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第六章ppt课件.ppt(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幼儿期儿童发展一、生理发展二、活动发展三、言语发展四、心理发展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n幼儿期是指36、7岁这个时期。n幼儿期儿童心理的一般特征是: 言语在心理活动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幼儿心理活动的有意性(目的性)得到增强;思维的概括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复杂和完整,游戏成为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活动形式。 幼儿在兴趣、能力和态度等方面已初步形成稳定的特征,可以说,幼儿期是儿童人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一、幼儿的生理发展1、身体发育2、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1、身体发育n幼儿的身高体重继续平稳增长,身高的年增长量约为6-7cm。但在5-6岁期间出现一个小范围的反弹现象,此
2、时身高的增长速度略高于3-5岁期间的身高增长速度。n身高上的男女差异开始有所表现,男孩平均身高比女孩略高1cm。n儿童身体发育状况通常分为五个等级下 (XM-2SD)中下(M-2SDXM-1SD)中 (M-1SDXM+1SD)中上(M+1SDXM+2SD)上 (XM+2SD) 2、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n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在前幼儿期都发展起来了。n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特点是: 直接、具体、冲动性反应 (参见“低级心理机能及其特点”)n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特点是: 间接、抽象概括的、有目的性反应 (参见“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点”)n两个信号系统机能的发展: 在幼儿期,第二信号系统的机能绝对地、相对
3、地迅速发展着。n两个信号系统相互关系的发展: 两个信号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简单的动力传递关系(选择性扩散)发展成为复杂的诱导关系。 选择性扩散是指在在第一信号系统中建立的条件反射可以不经强化直接转移到第二信号系统中;或在第二信号系统中建立的条件反射不经强化可以直接转移到第一信号系统中。 诱导关系是指在第一信号系统中建立的条件反射可以被改造为第二信号系统中的新的条件反射;同样,第二信号系统中的条件反射也可以被改造为第一信号系统中的新的条件反射。 诱导关系的产生表明两个信号系统的活动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得到增强。二、幼儿游戏的发展1、幼儿游戏发展的条件: 一定的社会经
4、验; 心理表征能力、社会互动技能、自控能力; 游戏材料和成人的指导。2、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 模仿性游戏 角色游戏 规则游戏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从模仿性游戏发展到角色游戏,再发展到规则游戏,是游戏的三要素在游戏中的地位变化的结果。 游戏的三要素为:游戏情境(玩具、设施等)、游戏的主题和游戏的规则。 随着儿童心理表征机能和概括性思维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逐渐能摆脱对情境的依赖,逐渐能认识游戏的规则,这是导致儿童游戏形式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儿童在游戏中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平行游戏、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这反映了儿童社会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儿童游戏
5、形式的发展以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为前提;反过来,游戏又能促进儿童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3、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游戏对幼儿有意识记的作用伊思托米娜等人。 幼儿在不同条件下识记五个词的平均数年龄(岁)实验室条件游戏条件3-44-55-66-70.61.52.02.31.03.03.33.8 游戏对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布鲁纳等人。 1组:游戏组; 2组:观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组 3组:观看原理组 4组:操作用具组 5组:控制组游戏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丹斯基与西尔弗曼; 被试:4-6岁儿童,分为三组:游戏组、 模仿组、控制组。 结果:使用“物体用途测验”测查发现,游 戏组儿童的创造性最高,
