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范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叙事范例.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教育叙事范例抓不住“难点”的教学抓不住“难点”的教学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是靠自己还是靠别人?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有时,不起眼的窄窄阴沟里也是可以翻船的。自我踏上讲台,我就听说,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是上课的制胜法宝,要上好公开课,更是要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2、。什么是难点?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里早就说白了,用不着你瞎操心,我的确也没有操过心。可是,这一次,参考资料涮了老师,也涮了我,原来,它指出的难点竟然不是难点!事情发生在一位教师要对全区上的一节公开课上。所取的教材是:“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刚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是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完成本文教学,安排了2个课时。依据我的要求,这位老师竟以这篇课文的教学探
3、路,摸索怎么拓展教材预留的空间,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扩展课程的生成性,把学生带进新课程,也为来听课的外校领导与教师示范,显然,她肩负的使命是光荣而沉重的。我决定她以第一课时做公开展示。要上好这节公开课,老师需要进行排练。在排练前,依据大纲,她确立的知识目标是,学生自主完成识字;能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风的神奇、有趣;能进行说诗。教学难点是,学生“流利地朗读诗歌”。开课10分钟,课堂教学在波澜不惊、山水不显中平淡进行。老师手执课本,在组间走道上悠闲自得地带读,以为这样,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分散教学难点。可是,当第二遍还只读了一句“谁也没有看见过风”时,倏忽,在我身后传来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老西(师),
4、我看见过风!”“嗯?”老师吃了一惊,忙回头,看见第一排站起一个小不点,一脸的真诚,一脸的稚气。“你看见过风?”“我昨天看见了的。”“我也看见了,”又一个声音说。“我也”一片嘈杂。老师停留在成人定势里的思维一下子乱了,人也一下子懵了,睁大的眼睛一动也不动,“你们都看见了风?”霎时,教室里小眼看着大眼,大眼看着小眼,静得只听见手表的走动。静。好静!“以学生为本,以伢为本”,我耳边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幽默声音。我见到老师舒缓了一口气,有意压低了自己的声音,故作和蔼地说,“胡伟,你真的看见风了?”“我昨天回家,看见风把塑料袋吹飞了。”哦,原来是这样!她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我也看见了,风把灰尘吹得漫
5、天都是。”七嘴八舌,好不热闹。“啊,你们看见的那不是风。”老师笑了。“那是什么?”孩子们睁大眼睛不解地问。“那是间接看见了风,真风是看不见的。”“不是简洁(一个女同学的名字)一个人看见的,我们都看见了,”孩子们不依不饶,他们以为老师只在表扬简洁一个人。“我是说间接,不是简洁”。老师几乎有些愠怒。“老师,间接是什么?”“间接是间接就是不是直接的”,这样的解释他们懂吗?老师语塞了。是啊,“间接”是什么?对于五、六岁的孩子,该怎么解释?“老师,我在忍者神龟里看见过风,直转直转的。”“天气预报里的台风也转。”连气带急,她都要糊涂了,“忍者神龟里的风,天气预报里的台风,那是大人凭想象画出来的,真风是看不
6、见的。”不知不觉中她提高了语调,而高声调吓住了好几个孩子。船在阴沟里翻了,一节课才上到这里就卡住了壳。她满以为,“流利地朗读诗歌”是本节课的难点,谁知道一个“间接”,不仅把学生难住了,也把老师难住了。这节课塌台了,老师,就是我都简直苕了。“胡伟,你这小子!”现在记起来,我的牙都还痒痒的。牙痒归牙痒,你还得给学生解释“间接”,不然,真上起公开课来,书上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胡伟偏要说他看见了风,不是出了个大洋像?为什么教学参考资料所说的难点,竟然在教学实践中衍变成了“间接”,而且是一个隐型难点?下课后,我冥思苦想了好一阵,才似乎慢慢明白,成人世界与幼儿世界是不会一样的,只有孩子们的难点,才是课
7、堂教学的真正难点。教案预设的难点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我决定下一节课让老师把电扇带进教室,分散这一难点。第二节课一上,老师就打开了电扇,顿时,一股凉风吹满教室。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见了风吗?”“看见了。”活见鬼,他们竟然回答得这样整齐,这样快,而且都说“看见了”!老师气得圆睁双眼,孩子们吓得又屏住了呼吸。你生气有什么用?孩子们是“看”见了,他们看见了墙上的纸在飞,看见了你的头发在飘动,你不让他们说“看见了”行吗?我在原地转了一圈,示意让老师冷静下来。“同学们,请你们把眼睛闭上。”一双双小眼睛闭上了。“你们感觉到了风吗?”老师问。“感觉到了。”又是一次整齐的回答。然而对这一次回答,我的感觉却比
8、上一次好多了。“你们是用眼睛看到风的吗?”“不是。”“我是脸感觉到的。”我的心怦然一动,这里是一个可以拓展的视角:风可以被学生的触觉接受,不也可以被听觉、嗅觉接受吗?陡生的教育机智使我忽然明白了师生互动的积极意义,也忽然对“教学相长”有了新的理解。原来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可以这样表现出来!“好,现在睁开眼睛,”老师帮我收回了思绪,刚才的气也消了一大半。“胡伟,你看,这里有风,是吗?”老师用手指着墙上飘动的纸。“嗯。”“那么这里呢?”她用手指着纸与电扇之间的空间问。“没有风。”因为这里没有可以飘动的物质,他看不见指示,所以说没有风。显然,孩子们的回答,更多的是直觉结论,然而这些直觉却是错觉。那些卡通
