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考试答案解析【电大考试必备】.doc
《【最新整理】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考试答案解析【电大考试必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考试答案解析【电大考试必备】.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大考试资料必备资料-值得拥有电大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小抄(一)概念题1、观察法观察法就是定期、直接地观察某个群体中儿童的交往行为,记录他们相互交往的频次,并据此画出这个群体的社会结构图。2、 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用问卷或访谈的方法,要求群体中的每一个儿童都对群体中其他儿童的喜欢程度做出评价的方法,具体方法包括同伴提名法和同伴评定法。3、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4时序研究: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5、气质:气质是指在
2、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对许多人而言,气质这个词隐含着行为的个别差异的生物基础,这个基础是会遗传且稳定的。6、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7胚胎期:胚胎期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是从怀孕后的第三周开始,一直到怀孕后的第八周结束。8、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和身体及神经系统发展一样遵循头尾原则,即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于腿和下肢的发展。9、髓鞘化:髓鞘化就是髓鞘发展的过程,它
3、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发展。10、图式: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11、客体永久性: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当物体不在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仍然是存在着的,这时他们才获得了客体永久性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3、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14、纵向
4、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二)选择题(每个3分,共24分1在出生时存在,后来消失,并能作为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的一种原始反射是( A)。 A 巴宾斯基反射B 摩罗反射C 手掌抓握反射D 行走发射 2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C )。 A 1015分钟B 810分钟C 58分钟D 1520分钟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一般而言,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对语言刺激最为敏感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错过了这个时期,
5、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基尼语言的发展说明了语言敏感期的存在。语言的学习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环境和学习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模仿和强化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语言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1、2岁的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2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婴儿记忆的早期迹象表现于他们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中。当婴儿已习得了某个刺激时,他们就不再注意这个刺激(习惯化);而当新刺激出现时,婴儿会将新刺激与已习得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不相
6、匹配,注意则会再度出现。婴儿的记忆能力还表现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中。如见到妈妈或听到妈妈的声音,3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做吸吮动作,这说明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和声音。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婴幼儿有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仿成人的许多面部表情,如吐舌头、张嘴闭嘴。3、 学前儿童发展的领域有哪些?答: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
7、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三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迭、相互影响的。新的运动能力,如手的动作、坐立、爬行和走路(身体领域),有助于婴儿了解周围环境(认知领域)。当婴儿思考和行为能力更强时,成人就通过游戏、语言和愉快的表情表达来刺激婴儿达到新的成功(情绪和社会性领域)。4、简述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答: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儿童心理现象的理解、解释和预测的不同。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1.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2.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
8、动的?3.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5、胎儿发育的三个阶段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要经历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经过不断的自我复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6、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与家谱研究)选择性育种和家谱研究,是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两种主要策略。选择性育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通过选择性培育有特殊特质的动物,来回答遗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特质的个体差异。一个有名的选择性育种的实验是屈赖恩所进行的,他试图证明老鼠走迷宫的能力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特质。家谱研究: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行为遗传学者通常使用家谱研究的方法。在典型的家族研究中,将
9、同一家庭中的每个人加以比较,分析他们在一或多个行为特质上的相似程度。如果某一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则血缘关系的近、疏会决定家庭成员间在这一特征上的相似性。家谱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双胞胎研究和收养研究。7、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8、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
10、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
11、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四)诱发电位测量法这种方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然后测量记录婴儿脑电波的变化,确定他们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测量时,需要在婴儿头上插上数个微电极。如要测量由视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枕叶区;如要测量由听觉引起的脑电波的变化,就将其插在顶叶区。如果婴儿能觉察到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表现出诱发电位。(五)高振幅吮吸所谓高振幅吮吸法,就是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通过婴儿
12、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当婴儿对某刺激有兴趣时,他们的吮吸频率就会增加;兴趣消失,则吮吸频率和强度恢复到基本值状态。通过记录孩子吮吸频率的变化,我们能了解孩子对哪些刺激更有兴趣。对于测量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发展水平来说,高振幅吮吸法无疑是更加巧妙且应用范围更广的一种方法。反射法、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好法、诱发电位测量法、高振幅吮吸9、“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含义及其应用: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
