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正文.doc
《采矿毕业设计正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毕业设计正文.doc(1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1.1.1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杨庄矿位于淮北市南约8km处,井田范围:东经116465611651512,北纬33533233356429。井口位置:东经116489,北纬335428。井田处在闸河煤田最南端,东、南、西部均以露头为界,东西最长9km,南北最宽约5.5km,面积约33km2。井田内有宿淮公路和一条铁路专用线穿过,并有雷河,西流河,濉河流经,其历史最高洪水位:雷河+32.68、西流河+32.60、濉河+32.40。杨庄矿交通便利,矿区铁路专用线在青龙山站与符夹线、濉阜线接轨,可北通徐州,南至符
2、离集,西达阜阳、亳州,与陇海、京沪、京九铁路干线联网。淮宿、淮徐公路以及徐合、连霍高速公路等可通全国各地。杨庄矿交通位置示意图见图11。1.1.2地形、地貌杨庄井田地面地势平坦,海拔标高+29.2+31.7m,地面主要为农田、村庄等,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区内流经的地表水系自东向西分别有闸河、岱河、雷河、西流河、濉河等。区外东西两侧皆为寒武、奥陶纪石灰岩所构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小山区。东有烈山、青龙山、凤凰山、大鼓山,北部有相山等。1.1.3河流及水体矿区内地势平坦。流经该井田的河流皆南北走向,西部有岱河,东部有龙河,闸河,南部有龙岱河,均注入濉河,属淮河水系。其中以闸河为最长,全长70公里,
3、纵贯全矿区,闸河煤田因之得名。龙河全长60公里,发源于萧县城东龙山南麓;岱河流向南东,发源于萧县岱山湖。两河流于本井田东南边缘双庄处汇合。两河流河床下切不深,侵蚀基准面于地表仅差23米;但侧蚀作用显著,河面宽约50150米;河谷标高为+27.00米左右。所有河水流量均受季节控制,河道宽缓平浅,无航运价值。雨季矿区低洼地区积水严重,积水深度一般为0.41.0米。涝期最长可达一个月左右。1.1.4、矿区气候条件矿区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4、1气温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4.5。一年之中78月天气最热,最高温度一般为3539,极端最高气温41.
4、1,出现在1972年6月11日;12月至第二年2月最冷,最低温度一般为零下121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3,出现在1955年1月7日。气压以12月最高,为780毫米汞柱。4、2 日照年平均日照数2325.7小时,年承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24.5千卡/平方厘米。其中68月日照时数最多,12月最少。年平均蒸发量13009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3天。4、3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862.29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8月份的雨季,平均降水量438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50.8%;平均降雨天数37天,占年总降雨天数的39.7%,最长雨季达84天。年平均于12月12日出现初雪,次年3月2日出现终雪,初终雪日数为80
5、天。最大积雪深度350毫米。土壤冻结一般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14日,冻土厚度一般在100150毫米,最大厚度可达300毫米。由于受雨季影响,降雨量呈两个特点:一是年际变化大;二是分配不均。夏季易暴雨成灾,冬季又易干旱。自1966年以来,偏旱年份较之雨涝年份有增加的趋势。4、4 风向春夏雨季以东南、东风为主,冬季多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其中月平均最大风速达3.7米/秒,9月平均风速最小,为2.4米/秒。春末夏初常有干热风,最大风速为20米/秒。夏季时有暴风,最大风力9级。冬季风可达6级。1.1.5、地震淮北矿区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阜阳麻城断裂,北有秦岭纬向构造带
