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ppt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目的要求】n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n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辩证方法。 n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辩证方法。n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n掌握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目 次n辨 病 n阴阳辨证n部位辨证n经络辨证n局部辨证 辨 病n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n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中说:“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辨证)。经曰:诸痛为实,诸痒为虚,诸痈为阳,诸疽为阴。又当辨其是疖、是痈、是疽、是发、是疔等证(辨病)。” n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
2、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如何准确地进行辨病呢?如何准确地进行辨病呢? n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 n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是辨病的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是辨病的关键。关键。 n还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n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也是准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也是准确辨病的重要条件确辨病的重要条件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n1. .详询病史详询病史n2.2.全面体检全面体检n3.3.注重局部注重局部n4.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n5.5.综合分析综合分析n准确辨病是一种能
3、力,是受医学知识、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 第二节阴阳辫证第二节阴阳辫证 n1:1:阴阳是外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科疾病辨证的总纲的总纲n2.2.辨阴证阳辨阴证阳证证n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辩证方法。1:1: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n疡医大全论阴阳法则曰:“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需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需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曰阴阳而已。” 2.2.辨阴证阳证辨阴证阳证n阴证阳
4、证对照n阴阳辨证要注意以下几点:阴证阳证对照阴证阳证对照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慢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紧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颜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重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逆顺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阴阳辨证要注意以下几点:阴阳辨证要注意以下几点:n局部和全身相结合: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n辨别
5、真假:辨别真假:n消长转化消长转化 局部和全身相结合:局部和全身相结合:n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2)(2)辨别真假:辨别真假:n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疾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消长转化消长转化n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
6、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如寒化为热、阴转为阳的瘰疬;脑疽之实证阳证转化为虚证阴证;或是治疗后的转化,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泻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生素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证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但是,阳证由于失治或误治而转化为阴证或半阴半阳证,是应极力避免发生的。临证中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的,即界于两者之间表现者,称之为半阴半阳证。 第三节第三节 部位辫证部位辫证n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辩证方法。n所谓部位辨证,是指所谓部位辨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按外科疾病发
7、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的方法,又称“外科外科三焦辨证三焦辨证”。 n文献n上部辨证n中部辩证n下部辨证文献n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n灵枢百病始生篇 “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n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云:“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上部辨证n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按照经络运行图分析,生理状态的人体应为上肢上举,而非下垂,故归入上部。
8、从三焦功能看,“上焦如雾”,而人体上部生理特点是属于阳位,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卫阳固护,营阴内守,营卫互相为用,始自上焦,宜达布散于全身。n病因特点:病因特点: n发病特点:发病特点: n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n常见疾病:常见疾病: 病因特点:病因特点:n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发病特点:n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常见症状:n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宜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常见疾病:
9、常见疾病:n头面部疖、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痈、有头疽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疖、疔等。2.2.中部辨证中部辨证n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是十二经所过部位,是人体气机升降出人的枢纽,也是气血化生、运行、转化的部位。发于中部的外科疾病,绝大多数与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n病因特点:病因特点: n发病特点:发病特点: n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n常见疾病:常见疾病: 病因特点:病因特点:n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发病特点:n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
