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行为规划设计课件.doc
《景观行为规划设计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行为规划设计课件.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景观行为规划设计课件1. 背景知识 人的需求与行为应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景观三元究其根本也是为满足人的需求与行为) 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景观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亚里士多德在讲授说服的艺术和技巧时认为,一个演说家要吸引人必须首先了解和理解那个人。他详细论述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男人和女人的特点,并提出应考虑和针对的不光是每一个人,还应针对每一个人的特征。规划师也必须懂得这一点。从古至今,规划师都试图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这不仅反映而且生动塑造了人类的思想和文明。” 西蒙兹1.1 景观行为规划设计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作用?2.2 景观环境行为模式行为选择或改造环境;环境制约或促进行为2. 人
2、在景观中的行为2.1 本能需要(吃、休、行、排泄、运动)2.2 获取信息(视、听、味、嗅、触)2.3 表现自我(演讲、表演、唱歌)2.4 参与交往(聚会、游戏、仪式、庆典)犯罪活动人们需要从景观环境中获得优美、愉快、放松身心、激励及灵感的源泉3. 满足人们行为需求的设计:3.1 设施:食品店、饮水器、坐凳、园路、垃圾桶、厕所、游憩、运动设施、廊道、亭台榭。3.2 设计特点:醒目的、悦耳的、好闻的、神秘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多端的、与众不同的、勾起回忆的。4. 行为活动时距离考虑(空间、场所、领域)5. 景观中人类行为引发动因的心理学解释5.1 从众性:从众性是动物的追随本能,就像人们常说的“领头
3、羊”一样,当遇到异常情况时,一些动物向某一方向跑,其他动物会紧跟而上。人类也有这种“随大流”的习性。在公园入口处,人们会本能地跟随人流前行;本是经过游戏场地的儿童会强烈要求再玩一会儿;看到用餐的人群路过的人流会产生食欲,甚至感到饥饿等等。这种习性对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
4、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简单来说人是有社会性的,社会性就是群性,所以人会从众。当然,也有人喜欢独处,那毕竟是少数,与个性、工作、爱好、环境有关。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5.2 好奇性5.3 聚集效应:当人的空间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时出现人
5、群聚集。所以常常有大的商场采用人体模特和售货员等来加大商场的人口密度,即使停业关门的时候商场还是会因为这些模特而显得热闹。5.4 选择性与多样性5.5 瞭望-庇护理论/边界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叫大变化,称为边界效应。5.6 最小耗费(抄近路) :经济学家认为人天生是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的最经济的东西。即使没有学过两点间直线最短的数学公理,我们也常会为了追求“经济”而随意的在草地上走出一条路来,或是在围墙上敲出一个门
6、。正所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固然在追求一些艺术的美感,但是违反人们的生活习惯的美丽往往不会长久。所以当今天再次评价这些所谓懒惰且没有教养的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杰作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核这之中的对错。5.7 左侧通行与左拐弯左侧通行。在没有汽车干扰及交通法规束缚的中心广场、道路、步行道,当人群密度达到0.3人/m2以上时就会发现行人会自然而然的左侧通行。这可能是右势力手者形成的右侧防卫的结果。虽然我国交通法中规定人应该靠右侧行驶,但是这对于户外场所规划设计还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左转弯。同样在转弯习惯众中人们也多表现出左转弯。所以我们常见的楼梯设计中一般采用左转
7、弯。但是我认为考虑到我们靠右行走的习惯,楼梯如此设计并不太好。因为上楼梯的人一般较累所以习惯于左侧行走,而下楼的人也往往以较快的速度左侧下行,所以碰撞常常发生。 5.8 个人空间(“个人气泡”) :个人空间,又叫做个人气泡,是说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距离,在自己身体外的隐性泡泡,如果有人走进,反应会是走开或者局促不安。除非这个人是亲人,可以和你拥有从45cm到0cm的亲密距离。人与人之间有一种自我的心理空间,这种空间的大小是随着民族、习俗、个性和性别等而不同。曾经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个接受实验的人在大厅中央谈话,其中一人有意识的逼近对方,当谈话结束时,一个人早已被对方逼到了墙边,而
8、这个人是无意识的向后退,这正是因为他的个人空间受到挑战而挤压,才会下意识地后退,以便留出适合的个人空间。这种心理空间被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为“个人气泡”5.9 私密性“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家园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私密性”强调个人(或家庭)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即有控制、选择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自由。5.10 领域性动物的领域性行为,“私密性”属于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家园的依赖感与归属感。“私密性”强调个人(或家庭)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即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景观 行为 规划 设计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