9、片中的风、天气预报中形象化了的风,又再一次把孩子的直觉引向错位。“你说风从那里来的?”老师继续问。“从电扇来的。”老师要的就是这一句话。“这里在纸的前面,这里没有风,纸那里怎么会有风呢?”这会轮到胡伟懵了,这个聪明的小家伙睁大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刹是爱人。“同学们,风是看不见的,你们是通过看见纸被风吹动,才知道了风,这就是间接看见的”。老师趁热打铁,解释了“间接”。 为了巩固对“间接”的理解,她又举出了好几个例子,还让学生列举了许多间接看到风的例子。这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就为了学生积累这一点生活经验。值吗?哎,“间接”,这个半道杀出的程咬金,耽搁了我们两个课时!两节课过去了,我们还在研究课的外围
10、转。那么紧张的教学进度怎么办?心里那个急哟!整个下半天都在想;一夜都没睡。第二天,我们一直讨论了好久。这节研究课可真难做!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终于,我们有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创新的好办法。第三天上课,我们将电扇放在教室门外,扇前放了一瓶香水,电扇忠实地在那里转悠着,阵阵清香随着凉风送进教室。学生被老师带进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境,老师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风的存在,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老西(师),我闻到了风,蛮香。”“老师,我脸上好凉快。”“老师,我听到了风,嗡嗡地。”奇怪,今天就是没有一个人说“看见了”风。“老师,我间接地看见了风,看,您的头发在飘哩”。又是这个胡
11、伟,他竟然说出了“间接”!我激动得都有点晕乎了。越过了难点,下面的教学就如行云流水,连接龙式口头作文教学,都一气呵成了。“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学生接龙为:“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妈妈的头发飘起来,风儿在这里。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电线嗡嗡叫/那是风在吹。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油菜花香飘来了/风儿刚过小江堤。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汗湿的衣服有点儿凉/那是风吹的。这节课成功了。紧接着面对全区教师以及省里的专家所上的公开课也成功了。听课的领导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这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也真正走进了
12、新课程。听课的专家说,“一年级的学生能把口头接龙作文做成这样,是课堂教学创了新的结果。”这节课最终被湖北省创新教育荆州会议评为一等奖。学生反映怎样?小胡伟回家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我会作诗了”。刘潞则跟爷爷说:“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风车转起来/那是风在推。谁也没有看见风/不用说我和你/我闻到了油香/那是风走进了榨油厂”他竟一口气说了7节。其实,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说上三两节了。事情过去了,我的思考却依然继续。我在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是要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学进度的完成为本呢?面对着学生突然产生的困难与教学进度发生矛盾时,我们到底要牺牲什么?能做到两者都不牺牲吗?如果以牺牲教学进度
13、为代价,那么课后补进度,时间从哪里来?这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当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时,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老师都要补吗?当老师都不能补时,该怎么办?课风,留给我雋永的思考:在备课时,“吃透教材”是靠自己还是靠别人(参考资料的编辑者)?把上好课的希望寄托在教参的身上,我们教师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也就失去了鲜活的个性,新课程也就失去了它的生成性,失去了它尽可能大的教育性。上这节风,为什么一开始就在阴沟里翻了船?就是因为课前老师盲目地相信了教参,也没有“吃透”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学情,就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有对风的体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视觉会在“风”上错位,也没有想到卡通画、天气预报节目对学生的误导,使学生把想象当成了真实。而第二节课正因为帮助学生完成了生活经验的必要积累,才使教学没有重蹈覆辙。更有意义的是,我们敏锐地关注了教学过程的资源性,发现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的横向联系,有效引导了学生多角度地感知“风”,才使第三节课学生对课本诗歌接龙时一气呵成,而且把新教材的预留空间拓展得那样绚丽多彩。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难点。只有抓住了难点,才有可能突破难点。如果连难点都不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突破呢?难点,首先是学生的难点,因为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