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doc(5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中小学资源网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编
2、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1) 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2) 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 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关于
3、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2)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解决的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大多数都是第一学段里没有出现的。这些实际问题如果列算式解答,学生体会其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难度;如果用方程的知识解答,利用的是问题中最本质的数量关系,思路就顺畅得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时的数量
4、关系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材作了三步安排。(1) 教学方程意义的时候,列方程表示简单现象里的等量关系,有第2页“试一试”,“练一练”第3题,练习一第13题等。(2) 教学解方程的时候,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3) 例7和相配合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解决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里都有一个关于“相差多少”或“几倍”的已知条件
5、,只要抓住这个条件分析相差数或倍数的具体含义,就能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第一课时 等式与方程教学内容:科教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吗? 2、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让学生明确: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1、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
6、)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2、交流。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X50100 X50=150 X50100 XX=200 第二种: X50100 XX=200 X50100 X50=150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3、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
7、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4、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4、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试一试”2X=500 12+X=202、“练一练”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6+X=14 36-7=2960+2370 8+X502=25 X+414Y-28=35 5Y=40小结:是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1. 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2. 看图
8、列方程.X+50=100 5X=504X=16.8 X+200=450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重点让学生说说第2题中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板书: 方程 X50=100 XX=100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
9、,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2、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4、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1、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2、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
10、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3、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练习一的第4、5、6题。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教学后记:第三课时 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
11、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1、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2、 第
12、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3、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4、第1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三、课堂作业第6页的第10、11题。教学后记第四课时 等式的性质(二)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
13、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五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接下来,请大
14、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8、练一练第一题指名读题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三、教学例六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5、生独立计算
15、,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8、试一试出示X0.2=0.8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9、练一练第二题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集体订正。四、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一题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集体核对2、练习二第二题指名读题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16、。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三题第五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教学过程:一、教学例7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
17、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9、试一试指名读题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补充。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集体核对。10、练一练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集体核对。二、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4题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引导学生看图列
18、出方程并解答。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2、练习二第5题指名读题,明确题意。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集体核对3、练习二第6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全班交流。三、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题教学后记第六课时 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二、练习二第8题1、指名读题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
19、体订正。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三、练习二第9题1、指名读题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5、集体核对。四、练习二第10、11题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3、集体核对五、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2题教学后记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五 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