6、模仿组 与控制组接近。 但游戏对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是无限度的,而应该是特化的、有限度的。 游戏还具有促进感知觉、注意、情绪和情感、社会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离不开成人的引导作用。 4、游戏理论皮亚杰的“同化说”强调认知水平对游戏形式的决定作用;认为游戏是同化超过顺应过程的表现。弗洛伊德的“宣泄说”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用以宣泄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所引起的焦虑或补偿未实现的愿望的一种手段。游戏有助于自我的发展。早期的一些游戏理论 霍尔的“复演说”; 斯宾塞的“能量过剩说”; 帕特里克的“能量匮乏说”; 格罗斯的“预演说” 对游戏理
7、论的综合评价 游戏中涉及认知、情绪和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而且游戏类型多种多样,因此,一种理论很难能说明所有的游戏。 游戏是高等动物(尤其是人类)的行为 ,它是个体学习复杂行为的一种方式。对于人类来说,游戏是儿童愿望与现实最好的结合形式。 从起源来说, 游戏是物种的一种本能倾向;从内容来说,游戏是对个体的社会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从功能来说,游戏具有促进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总的来看,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需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主导活动。三、言语的发展1、语音发展 幼儿期儿童的发音能力迅速提高,基本能发出母语中所有的语音。2、词汇的发展 幼儿期是词汇增长最快的时
8、期; 幼儿已经掌握了所有的词类(实词和虚词)。当然,对某些抽象的实词和某些虚词尚不能很好掌握。 词义的发展尚不完善,尤其是在一些较抽象的词语上存在“外延扩大”和“外延缩小”的现象。 儿童对数词和“左右”方位词的掌握情况特别能说明此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水平自我中心、具体形象性思维。3、句子的发展 幼儿基本掌握了各种句型(简单句、复杂句;陈述句、疑问句、否定句等等),只有少数句型(双重否定句和被动句)尚未掌握。 幼儿句子的长度(MLU-平均话语长度)基本与成人接近,他们的句子的完整性有了较好发展。4、言语沟通机能的发展 4、5岁儿童在对话中能够根据对方的年龄和表情等来调整自己的言语,使之更适合于对
9、方的理解水平(某种程度的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 幼儿言语的连贯性有了较好发展。 幼儿在会话中能较好遵守相关规则(交替轮流、礼貌语),但还不能较好理解讽刺、反语、隐喻等的言外之意。5、内部言语的产生 内部言语(private speech)是言语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内部言语的特点有:1.无声的默语;2.句子压缩简略;3.具有自觉的分析综合机能和自我调节机能。 维果斯基认为,内部言语是外部言语内化的产物,是言语调节机能的最高发展阶段。 但皮亚杰对此有不同的观点。6、自我中心言语及其有关理论 皮亚杰的观点 自我中心言语 社会性言语 维果斯基的观点 外部言语 自
10、我中心言语 内部言语 柳勃林斯卡娅的研究 游戏言语与问题言语7、言语获得理论学习理论代表人物:Skinner;Allport, Bandura言语获得机制:选择性强化;模仿, 选择性模仿支持证据: 批评意见:先天生物论代表人物:Chomsky;Lenneberg言语获得机制:LAD-语言获得装置;言语中枢的成熟支持证据:批评意见:认知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言语获得机制: 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支持证据:不足之处:社会互动理论代表人物:Vygotsky; Tomasello等言语获得机制:人际互动;语言交流支持证据:不足之处:四、幼儿心理的发展(一)认知发展(二)社会性发展(一)认知发展1、感知觉的
11、发展空间知觉的发展 幼儿的空间知觉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表现在“三山实验”中,幼儿无法表征他人的空间知觉经验;也表现为幼儿不能进行抽象的地图空间和略图空间知觉;还表现为幼儿不能掌握“左右”方位词的相对性。整体知觉与局部知觉的优先性问题 新生儿或出生刚1、2个月的婴儿在视知觉中即表现出组织性和恒常性,即:他们能够将空间上有联系的刺激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互不相干的许多刺激的集合。 那么,儿童在知觉时,是优先知觉图形整体还是优先知觉图形局部呢? Elkind等人(1964)发现,4、5岁儿童是局部知觉优先,6岁为整体知觉优先,7、8岁是能够在整体知觉和局部知觉之间自如地转换和协调。 Kagan等人(
12、1976)发现,3岁左右的儿童为整体知觉优先,8岁时则为局部知觉优先。 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4岁儿童已经初步形成整体知觉优先的倾向性,到6岁时整体知觉的优势更为突出,表现为整体知觉对局部知觉的干扰效应大于局部知觉对整体知觉的干扰效应。 以上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尚不能从中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关于儿童整体知觉优先还是局部知觉优先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可能的影响因素:刺激的物理特性(大小、对比度等)、刺激的意义性与个体的经验等。2、注意的发展 由于言语的发展和神经系统的成熟,幼儿注意的有意性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稳定性得到提高。但总的来说,注意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比较容易转移。 由于幼儿的思维
