃气普及率(%)66.985.6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5.913.2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30城市污水处理率(%)33.275.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6.612.1普通中学(所)26741965病床数(万张)1217.2注:该表中“*”指该指标在2000年未作统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2013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8.1%,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7、3%,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62.1万人,比2000年增加604.4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关键是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解决“龙江农民为什么进城、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下进城”问题。从我省情况看,农民之所以进城,有三方面因素。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规模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能够从耕种土地中脱离出来,国有重点林区停止商业性采伐也产生了一些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里转移;城镇功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对农民进城具有吸引力;在
8、城里就业的收入能够满足在城市定居要求。对于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下进城问题,要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条件。(二)解决农民进城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衔接问题。从我省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入手,设计好户籍及养老、医疗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放宽落户限制,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把农业转移人口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结合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季节性和灵活性特点,允许季节性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自愿
9、选择参加医疗保险。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逐步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三)解决“农民进城后做什么”问题。增加就业岗位,发展适应农民工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用工需求,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包括健全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强就业创业服务等。(四)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在全省及各市(地)布局的问题。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按照人口的发展规模和需求进行测算,确定全省大中小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对于有收益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通过市场化公开招标
10、确定投资主体,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统筹各市(地)布局,重点推进建设一批城市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五)统筹研究指导城市布局问题。在分析农业人口转移方向基础上,谋划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布局,明确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的定位,围绕定位来确定重点产业项目。根据已经形成的交通体系和机场建设布局,考虑对俄口岸特点,进一步培育做大重要节点城市;加快县城和132个重点城镇建设,提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能力;支持农垦、森工局(场)址所在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六)解决棚户区改造、森工转型发展等我省重大特
11、殊问题。将铁路等行业棚户区纳入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范围。加快推进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和垦区危房改造,将国有林区(场)外其他林业基层单位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职工纳入当地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解决。第二章 主要发展指标按照国家要求,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18项指标。城镇化率方面(2项指标)。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化质量方面(5项指标)。到2020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9%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7项指标)。到2020年,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7%,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7%,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兆以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资源环境方面(4项指标)。到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8%,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达到62%,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9%。专栏1 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序号指 标2
13、013年2020年一城镇化水平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463左右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155二公共服务3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994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955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54.5906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987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730三基础设施8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609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59710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67.88711城市污水处理率(%)75.7901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4.48
14、213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兆)45014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四资源环境15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13711516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2.836.81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6218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3.365.9注:该专栏中“*”指该指标在2013年前未作统计。第三章 人口转移和城镇发展布局准确判断农业人口转移方向,科学布局和建设城镇体系,加快产业在城镇的集聚发展,为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载体和就业空间。一、农业人口转移趋势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全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4
15、0万人,比2008年增长8%。国家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业转移人口潜力进一步释放。随着农垦系统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全省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173万垦区人口和205万林区人口中相当部分需要进城就业,进一步增加了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数量。一定时期内,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增长、向中小城市及城镇集聚、灵活就业为主要就业方式的趋势将继续延续。推动城镇化发展要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内在需求,统筹城镇发展布局,在巩固提升特大城市功能的同时,着力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功能,大力发展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相适应的产业。二、城镇发展布局推进全
16、省新型城镇化,要合理确定建设水准、注重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统筹不同规模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特大城市(哈尔滨市)。适应建设国家对俄及东北亚开放桥头堡和枢纽站要求,发挥地缘优势,传承历史文化,构筑对俄贸易交易中心、合作企业总部中心和文化、教育、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打造东北亚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加快地铁、综合交通枢纽等工程建设,形成地上地下连接、江南江北贯通的便捷高效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强地下管廊、大型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先进可靠、环境保护标准较高的供电、供热、供气、供水系统和稳定安全的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着力
17、提升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使重点医疗机构的部分专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骨干院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知名的养生养老基地。坚持城市建设的历史感与时代性相结合、建筑风貌的独特性和时尚性相结合,深入刻画漂亮、洋气的城市历史文化风格,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依托松花江贯穿中心城区、拥有全国最大城市湿地和冬季冰雪风光的自然条件,坚持生态化与现代性的统一,统筹湿地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构筑冰城夏都,提升城市品位、现代化水准和宜居性,增强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大中城市(50万人口以上)及重要节点城市。以经济发展、城市繁
18、荣、社会建设协调统一为目标,建成全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对周边地区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完善城市功能,集中供热、供气、供水普及率和垃圾、污水处理率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畅通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连通特大城市及周边城镇的快速高效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能力的基础上,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强化职业教育发展,建成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提升综合性医院装备水平,加强妇幼保健院等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普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发展“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业。依托滨水、临山等自然特征,结合历史文化和时代要求,进一步突出城市文化元素,刻画城市独特文化风格。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
19、斯市等综合性城市,传承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文化,发挥滨江临水的生态优势,丰富和强化城市文化特征,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推动跨江发展、两岸繁荣,稳步扩大城市规模。油城大庆市,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壮大非油经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现代化,进一步彰显石油文化特色,依托湿地、草原等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油都、百湖之城、温泉之乡。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等煤炭城市,稳定煤炭生产,加快煤炭转化,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现代煤化工基地。以经济转型带动城市转型,建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矸石山治理等重大工程,强化绿化美化亮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煤城新形象
20、。伊春市、加格达奇区等林区城市(区),适应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形势,加强生态保护,推进林区经济转型。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彰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依山亲水的城市特征,以森林景观、森林生态为依托,建设全国一流的生态旅游城市。边境城市黑河市、绥芬河市,发挥地缘优势,加快跨境通道和口岸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刻画鲜明城市风格,打造宜居边境城市和对俄合作重要支撑点。小城市、县城、重点镇。逐渐提升小城市、县城、农垦局(场)址、林业局局址和重点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其成为全省吸纳农业人口和垦区、林区职工就地转移的重要区域。根据实际补齐短板,加强城镇道路硬化和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
21、设,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人口集聚的基本要求。提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保障性养老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县级社保就业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特色旅游、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拓展就业空间。突出地方特色和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城镇建设与地方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化宜居城镇。(一)规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哈尔滨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全国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和服务基地,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22、集聚区,承接高端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全国对俄合作中心城市。规划承接全省农业转移人口15%以上。专栏2 哈尔滨市发展重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方向坚持一江居中、两岸繁荣,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产业布局,拉开城市骨架,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哈尔滨北站、松北科技创新城和利民开发区为先导,搭建行政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在松花江北岸建设生态型城区。以临空经济区、哈东现代物流产业带、哈南工业区建设为牵动,培育发展松花江南岸城区。以老城区和哈西地区为重点,强化国际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功能,完善城市景观体系,构筑城市核心区。以50公里为半径,谋划建设环线高速公路,辐射带动卫星城发展,打造哈尔滨大都市圈。产业发
23、展方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食品、医药等产业,国际商务、现代物流、创意时尚、休闲旅游、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建设临空产业创新发展基地。重点产业项目中船重工中小型燃气轮机产业园、哈电集团30万千瓦等级重型燃气轮机、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大飞机拆解基地、哈飞汽车重组生产基地、中航三院钛合金及3D打印、航天五院卫星应用产业、奥瑞德光电大尺寸蓝宝石产业基地配套、东轻公司铝镁合金产业园、誉衡药业新厂区建设、森鹰窗业节能铝包木门窗、奥特莱斯广场、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华南商贸城物流城、义乌小商品城、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新型 城镇 规划 2014 202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