10、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n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常见疾病:常见疾病:n乳房肿物、腋疽、胁疽、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以及积聚等。 3.下部辨证下部辨证n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其位居下,阴偏盛,阳偏弱,阴邪常袭。n病因特点:病因特点: n发病特点:发病特点: n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n常见疾病:常见疾病:病因特点:病因特点:n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故
11、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发病特点:n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常见症状:n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常见疾病:常见疾病:n膝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 等。 第四节 经络辫证n经络是体表组织与脏腑器官之间的重要联络渠道。经络辨证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诊断与治疗n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是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传变规律。了解疾病传变规律。体表病变在多数情况下是脏腑病变的反映,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通过经络辨证,从体表局部症状测知脏腑功
12、能盛衰。n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二是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在经络循行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存有明显压痛或局的部位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存有明显压痛或局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亦有助于部形态的变化,反映了不同脏腑的病变,亦有助于诊断。诊断。如胆囊炎在右肩脚处压痛,肠痈在阑尾穴处压痛。n三是经络气血的多少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气血三是经络气血的多少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气血盛衰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依据疾病所属经络,盛衰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依据疾病所属经络,
13、结合疾病发展特点、性质等情况,可以明确地指导结合疾病发展特点、性质等情况,可以明确地指导用药原则。用药原则。如灵枢官能篇谓:“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有头疽好发于项部,此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n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人体各部所属经络n2.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n3.引经药引经药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人体各部所属经络n头顶: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n面部、乳部: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n耳部前后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n手、足心部: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n背部背
14、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n臀部臀部:外侧属手三阳经;内侧属手三阴经。n腿部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n腹部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n其他其他:如生于目部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为肾经所主;生于鼻内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为脾经所主。2.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n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n凡外疡发于多血
15、少气之经者,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者,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者,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等等。3.引经药引经药n由于疮疡所发生部位和经络的不同,治则就有分别,须结合经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从而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
16、;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n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某些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揭示了引经药的用药规律,从而创立了“药物归经”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辨证与治疗学的内容。第五节第五节 局部辨证局部辨证n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发热、疼痛、成脓、麻木、溃疡、结节、肿块、疹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
17、位疹痒、功能障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异,因而转归顺逆相差甚远。因此,外科辨证虽多从局部病变着手,以局部症状为重点,但也绝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相结合,外在表现与五脏六腑病变相结合,辨证求因,全面分辨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求因,全面分辨疾病的性质,综合起来进行辨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证,抓住证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为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可靠的依据。一、辨肿一、辨肿 n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
18、滞而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形成的体表症状。肿势的缓急、集散程度,常为判断病情虚实、轻重的依据。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与致病原因的不同,发生肿的症状也有所差异。n肿的性质肿的性质 n肿的病位与形色肿的病位与形色(一)肿的性质n1.热肿 n2.寒肿n3.风肿n4.湿肿n5.痰肿n6.气肿 n7.瘀血肿 n8.脓肿 n9.实肿n10.虚肿1.热肿热肿n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2.寒肿n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3.风肿n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常见于