6、,南有宿南断裂(五河利辛断裂)。自公元前179年以来,在淮北地区这块土地内发生的地震以及邻省波及在中强地震40余次。1973年9月22日11时53分,在濉溪县临涣发生了里氏4.5级地震,震中居民有强烈震撼,少部分土房有轻度破坏。1983年11月17日5时9分,山东荷泽市与东明县交界处(距淮北市相山200公里)发生里氏5.9级地震,波及到淮北地区。 据全国地震烈度区域报告,淮北矿区大部分在6度范围内,东部少数地区在7度范围内。杨庄煤矿地震烈度为6度,按7度设防。1.1.6、矿区经济概况本矿地处华东平原,地区经济发达,工农业基础好,对能源需求大,很有必要建设大中型矿井来满足本地区的需要。1.1.7
7、、水源及电源矿井生活用水水源取自处理后的浅层地表水;工业用水取自处理后的井下排水。1.2井田地质特征1.2.1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杨庄井田位于闸河复式向斜的南端闭合处,以褶曲构造为主,断裂构造相对不发育。褶曲有洪庄向斜、濉溪向斜、李楼向斜、陆庄背斜等。煤层走向大致东西,西部转为南北,东部煤层向北倾斜,西部向东倾斜,煤层倾角440,大部分为1012。本区煤田勘探自1956年始,由华东地质局325队进行详查,以后又由原淮北矿务局勘探队进行大量补勘工作,直到矿井投产后的1977年,该期间先后完成和提交一、二、三井田详勘报告,四、五、六井田详勘报告,二水平延深勘探报告。1986年,原淮北矿务局勘探队在杨
8、庄井田与朱庄井田、李楼井田等重新调整过的井田边界范围基础上,以满足三水平延深设计为目的,施工41个钻孔,总计21268.12m,的进尺量,于1990年提交三水平延深补充勘探地质报告。该报告提交以来,即1990年至今,井田境内先后又施工11个钻孔,使得全井田历年地面总施工的钻孔达405个,总进尺128990.99m。1.2.2井田煤系地层杨庄井田位于闸河复式向斜的南部转折端,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淮地台鲁西隆起徐州褶断带的西南侧。区域地层由老至新为远古界的清白口系、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钻孔接露的本井田地层由老至新为石炭系、二叠系、第四系,其中石炭
9、系、二叠系为本区含煤地层。1、中石炭统本溪组(C2b)假整合于中奥陶统老虎山组灰岩之上,厚约22m。上部为厚约4m的灰白色隐晶质灰岩(13灰),中下部为厚约18m的灰绿、紫红色铁铝质泥岩。13灰的顶面为与太原组的分界面。2、上石炭统太原组(c3t)整合于本溪组之上,厚约162m。其岩性主要为灰岩与煤、泥岩互层夹粉砂岩和砂岩,韵律性明显。该组含灰岩12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12灰。一般厚度为24m。厚度在8m以上的有第3、4、5和12灰,12灰最厚达13.50m。1、2、3和12灰较为稳定。1灰平均厚2m,为本区的主要标志层之一(K1标志层)。该组含薄煤层11层(井田内11个孔接露),个别煤层局部
10、厚达0.95m,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1灰(K1)灰岩层顶面为二叠系的分界面。3、下二叠统山西组(P11s)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平均厚107m。灰色砂质泥岩和灰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泥岩。底部为厚10m左右的黑色砂质泥岩与下伏厚约21m的黑色泥岩连续沉积,其底面为与石炭系分界面。其上为细中粒砂岩,泥钙质胶结,见斜层理;中部以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夹条带砂岩及泥岩,泥岩中常见杂色团块及菱铁质鲕粒,富含植物化石;上部发育一层灰白色中粗粒含硕石英砂岩,钙质胶结。4、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平均241m。泥岩、粉砂岩为主,砂岩次之。底部有一层厚约3m的浅灰灰白色铝质泥岩,致密块状,含菱铁鲕粒
