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8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谭嗣同反驳“以通商致贫”的观点。梁启超极力称颂司马迁的“自由放任”思想,指责清政府与民争利。严复反对洋务派坚持的官督商办政策。这些思想主张()A阻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B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营造了百日维新的氛围D宣传了民生革命的思想2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新学书籍却无人问津。这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科举制度消亡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3康有为著我史将公车上书没有成功归因于都察院,“(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但据茅海建先生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研究表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
2、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据此推断()A当事人的叙述更真实可靠B历史是随意建构起来的C史学家的研究结论更可靠D历史研究需要多方求证4表3记述 出处 “至四月初八日投递(上书),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康有为我史 “其(上)书宗旨则以变法为归一言甚激切,大臣恶之,不为代奏。”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执政主和者于初八日趣将和约盖用御宝,同人以成事不说,纷纷散去,且有数省份取回知单者,议遂散。” 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 表3是不同史著对“公车上书”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上书时间发生在四月初八B上书内容致使督察院拒收C督察院拒收致使上书受挫D上书目标在当时没有实
3、现5戊戌变法前后,因日源词“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这反映了A国人对主权的强烈诉求B西学东渐影响语言结构C民众深受日本文化影响D辛亥革命提升民族意识6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时务报经理汪康年认为:“礼教本也,富强末也,吾固知也。然医之疗疾,急则治标,且伸民权,亦非得己(已)”由此可见,他A与洋务派政见相同B赞同维新变法思想C借助儒学宣传变法D竭力维护社会现状7“联军”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实际上,抢劫持续了八天。而后,联军以搜查义和团为名,进行多
4、种多样的抢劫活动。”这些“抢劫活动”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81900年,盛宣怀致电刘坤一、张之洞称:“顷阅各国领事照复互相保护,业已定议(各内地教会)其教堂房屋产业,开单交付该地方官看管,倘有毁坏,即则成该地方官赔偿,以免事后推诿。惟恐各省属查报或有不备均速查开照复该道立案具报。”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电文中“各省”主要指南方各省电文可用于佐证清末地方势力的扩张电文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电文反映了列强进一步获得领事裁判权ABCD9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
5、迅速崛起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10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场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评价的是A五四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红军长征1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具有强烈的爱国倾向B受到清政府招抚利用C遭到列强的大力镇压D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12日本人佐原笃介在拳事杂记中记载:“团匪专志焚站毁路,果何为乎?答:正以见团匪之愚也。意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