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与命题陷阱——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分类题型突破教师用书.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七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与命题陷阱——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分类题型突破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七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与命题陷阱——广西2020年语文高考分类题型突破教师用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七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与命题陷阱一、整体阅读技巧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需要确定“论”的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有何特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强,有的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这些都增加了考生的阅读难度。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考生借助语文学习中的规律和方法,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考查考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阅读论述类文本的重点就是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捕捉关键信息。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方法如下:1.删繁就简。论述类文本的题量不多,文本字数却不少。要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正确答题,阅读文本时就要删繁就简。论述类文
2、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和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资料”和“事例”,段落的大意自然就好理解。考生阅读时,可暂时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文本各段段意。这样,文本各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中心意思就更加明确,考生也就可以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2.重点勾画。要有效解决命题选项中的正误问题,考生就要重视在阅读时勾画出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在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在资料、事例这类叙述性的文字中,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成果等的相关词语;在段与段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连接句,往往暗示了前一段和后一
3、段的中心意思。这些句子就能反映文本的重要信息,是理解文本意思的关键。同时,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现在题目的选项里面,考生要重点勾画,以便在答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容。3.关注虚词。一些虚词看似很不起眼,但往往暗含很多信息,稍一疏忽,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会大相径庭,因而需要关注虚词,把握虚词表达的隐含意思。考生在勾画重点词句时,不妨将一些重要虚词做上标记,如副词“凡是”“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关联词语“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还有一些修饰限制性词语,对于理解文意也很关键,都要做上标记,以备答题时比对。4.排除疑难。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说,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是读懂一
4、般论述类文本的难点,但是,只要借助上下文的语境和相关的文言知识,这些难点基本上都可以解决。考生遇到这类内容,不妨进行必要的猜测和推断,力争弄懂这些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的意思,如果置之不理,可能会影响对后面内容的理解。由于论述类文本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是文本阅读的一个难点,考生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准确理解和把握含有修辞的句子的意思。5.紧扣语境。要准确理解文本中词句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词句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句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
5、么是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的相关内容。这些词句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时要联系全文,仔细理解这类词语,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形成整体感知,才能对文本的观点形成准确客观的理解,否则,很可能断章取义,出现理解上的偏差。6.审慎判断。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直以选择题为主。解答这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有时要逐字逐句地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文本,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再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进行筛选,排除干扰选项,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
6、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二、命题陷阱解密1.变动范围。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要解决这类问题,阅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面的修饰限制词,例如“一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等,阅读时见到这些词,可以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以便答题时对这类错误做出快速判断。如2017年全国卷第1题C项说,“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而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
7、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原文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选项却扩大为“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属扩大范围。再如2017年全国卷第3题B项说,“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而原文是“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由“一般来说”可见,它还有特殊情况存在,并非绝对。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
8、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2.混淆时间。命题人故意把文本中尚未确定的时间说得很确定,还故意将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故意将处于某一阶段的事实说成是另一阶段的。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作为关注重点,以备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准确把握,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淆。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5题B项说,“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而原文是“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
9、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态。3.张冠李戴。命题人在题目的选项表述中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把张三的行为说成是李四的行为,以此来误导考生。考生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将其标出。答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10、如2016年全国卷第1题D项说,“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而原文第2段说,“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原文是印证了“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而不是选项中说的“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选项张冠李戴,转换了陈述对象。4.弄错条件。这类命题陷阱将关注点瞄准逻辑问题,设题方式有两种:一是设置的条件不充分,二是将必要条件设置成充分条件或者相反。考生在选项中见到诸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条件性关联词语的时候,要仔细辨析,尤其要从逻辑事
11、理上判断是否与文本中的意思相符。如2007年全国大纲卷第7题A项说,“只有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才能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原文是“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选项错误地把“利用生物遗传变异特点,改造生物基因”作为“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的必要条件。5.搅乱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或者将“果”错断为“因”,颠倒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设题时用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说
12、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考生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如2017年全国卷第1题D项说,“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而原文是“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选项中“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青花瓷“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6.遗漏信息。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设置选项时,在保
13、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而这个词语的遗漏,使选项改变了文本的原意,这类陷阱称得上是“暗藏杀机”,考生极容易忽视,因此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项设计方式。考生认真阅读,仔细比对,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如2010年广东卷第12题A项说,“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而原文第段说,“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第段又说,“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通过比较就会发现,选项中遗漏了原文中“并不是只有我”这一信息,使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7.无中生有。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编写选择题的选项,在整合文本中某些语句或某些
14、词语时,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这个“私货”又改变了选项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表述,从而造成干扰。考生要仔细比对,如果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就是凭空臆造的,属于无中生有。如2017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根据原文可知,“气候正义”并不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也不是非政府组织“提出”的。选项纯属无中生有,因而是错误的。8.模糊指代。选项中使用了指代性词语,而这些指代性词语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指代错误。解答此类试题,要留心文本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
15、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选项中指代的内容与文本中指代的内容是否一致,再进行判断。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题B项,“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而原文中钱穆先生的话是:“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这句话中的“其”是理解本题的关键,很明显,这里的“其”指代的是“先秦诸子”,而非“老子和道家”。9.胡乱推断。命题人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的题目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不具备逻辑联系的内容与文本
16、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造成判断推理错误。遇到这种题目,考生应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文本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如2010年江西卷第6题C项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而原文是“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里的“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只是列举,具有选择性,且后面有一个“等”字,选项竟然由此推断为“竞技庆典由三项血腥表演构成”,明显不合逻辑。10.曲解原意。命题人在编写选项时,有意对文本中某个词语、句子或对文本中心意思的理解与文本
17、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考生要准确判断出这类陷阱,就要重视阅读,阅读时要从整体上感知,准确寻找出原文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找出语句含有的意义,提取与答案相关的信息,认真进行比对,判断正误。如2017年全国卷第1题D项说,“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而原文是“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根据原文第4段的表述可知,
18、“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此外,“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的表述也不对,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使乡村记忆成为配套设施,而原文第4段中的“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产业等”,意思是“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作为乡村记忆的配套设施。选项的设计属于曲解文意。一、(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
19、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20、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
21、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
22、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
23、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解析 A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2段,原文中说“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4段,原文中说“一个
24、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5段,原文中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答案 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论述 文本 整体 阅读 命题 陷阱 广西 2020 语文 高考 分类 题型 突破 教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