19、作腮、大头瘟等。4.湿肿n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疤,破流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股肿、湿疮等。5.痰肿n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常见于痄腮、脂瘤等。6.气肿n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常见于气瘿、乳癖等。7.瘀血肿瘀血肿n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下血肿等。8.脓肿n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常见于某些疾病染毒所致,如乳痈、肛痈等9.实肿n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10.虚
20、肿虚肿n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二)肿的病位与形色(二)肿的病位与形色n由于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疏松和致密的不同,肿的情况也有差异。n发生在表浅部位,如皮毛、肌肉之间者,赤色为多,肿势高突,根盘收束,肌肤掀红,发病较快,并易脓、易溃、易敛;n手指部因组织致密,故局部肿势不甚,但其疼痛剧烈;病发手掌、足底等处,因病处组织较疏松,肿势易于蔓延;n在筋骨、关节之间,发病较缓,并有难脓、难溃、难敛的特点;n病发皮肉深部,肿势平坦,皮色不变者居多,至脓熟仅透红一点;n大腿部由于肌肉丰厚,肿势更甚,但外观不明显;n颜面疔疮、有头疽等显而易见,若脓未溃时,由红肿色鲜转向暗红
21、而无光泽,由高肿转为平塌下陷,可能是危象之候。二、辨肿块、结节二、辨肿块、结节n肿块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n(一)肿块(一)肿块n(二)结节(二)结节(一)肿块(一)肿块n1.大小大小 n2.形态形态 n3.质地质地 n4.活动度活动度 n5.位置位置 n6.界限界限 n7.疼痛疼痛 n8.内容物内容物1.大小大小n一般以公分为测量单位,测量其大小可作为记录肿块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选择具体测量方法时,特别要注意肿块覆盖物的厚度,或哑铃状及其他形状的肿块,体表虽小体内却很大。有些
22、囊性变或出血性肿块随时间变化而增大,要随时观察其大小。B超测量可准确提示其有意义的数值。2.形态形态n常见的肿块形态特征有扁平、扁圆、圆球、卵圆、索条状、分叶状及不规则形态等。表面是否光滑可协助判断其性质,良性肿瘤因其有完整包膜,触诊时多表面光滑,而恶性肿瘤多无包膜,所以表面多粗糙,高低不平,且形状不一。3.质地质地n从肿块质地的软硬可判断其不同性质。如骨瘤或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如石;脂肪瘤则柔软如馒;囊性肿块按之柔软等等。但若囊性病变囊内张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触诊也很硬韧。临证时注意这些辨证要点,则不难鉴别。4.活动度活动度n根据肿块活动度一般可确定肿块的位置或性质。如皮内肿块可随皮肤提起,推移
23、肿块可见皮肤受牵扯;皮下肿块用手推之能在皮下移动,无牵拉感等。总的原则是良性肿块多活动度好,恶性肿块活动度较差。但是,有的肿块不活动或活动度极小,却不一定是恶性。如皮样囊肿,镶嵌在颅骨上,致颅骨成凹,推之难移。5.位置位置n有些肿块特别需要确定其生长的位置,以决定其性有些肿块特别需要确定其生长的位置,以决定其性质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质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蔓状血管瘤看似位于体表,却多呈哑铃状,很可能外小内大,深层部分可以延伸到人体的骨间隙或内脏间隙,术前诊断不清,术中往往措手不及。肌肉层或肌腱处肿块,可随肌肉收缩掩没或显露,如腱鞘囊肿、胭窝囊肿等。再有平卧位触摸不清或比较深在的腹部不易判断
24、的肿块,检查时应选择不同体位,让病人平卧位抬头,这时腹肌紧张,可清楚地触及到肿块,说明肿块位在腹壁;若肿块消失说明肿块位于腹肌之下或腹腔内。另外,对某些肿块则需要借助仪器检查。 6.界限界限n指肿块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一般认为非炎症性、良性肿块常有明显界限。而恶性肿块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融合,无明显界限。炎性肿块或良性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块发生恶性变时,均可由边界清楚演变为边界不清,临证中应综合分析,予以鉴别。7.疼痛疼痛n一般肿块多无疼痛,恶性肿块初期也很少疼痛。只有当肿块合并感染,或良性肿瘤出现挤压症状,或恶性肿瘤中、后期出现破溃或压迫周围组织时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8.内容物内容物n
25、由于肿块来源及形成或组织结构的区别,肿块内有着不同的内容物。如某些肉瘿(甲状腺囊肿)含淡黄色或咖啡色液体;水瘤(淋巴管瘤)为无色透明液体;胶瘤(腱鞘囊肿)为淡黄色黏冻状液体;结核性脓肿内为稀薄暗淡夹有败絮样物质;脂瘤(皮脂腺囊肿)内含灰白色豆腐渣样物质等等。为了明确内容物的性质,有时需针吸穿刺或手术活检证实。(二)结节(二)结节n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结节。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等局限性隆起,亦可相互融合成片或相连成串,亦有发于皮下,不易察觉,用手才能触及。结节疼痛多伴有感染;生长缓慢、不红无肿的结节,多考虑良性结节;对
26、不明原因增长较快的结节,应尽快手术治疗,必要时应作病理检查。由于发生部位及形态不同,成因及转归各异,特别需要仔细辨认。三、辨痛三、辨痛n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痛为疾病的信号,也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症状,而疼痛增剧与减轻又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的标志。由于患者邪正盛衰与痛的原因不一,以及发病部位的深浅不同,疼痛的发作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欲了解和掌握疼痛的情况,还应从引起疼痛的原因、发作情况、疼痛性质等几方面进行辨证,必要时痛肿合辨。n(一)疼痛原因(一)疼痛原因n(二)疼痛类别(二)疼痛类别n(三)疼痛性质(三)疼痛性质n(四)痛与肿结合辨(四
27、)痛与肿结合辨(一)疼痛原因(一)疼痛原因n1.1.热痛热痛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n2.2.寒痛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n3.3.风痛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见于行痹等。n4.4.气痛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n5.5.湿痛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见糜烂流滋。见于臁疮、股肿等。n6.6.痰痛痰痛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见于脂瘤、肉瘤。n7.7.化脓痛化脓痛 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n8.8.瘀血痛瘀血痛 初起隐
28、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二)疼痛类别(二)疼痛类别n1.1.卒痛卒痛 突然发作,病势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n2.2.阵发痛阵发痛 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多见于石淋等疾患。n3.3.持续痛持续痛 痛无休止,持续不减,连续不断。常见于疮疡初起与成脓时或脱疽等。 (三)疼痛性质(三)疼痛性质n1.1.刺痛刺痛 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如蛇串疮。n2.2.灼痛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如疖、颜面疔、烧伤等。n3.3.裂痛裂痛 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如肛裂、手足皲裂较深者。n4.4.钝痛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如流痰等。n5.
