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属于今广东)县令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促进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2.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A.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
2、央政府的管理B.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C.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D.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唐太宗)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旧唐书李靖传“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范祖禹唐鉴“盖高祖起事之时,倚仗突厥,屈体称臣,乃其实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A.唐高祖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B.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C.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4.唐朝规定蕃商可以
3、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5.明朝前期,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過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
4、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6.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 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8.下图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携市舶官员13
5、次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9.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B.C.D.10.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代前期得以基本奠定。这一时期,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是()A.打击分裂势力与反击外来侵略相结合B.以结盟的形式来巩固统一C.皇帝亲自平定少数民族贵族首领的叛乱D.平定叛乱与加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835200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