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二单元小练习-沪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二单元小练习-沪教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五年级(上)数学试卷姓名:_ 学校:_日期:_月_日单元小练习1.口算。3.7100=2.60.2=7.2-2.6=1.7+3.15=4.20.7=0.2710=1.20.8=3.60.2=3.61.2=2.列竖式计算(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十分位)(1)3.070.25=(3)2.553.12=(2)7.050.36=(4)19.050.16=3.能巧算的要巧算。(1)7.21.25(2)9.926(3)36.725(4)19.25-6.252.5(5)19.120.8+3.44.列式计算。(1)9.9 加上 12.7 的和比两个 2.5 的积多多少?(2)9.6 除以 1.6 的商减去 2.
2、3 与 0.75 的差是多少?5.填空。(1)1.932932932可以简写成(2)15.75 用四舍五入精确到百分位是(3)15.62.7 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4)一个三位数,十位和十分位上都是8,其他各位上都是 0,这个三位小数是)。6.应用。),循环节是()。)。(第1页/共2页 (1)水果店里有苹果 75.2kg,比梨多 23.7kg,水果店有苹果和梨一共多少千克?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
3、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
4、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一根铁丝长 50.7 米,第一次用去 3.2 米,第二次用去的比第一次的 3 倍多 2.1 米,还剩下多少米?第2页/共2页五年级(
5、上)数学试卷姓名:_ 学校:_日期:_月_日单元小练习1.口算。3.7100=2.60.2=7.2-2.6=1.7+3.15=4.20.7=0.2710=1.20.8=3.60.2=3.61.2=2.列竖式计算(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十分位)(1)3.070.25=(3)2.553.12=(2)7.050.36=(4)19.050.16=3.能巧算的要巧算。(1)7.21.25(2)9.926(3)36.725(4)19.25-6.252.5(5)19.120.8+3.44.列式计算。(1)9.9 加上 12.7 的和比两个 2.5 的积多多少?(2)9.6 除以 1.6 的商减去 2.3 与 0
6、.75 的差是多少?5.填空。(1)1.932932932可以简写成(2)15.75 用四舍五入精确到百分位是(3)15.62.7 的商的最高位在( )位。(4)一个三位数,十位和十分位上都是8,其他各位上都是 0,这个三位小数是)。6.应用。),循环节是()。)。(第1页/共2页 (1)水果店里有苹果 75.2kg,比梨多 23.7kg,水果店有苹果和梨一共多少千克?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
7、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一根铁丝长 50.7 米,第一次用去 3.2 米,第二次用去的比第一次的 3 倍多 2.1 米,还剩下多少米?第2页/共2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