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二15分钟面试课教案.doc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二15分钟面试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二15分钟面试课教案.doc(1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二15分钟面试课教案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二15分钟面试课教案必修二1. 荷塘月色2. 故都的秋3. 诗经两首4. 孔雀东南飞5. 离骚6. 兰亭集序7. 赤壁赋8. 游褒禅山记9.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0. 我有一个梦想11. 诗三首1. 荷塘月色选点第四、五自然段语言描写(一) 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
2、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
3、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
4、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6、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2. 故都的秋从绘秋方面来讲(311)思秋,绘秋,忆秋,恋秋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7、清 、静 、悲凉学生讨论其余五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1. 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明确: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
8、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2.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3.枣子为红色,作者为什么选来作为体现故都秋
9、的“清”“静”“悲凉”特点之景物?明确: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因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枣子颜色为“淡绿微黄”,表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心境。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明确: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
10、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议秋部分(1213)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
11、作用是什么?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3. 诗经两首氓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全文结构(分层)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一段:定情。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
12、。氓急躁而任性。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1、基调:热情,幸福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答:不。青梅竹马。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 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色衰爱弛)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女也不
13、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1、基调:怨恨、沉痛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
14、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女子清醒坚定地分手。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3、手法:比。抒情。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爱情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
15、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不是。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女:温柔痴情,清醒刚烈。男:用情不专,没有责任心。采薇今昔对比 乐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齐读最后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
16、伤悲莫知我哀。同学们你们从这一段话读到了什么?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昔今,往来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出示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0)?
17、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ny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18、?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
19、?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20、。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4.孔雀东南飞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孔雀东南飞(板书)
21、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结构,那么,故事的女主人公刘兰芝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明确:美)师:老师也觉得刘兰芝很美,究竟文中刘兰芝哪些方面让大家觉得她“美”呢?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具体看看。层层递进分析:师: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看边勾画出你觉得文章中最能体现出刘兰芝“美”的句子。 生:(自由朗读并作勾画)师:相信大家已经找到很多了,有的同学边勾还边作了批注,非常好!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和组员试着分析并总结这些句子,看看它们体现了兰芝怎样的“美”呢?生:(讨论)师:好,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讨论出结果来了。哪位小组的同学可以起来跟老师分
22、享呢?师:作总结明确:品性之美: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知书达礼、勤劳能干、坚强)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有教养、懂礼节)形象之美: 第九段:“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 不卑不亢、美丽漂亮)忠情之美:第12段:“君既若见录,不久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人教版 高中 必修 15 分钟 面试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