13、水平较低,经验比较贫乏,所以幼儿的注意广度注意广度和注意分注意分配配能力都还比较差。3、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表现为对熟悉物体的记忆好于对熟悉词的记忆;但词的记忆也有一定发展,表现为词语能促进幼儿对形象的记忆。 幼儿的记忆策略开始发展起来,这是随着儿童记忆目的性的增强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幼儿能够通过唤起表象、进行意义加工等来帮助记忆。 在幼儿期,儿童记忆策略是很有限的:只有少数幼儿能够运用复述策略;而且他们的复述策略很简单,不够精细;他们也不会使用诸如分类、组织、精细化等策略。 幼儿的长时记忆有了显著发展,有的记忆能够保持终身。这与幼儿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有关,也与幼儿“自我”结构
14、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幼儿思维水平较低,因此在记忆时,常常不能加工记忆材料中的逻辑性成分,从而造成对记忆材料的歪曲。例如,皮亚杰和英海尔德(1973)的一项实验。 幼儿对序列刺激的加工与再现 标准刺激幼儿再现的刺激 由于幼儿元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区分想象与真实的记忆,所以,幼儿常常将想象当成现实,造成对记忆的歪曲。 幼儿记忆的情绪性很强,他们熟悉的、喜欢的刺激记忆得好,而陌生的、一般性刺激的记忆效果差。 因此,总的来说,幼儿记忆的精确性是比较差的。4、幼儿思维的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 前运算思维 时间知觉: 因果判断: 类属推理: 概念的发展: 实物概念与数概念的发展实物概念的发展实物概念
15、的概括水平:影响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因素:儿童对实物概念下定义的水平(李丹): 直指型、列举型、描述型、功用型、 逻辑定义型 数概念的发展幼儿数概念的发展:(1)数的实际意义;(2)数的顺序;(3)数的组成;幼儿掌握数的实际意义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口头数数手口一致地点数说出物体总数 计数行为逐渐内化,幼儿期末时儿童可以通过视觉扫描来计数。 计数行为的另一重要发展是从逐个计数到按群计数,它的发展依赖于儿童对数的实际意义和数的组成的认识;成人的引导也至关重要。 总之,幼儿对数概念的掌握是在各种基本数的技能的交互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幼儿的数概念总的来说范围还是很有限的,离开表象的支持,幼儿对数的认识就很
16、困难。 (二)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 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开始对自我的各个侧面有了更多的认识,开始从更多对象那里获得对自我的评价,因此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 自我评价是通过社会性比较社会性比较和“照照镜子镜子”的过程发展起来的。 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初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幼儿的思维水平也是影响其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受成人的评价影响较大,但开始有了 自己的独立评价; 自我评价总的来说停留在行为评价上, 还没有比较抽象的个性品质的评价; 自我评价比前幼儿期时更全面和细致。2、性别意识的发展 性别意识的结构
17、:性别概念与性别角色知识。 性别概念包括三个成分或三个发展阶段:(1)性别身份(性别同一性);(2)性别稳定性;(3)性别恒常性。 性别角色知识包括对性别角色特征和期望的认识。影响性别意识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父母的态度; 同伴的态度; 大众传媒;3、道德意识的发展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来了解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知来了解儿童对规则(道德是规则的一种)的认识。 幼儿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 46、7岁儿童的道德判断以结果为依据;他们认为规则是不可更改的,绝对的,是由权威(全知、全能者)制订的。 6、7岁以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以动机为依据;他们将规则看成是一种协议,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是相对的,可更改的。 他律道德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道德实在论:自律道德自律道德/道德相对论:道德相对论:重要概念n平行游戏/联合游戏/主题(角色)游戏n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n积极词汇/消极词汇nLADn性别概念n自律道德、道德实在论n他律道德、道德相对论思考题n幼儿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什么?n试分析儿童游戏的有关理论。n是分析儿童言语获得的有关理论。n试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理论。n试举例说明幼儿记忆的特点。n试举例说明幼儿道德判断的特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