29、5.酸痛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如鹤膝痰等。n6.6.胀痛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如血肿、癃闭等。n7.7.绞痛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病变多在脏腑,如石淋等。n8.8.啄痛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病变多在肌肉,常见于阳证疮疡化脓阶段。n9.9.抽掣痛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如乳岩、石瘿之晚期。(四)痛与肿结合辨(四)痛与肿结合辨n1.先肿而后痛者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n2. .先痛而后肿者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n3. .痛发数处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如流注。n4.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者,是毒
30、已渐聚。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四、辨痒n痒是皮肤病主要的自觉症状,且多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表现,如皮肤脱屑、潮红、丘疹、水疱、风团块等;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也时有发生。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濡养,内生虚热而发。由于发生痒的原因不一,以及病变的发展过程不同,故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n以原因来辨以原因来辨n以病变过程来辨以病变过程来辨(一)(一)以原
31、因来辨以原因来辨n1.1.风胜风胜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庀、瘾疹牛皮癣、白庀、瘾疹等。n2.2.湿胜湿胜 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如急性湿疮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脓疱疮疱疮。n3.3.热胜热胜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痴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n4.4.虫淫虫淫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手足癣、疥疮等。n5.5.血虚血虚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如牛皮癣、慢性湿疮牛皮癣、慢性湿疮。(二)以病变过
32、程来辨(二)以病变过程来辨n1.1.肿疡作痒肿疡作痒 一般较为少见,如有头疽、疔疮初起,局部肿势平坦,根脚散漫,脓犹未化之时,可有作痒的感觉,这是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毒势炽盛,病变有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疫疔,只痒不痛只痒不痛,但病情更为严重病情更为严重。又如乳痈等经治疗后局部肿痛已减,余块未消之时,也有痒的感觉,这是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毒势已衰,气血通畅,病变有消散之趋势。n2 2溃疡作痒溃疡作痒 如痈疽溃后,肿痛渐消,忽然患部感觉发热奇痒,常由于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脓区不洁,脓液浸渍皮肤,护理不善所致;或因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如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
33、畅,余肿未消溃疡经治疗后,脓流已畅,余肿未消之时;或于腐肉已脱、新肌渐生之际,而皮肉间感觉微微作痒,这是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的佳象。五、辨麻木五、辨麻木n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塞,气血不达而成。由于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n如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为毒邪炽盛,壅塞脉道,气血不运,常易导致走黄和内陷;n如麻风病患部皮肤增厚,麻木不仁,不知痛痒,为气血失和;脱疽早期患肢麻木而冷痛,为气血不畅,脉络阻塞,四末失养所致。六、
34、辨脓六、辨脓n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及时正确辨别脓的有无、脓肿部位深浅,然后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依据脓液性质、色泽、气味等变化,有助于正确判断疾病的预后顺逆,这是外科疮疡发展与转归的重要环节。n(一)成脓的特点(一)成脓的特点n(二)确认成脓的方法(二)确认成脓的方法n(三)辨脓的部位深浅(三)辨脓的部位深浅n(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一)(一)成脓的特点成脓的特点n1.1.疼痛疼痛 阳证脓疡,因正邪交争剧烈,脓液积聚,脓腔张力不断增高,压迫周围组织而疼痛剧烈。局部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灼热痛甚,拒按明显;老年体弱者应激力差,
35、反应反应迟钝,痛感缓和迟钝,痛感缓和;阴证脓疡则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n2.2.肿胀肿胀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n3.3.温度温度 用手仔细触摸患部,与周围正常皮肤相比,若为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n4.4.硬度硬度外科理例云:“按之牢硬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大软方是脓成。”疡医大全又谓:“凡肿疡按之软隐者,随手而起者,为有脓;按之坚硬,虽按之有凹,不即随手起者,为脓尚未成。”肿块已软为脓已成(二)(二)确认成脓的方法确认成脓的方法n1.按触法按触法 n2.透光法透光法 n3.点压法点压法 n4.穿刺法穿刺法 n5.B超超 1.