13、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10、社会性参照的概念与作用:7-10个月的婴儿通过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情,监控他人(比如: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社会性参照的能力随婴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参照的对象也从父母发展到其他人身上。如在一岁左右,当婴儿面对一件陌生的玩具时,如果在一旁的陌生人微笑着,婴儿更可能去
14、靠近玩具并拿玩具来玩;但是,如果陌生人面带惊恐的表情,那么,婴儿很可能不会靠近陌生玩具。社会性参照使婴儿将自己与他人对事件的评估进行比较,帮助婴儿更好的理解他人的感受、想法。11、幼儿动作发展的遵循的原则:动作发展的过程也同样遵循头尾原则,头、颈、上端的动作先于腿和下端的发展。同时,动作发展也遵循远近原则,躯干和肩膀的动作发展先于手和手指的动作发展。12请简述幼儿的思维特征,并对其中的某一特征进行举例说明。 答:幼儿的思维特征有三个:自我中心性、泛灵论和直觉思维。 13请简述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答:游戏中,儿童与同伴建立了最初的人际关系。游戏促进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
15、有机会学习和表现、检验自己的社会问题解决的技能;游戏有助于儿童学习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消极情绪;游戏有助如儿童学习对诸如攻击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控制。 14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遗传对人的气质、性格产生影响;遗传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遗传通过与环境互动影响和决定着行为的结果。15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气质这一个体差异具有生物学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影响并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行为遗传学家用双生子研究范式,找到气质受遗传影响的证据。尽管多数气质特征的遗传系数在整个婴儿期和学龄前期都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但仍有许多重要的气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气质的遗传程度只是中
16、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环境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气质。最近有研究显示,与兄弟姐妹共享的家庭环境,对气质的积极特征(如微笑/社交性)影响最为显著,而这些共享环境对儿童的活动水平和气质的某些消极特征影响非常小,原因在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在这些气质方面不具有相似性。真正对气质的消极成分产生影响的,其实正是非共享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最终造成了个体间气质的差异。如果父母在早期注意到孩子们之间行为有差异,并调整对他们的养育方式的话,非共享环境因素便很容易形成。气质并不是决定孩子日后人格的唯一因素。气质特征也会受个人生活经验的影响,尤其会受照顾者的价值观和个性的影响。不过,早期人际关系的特征同
17、样受到孩子独特的性情影响。也就是说,父母会因为孩子先天的不同气质特征,而用不同的方式照顾和对待孩子。由此可见,即便父母有心要对每个孩子完全公平,但还是会在不一样的情绪环境中养育每个孩子,因为孩子各自的气质已经使亲子关系各不相同了。16、早期动作发展的心理学意义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是人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动作技能的发展必然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对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影响和认知发展影响两方面看。当婴儿能够爬行或行走以后,他们探索周围环境的热情变得日益高涨起来。父母此时会发现家里似乎成了一个战场:杂乱的书籍、衣橱周围满地的衣服,父母需要为他做一些防护措施,需要给他一些约束,这时婴儿与父母
18、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和意志较量。但总的来说,婴儿动作的发展,是父母乐于见到的,因此父母和婴儿之间由于动作技能的进步而出现良好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动作的熟练也使婴儿更有自信离开照料者去尝试新刺激,而一旦感觉不安全时,又能迅速回到照料者身边。各种主要动作的获得也能促进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研究表明,与不动的同龄婴儿相比,爬行或在人帮助下移动的婴儿更能发现藏起来的物品。爬行和行走还能促进婴儿空间定向能力的发展和深度知觉的发展,使他们的爬行和行走更有效和安全。因此,动作发展对婴儿其他领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再次说明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17、促进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动作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发展领域,尤其
19、是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皮亚杰就以“感知运动阶段”来称呼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初阶段。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身体发展,还有助于儿童建立自尊和自信。动作发展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感知觉更加精确,同时,又促进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这些发展又使儿童的动作技能更加熟练。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渴望运动,运动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儿童是把自己的动作发展作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发展的。所以,父母要给孩
20、子足够的自由游戏时间,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运动。根据他们的天性给他们提供各种自然安全的环境和器具,让他们去操作、玩耍各种物体,进行各种运动。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模仿,而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 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游戏也离不开运动(动作)。在自然的游戏和户外环境下,幼儿的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小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
21、、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此外,父母或教师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做“正确”的动作,或是对运动持输赢的态度而不是享受乐趣的态度,这些也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说,把抽象符号系统的训练放在过分强调的位置是非常不利的。儿童早期正处于感觉运动阶段,而符号能力
22、训练则以所谓早期智力开发的名义削减了儿童获得感性经验和发展感觉的机会,也就阻碍了儿童正常的动作发展。18、依恋的概念及鲍尔贝的婴儿依恋行为的发展阶段: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根据鲍尔贝(Bowlby,1969)的理论,依恋行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第二阶段(3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第四个阶段(个月岁后):交互关系形成阶段。19、依恋的测量(陌生人情境测量法的概念及操着流程):陌生人情境测试法,
23、它是一种标准化的方法,能够检验婴儿与母亲建立的依恋类型。标准化程序:包括情景介绍,具体操作细节等。具体情境包括以下片段:母亲和婴儿在房间里,婴儿自由玩耍或探索3分钟;陌生人进来,站在那儿1分钟,和母亲说话1分钟,蹲到地板上和婴儿玩1分钟;母亲离开,陌生人和婴儿玩,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母亲返回,陌生人趁机离开,母亲安慰婴儿,然后坐在旁边3分钟;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待3分钟;陌生人进来,试着安慰婴儿,然后找机会离开,共3分钟;母亲返回,陌生人悄悄离开,母亲安慰孩子,坐下(片段结束,共20分钟)。这些情境模拟了自然情景中有玩具时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是否将照料者当作探索的安全基地);暂时和母
24、亲分离,陌生人进入(这往往让婴儿感到不安);与母亲重聚(关注不安的婴儿是否会从照料者那里获得安慰,重新开始玩耍)。通过对婴儿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可以将他们的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对母亲信任、依恋,能接受母亲的安慰。抗拒型依恋:既依恋母亲,又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和怀疑。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实际上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20、儿童的同伴关系分类,可以将儿童分为五类:一是受欢迎的儿童:受到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整理 电大考试必备 最新 整理 电大 本科 儿童心理学 重点 复习资料 考试 答案 解析 必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