11、,层位稳定,为良好标志层之一(2标志层)。其底面现定为下伏山西组的分界面。中、上部以灰杂色泥岩为主,局部为灰白色砂岩和少量粉砂岩。该组含煤4层,自上而下依次为2、3、4、5煤层。2煤层局部可采点;3煤层一般具有23个分层,只有32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4煤层局部较稳定,为中厚煤层,浅部多与5煤层合并,深部逐渐分开,该煤层受岩浆侵蚀破坏严重,大部分不可采;5煤层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仅有个别不可采点,局部地段亦被岩浆侵蚀,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5、二叠统上石盒子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井田内揭露最大厚度为487m,主要为杂色和青灰色块状泥岩、粉砂岩和浅灰灰白色细中粗粒砂岩,局部含有菱铁鲕粒。底部
12、为一层平均厚19m的灰白色中粗粒含砾砂岩,较为稳定,是井田煤系地层标志层之一(K3标志层),其底面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面。该组含煤一层,编号为1煤层,为不稳定的局部可采薄煤层。1.2.3 井田地质构造杨庄井田位于闸河复式向斜的南端闭合处,以褶曲构造为主,断层为辅,断裂构造相对不发育。褶曲有洪庄向斜、濉溪向斜、陆庄背斜、李楼向斜等。1、褶曲(1)、洪庄向斜位于井田西部,向斜轴在16线附近,枢纽向西南仰起、圈闭,轴向N35E,长约0.8km。向斜东翼倾角15;西翼倾角18(2)濉溪向斜位于井田西部边界,向斜轴在10线附近,枢纽向西南仰起,圈闭,轴向N30E,延展长度约1.5km。两翼不对称,东翼倾
13、角1518;西翼倾角1825(3)李楼向斜位于井田西北部,轴向N15E。井田内延展约2.5km。西翼地层较陡,倾角2530;东翼倾角略缓,1520。(4)陆庄背斜位于井田西部,背斜轴在16线17线间,轴向近南北,长约2.4km。背斜两翼宽缓,对称,倾角为58。2、断层勘探中揭露的断层,落差大于10米的主要有5条。如表1-1。表11杨庄煤矿井田断层一览表名称落差(m)倾角()走向倾向断层性质F51断层51518N325WEW正F52断层1545N10E29WNWSW正F53断层2050N10E15WNWSW正F54断层2565N40E40WNWSW正F55断层25507080N40E43WNWS
14、W正1.2.4 井田水文地质1、含水层(1)第四系孔隙含水组普遍存在于井田范围内,厚度4080m,一般60m,井田两翼厚,中间薄,含水段为流砂层,其厚度变化较大,一般611m,大部分呈透镜体状分布,分叉合并现象普遍,自上而下共四层:一、二分层较稳定,呈连续分布,厚度较大,而三、四分层不连续,尤其第四层仅个别钻孔见到,上部具潜力性质,中下部具承压性质,水位埋深1.53.0m,季节波动较大,水质类型以碳酸盐为主,硫酸盐次之,矿化度4g/l,渗透系数5.197.0m/d,赋水性较强。(2)上石盒子组孔隙裂隙含水组厚170210m,区内为隐付型,分布普遍,以砂岩裂隙水为主,基岩风化带发育有孔隙水,赋水
15、性弱,该组底部中粗粒砂岩稳定,冲洗液消耗量大,赋水性相对较强,是本组含水段,单位涌水量0.04080.6831/s.m,渗透系数0.0131.933m/d,水质类型HCO3ClNaCa型。(3)下石盒子组5煤裂隙含水组厚5070m,井田内属埋藏型,以裂隙发育的砂质泥岩、砂岩为含水层,含水层厚1.437.1m,平均14.5m,该含水组裂隙不发育,赋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0.0008750.0787l/s.m,渗透系数0.01260.326m/d(见抽水成果表51),呈承压转无压状态,其水位逐年下降,水质类型HCO3Na型。(4)太原组岩溶裂隙含水组本组自K1灰岩下至本溪组,总厚度171203m,平
16、均180m,以薄层灰岩和泥岩互层为主,包括本溪组在内共1214层灰岩,大部分地段13层,灰岩累厚69m,其中三、四、十一、十二灰厚度较大。可将本组分上、中、下三段,各段相对独立,水力联系不畅,仅在构造或沉积变薄处发生补给关系,中、下段因距可采煤层较远,故影响不大,未作详细水文地质工作,仅观测其水位动态。勘探时期资料后期资料:该组单位涌水量0.973l/s.m,渗透系数49.36m/d。上段含水组平均厚40m,灰岩厚25.4 m,含水空间以溶蚀裂隙、蜂窝状溶洞为主,岩溶发育规律无论横向还是垂向上均表现出不均一性,总体而言三、四灰高于一、二灰,横向上存在岩溶发育带,造成赋水性极不均一,表现在灰岩钻
17、孔出水量悬殊较大,水位差别较大,一般井田东南翼高,向西北降低,水位差近30m,表明向斜深部岩溶不发育,导水性差,类似于“隔水墙”,该含水段水位季节变化大,年变幅510m,单位涌水量0.0160.4l/s.m。大部分地区高于1L/s.m,渗透系数0.12597m/d,水质类型HCO3CaMg为主。(5)奥灰岩溶裂隙含水组该层总厚度500m以上,含水层段以奥陶系中统的老虎山组为主,含水空间为溶蚀裂隙,溶洞次之,赋水性差别较大,单位涌水量0.0017.0l/s.m,水位峰值在11月份,区域水位标高+20m,枯水期56月份,水位标高+15m左右,水质类型HCO3CaMg型。含水层在井田内属埋藏型,东部