36、按触法按触法n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2.透光法透光法n即以患指(趾)遮挡住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指(趾)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此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因其局部组织纤薄且能透光。如蛇眼疔、甲根后的脓液积聚,可在指甲根部见到轻度的遮暗;蛇头疔脓液在骨膜部,沿指骨的行程有增强的阴影而周围清晰;在骨部的,沿着骨有黑色遮暗,并在感染区有明显的轮廓;在关节部的,则关节处有很少的遮暗
37、;在腱鞘内的,有轻度遮暗,其行程沿整个手指的掌面;全手指尖部、整个手指的脓肿则呈一片显著暗区。3.点压法点压法n在手指(趾)部,当病灶处脓液很少的情况下,可用点压法检查,简单易行。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患部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疑脓肿。4.穿刺法穿刺法n若脓液不多且位于组织深部时,用按触法辨脓有困难,可直接采用注射器穿刺抽脓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辨别脓的有无,确定脓肿深度,而且还可以采集脓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消毒,注意选择粗细适当的针头、进针角度、深度等。选定痛点明显处为穿刺点,局麻后负压进针,边进边吸,若见脓液吸出,即确定脓肿部位。若一次穿
38、刺无脓,可重复穿刺。5.B超超nB超的特点是操作简单、无损伤,可比较准确地确定脓肿部位,并协助判断脓肿大小,从而能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三)辨脓的部位深浅(三)辨脓的部位深浅n确认脓疡深浅,可为切开引流提供进刀深度。若深浅不辨,浅者深开,容易损伤正常组织,增加患者痛苦。n1.1.浅部脓疡浅部脓疡 如阳证脓疡,其临床表现为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掀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n2.2.深部脓疡深部脓疡 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肤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n1.脓的形质脓的形质 如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淡薄者,为元气较弱。如先出黄白
39、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是将敛佳象;若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体质渐衰,为一时难敛。n2.脓的色泽脓的色泽 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最是佳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如脓中夹有瘀血者,为血络损伤。n3.脓的气味脓的气味 一般略带腥味者,其质必稠,大多是顺证现象;脓液腥秽恶臭者,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常为穿膜损骨之征。其他有如蟹沫者,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七、辨溃疡七、辨溃疡n(一)色泽(一)色泽 n(二)溃疡形态(二)溃疡形态(一)色泽(一)色泽n阳证溃疡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
40、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n阴证溃疡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新肉不生,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n如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多为疔疮走黄疔疮走黄之象。n如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为虚陷之证虚陷之证。(二)溃疡形态(二)溃疡形态n化脓性溃疡: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周围皮肤微有红肿,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n压迫性溃疡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初期皮肤暗紫,很快变黑并坏死,滋水、液化、腐烂,脓液有臭味,可深及筋膜、肌肉、骨膜。多见于褥疮。n疮痨性溃疡:疮痨性溃疡:疮口
41、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状物,疮口愈合缓慢或反复溃破,经久难愈。n岩性溃疡:岩性溃疡:疮面多呈翻花状如岩穴,有的在溃疡底部见有珍珠样结节,内有紫黑坏死组织,渗流血水,伴腥臭味。n梅毒性溃疡:梅毒性溃疡:多呈半月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如凿,略微内凹,基底面高低不平,存有稀薄臭秽分泌物。八、辨出血八、辨出血n出血出血是临床中常见而重要的症状之一,中医外科疾病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的性状、部位、原因,对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n(一)便血(一)便血n(二)尿血(二)尿血(一)便血(一)便血n亦称“血泄血泄”,即指血从肛门下泄,包括粪便带
42、血,或单纯下血。便血有“远血”、“近血”之说。n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n便血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有关。一般柏油样黑便的形成,可由自口腔至盲肠任何部位的出血所造成,但若肠道场动极快时,则血色鲜红或血便混杂。乙状结肠、直肠出血,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血便不相混杂;内痔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肛裂排便时血色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结肠癌多以腹部包块就诊,血便混杂,常伴有黏液;直肠癌则以便血求治,肛门下坠,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黏液,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
43、混有腥臭黏液,常误诊为痔,指诊可以帮助确诊。另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败血症以及食用某些食物等也可见有黑便,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进行详辨。(二)尿血(二)尿血n亦称“溲血”、“溺血”,是指排尿时尿液中有血液或血块而言。一般以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泌尿生殖系的感染、结石、肿瘤、损伤等是导致尿血的主要原因。如肾、输尿管结石,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全程血尿;膀胱、尿道结石多为终末血尿终末血尿;肾肿瘤常为全程无痛全程无痛血尿血尿,一般呈间歇间歇性;膀胱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排出血块;外伤损及泌尿系统,如器械检查或手术等均可造成出血,引起尿血。临床上可根据病史、体征以及其他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结缔组织疾病、免疫系统、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尿血。要 求n熟悉外科疾病的辨病程序,提高临床辨病水平。n掌握外科疾病阴证阳证的辩证方法。n掌握外科疾病上、中、下三部的辩证方法 n了解十二经络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n掌握肿、痛、痒、脓、麻木以及肿块、结节、溃疡、出血的辨证特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