18、为裸露型,主要赋水层位为奥陶系中统下部和下统上部灰岩,正常情况下对矿井无突水威胁,但由于局部构造发育,导致太灰于奥灰含水层沟通,从而使其成为间接充水水源。在煤系以外的隐伏区含水量大,是工矿企业和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2、隔水层(1)第四系隔水层该层位于第四系底部,厚约1525m,平均20m,岩性为土黄色粘土夹砾石层,具良好隔水性能,能有效隔绝地表水,第四系孔隙水与煤系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2)太灰中、上段之间隔水层太灰中、上段之间有一约40m的泥岩隔水层,该层对隔绝中、上段间水力联系起到很大作用,自然条件下中段水位比上段高1.52.5m,因此中、下段含水层是矿井突水的间接补给来源。(3)本溪组
19、隔水层在太灰与奥灰之间,本溪组底部有一厚约22m的铁铝质泥岩,是太灰与奥灰的良好隔水层。1.2.5井田涌水量据矿井地质资料,矿井最大涌水量310m3/t,正常涌水量190图1-2地质综合柱状 1.3 煤层特征1.3.1煤层埋藏条件煤的风化带为基岩顶面向下垂深16m,氧化带为基岩顶面向下垂深18m。1.3.2可采煤层特征1、含煤性井田内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其中下石盒子组含主要可采煤层5煤层。太原组含煤11层,但因不稳定或不可采而无经济价值。煤系地层总厚997m,含煤19层,平均煤厚14.37m,含煤系数为1.44,5煤层,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为井田内主要
20、可采煤层之一。下距K2标志层约19m,煤厚0.397.16m,平均3.6m,分布稳定。该煤层结构较简单,局部含夹矸,夹矸厚0.020.60m,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煤层顶板岩性一般为深灰色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泥岩。4煤层,位于K2标志层之上约29m,与5煤层为分叉合并关系。距5煤层016m,平均为10m。煤厚0.363.39m,平均厚1.79m,仅局部可采。3煤层,为不稳定煤层,该煤层实际为一个煤组,3个分层,即31、32、33。下距K2标志层3060m,平均为48m。20线以西23个分层为主,局部有1个或2个分层;20线以东2个分层为主,局部为1个或3个分层。3个分层中以32分层较为稳定,31
21、分层次之。各分层分述如下:A31分层,煤厚0.151.17m,见煤点平均厚0.48m,井田内钻孔穿过该层位的可采点占见煤点的13,仅在2324线间浅处局部可采,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的薄煤层。B32分层,煤厚0.193.32m,见煤点平均厚0.79m,井田内钻孔穿过该层位的可采点占见煤点的55,分布普遍,局部可采。有岩浆岩侵入,煤层被吞蚀,多不可采;C33分层,煤厚0.240.87m,见煤点平均厚0.45m,仅有零星可采点,为不稳定不可采薄煤层。各煤层的基本情况如表12表12可采煤层基本情况一览表评价指标煤层编号煤层厚度等级全井田厚度最小最大(m)平均厚度(m)稳定程度结构331薄 煤 层 0.1
22、51.170.48不稳定复杂320.193.320.79330.240.870.45 4薄 煤 层0.363.391.79不稳定复杂5中厚煤层0.397.163.6稳定简单1.3.3 煤层围岩性质1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一)3煤层1.顶板(1)直接顶:一般为深灰色,致密块状泥岩,含有大量植物化石,厚度一般20m左右。(2)老顶:粉砂岩,灰色、块状,泥质胶结。砂岩,灰色、细粒、性硬,局部破碎夹薄层泥岩,含植物化石。粉砂岩与砂岩互层状。2.底板底板为中粒砂岩或粉砂岩。中粒砂岩,灰色、性硬,层面常含有炭质薄膜,层状构造,厚010.0m。粉砂岩:深灰色、块状,有时含炭质泥岩,实际构成4煤层老顶,厚0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矿 毕业设计 正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