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案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理学教案14.doc(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植物生理学教案14植物生理学教案14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九章 光形态建成 第一节 光敏色素的发现、分布和性质 一、光敏色素的发现 二、光敏色素的分布 三、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第二节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 一、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 二、光敏色素的反应类型第三节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第四节 蓝光和紫外光反应一、 蓝光反应 二、 紫外光反应教学器材
2、与工具多媒体设施、黑板与笔授课时间第14周周一第1-3 节教学目的、要求(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等层次):1、 理解光敏色素发现、光敏色素的分布、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2、理解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3、理解光敏色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基本内容第九章 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nesis)光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2)光调节植物整个生长发育,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这种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就称为光形态建成(photomorphoge
3、nesis),亦即光控制发育的过程。相反,暗中生长的植物表现出各种黄化特征,如茎细而长、顶端呈钩状弯曲和叶片小而呈黄白色,这种现象称为暗形态建成(skotomorphogenesis)(图9-1)。图9-1 白芥幼苗在光下和黑暗中生长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而在光形态建成过程中,光只作为一个信号去激发受体,推动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最终表现为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些光形态建成反应所需红闪光的能量和一般光合作用补偿点的能量相差10个数量级,甚为微弱。给黄化幼苗一个微弱的闪光,在几小时之内就可以观察到一系列光形态建成的去黄化反应,如茎伸长减慢、弯钩伸展,合成叶绿素等。目前已知至少存在3种光受体:1)
4、 光敏色素,(phytochrome)感受红光及远红光区域的光;2)隐花色素(cyptochrome)和向光素(phototropin),感受蓝光和近紫外光区域的光;3)UV-B受体,感受紫外光B区域的光。第一节 光敏色素的发现、分布和性质一、光敏色素的发现美国农业部马里兰州贝尔茨维尔(Beltsville)农业研究中心的Borthwick和 Hendricks(1952)以大型光谱仪将白光分离成单色光,处理莴苣种子,发现红光(red light)(波长650-680nm)促进种子发芽,而远红光(far-red light)(波长710-740nm)逆转这个过程。从图9-2和表9-1可见,莴苣
5、种子萌发百分率的高低决定于最后一次曝光波长,在红光下萌发率高,在远红光下,萌发率低。1959年Butler等研制出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黄化玉米幼苗的吸收光谱。他们发现,经红光处理后,幼苗的吸收光谱中的红光区域减少,而远红光区域增多;如果用远红光处理,则红光区域增多,远红光区域消失。红光和远红光轮流照射后,这种吸收光谱可多次地可逆变化。上述结果说明这种红光-远红光可逆反应的光受体可能是具两种存在形式的单一色素。他们以后成功地分离出这种吸收红光-远红光可逆转换的光受体(色素蛋白质),称之为光敏色素 (phytochrome)。目前已知,绿藻、红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许多生理现
6、象都和光敏色素的调控有关。真菌没有光敏色素,另有隐花色素吸收蓝光进行形态建成。二、光敏色素的分布 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器官中。黄化幼苗的光敏色素含量比绿色幼苗多20100倍。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尖端、黄化豌豆幼苗的弯钩、各种植物的分生组织和根尖等部分的光敏色素含量较多。一般来说,蛋白质丰富的分生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光敏色素(图9-3)。在细胞中,细胞溶胶和细胞核中都有光敏色素。三 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 (一)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光敏色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色素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为250kDa。它是由2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每个亚基有两个组成部分:生色团(chromophore或phytochro
7、mobilin)和脱辅基蛋白(apoprotein),两者合称为全蛋白(holoprotein)。光敏色素生色团是一长链状的4个吡咯环,与胆色素的胆绿素(biliverdin)结构相似,分子量为612,具有独特的吸光特性。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吸收型(red light-absorbing form,Pr)和远红光吸收型(far-red light-absorbing form,Pfr),两者的光学特性不同。图9-4是光敏色素两种类型的吸收光谱,Pr的吸收高峰在660 nm,而Pfr的吸收高峰在730 nm。Pr 和Pfr在不同光谱作用下可以相互转换。当Pr吸收660 nm 红光后,就转变为
8、Pfr,而 Pfr吸收730 nm 远红光后,会逆转为Pr。Pfr 是生理激活型,Pr是生理失活型。图9-5是Pr 和Pfr生色团的可能结构以及与脱辅基蛋白多肽相连接的部位。脱辅基蛋白单体的分子量约为125 kDa,它的半胱氨酸通过硫醚键与生色团相连结。 光敏色素生色团的生物合成是在黑暗条件下、在质体中进行的,其合成过程可能类似脱植基叶绿素(叶绿素的前身)的合成过程,因为两者都具四个吡咯环。生色团在质体中合成后就被动地运送到胞质溶胶,与脱辅基蛋白装配形成光敏色素全蛋白(图9-6)。在Pr和Pfr相互转化时,生色团和脱辅基蛋白也发生构象变化,其中生色团变化带动蛋白质变化,因为前者吸光。Pr生色团
9、吸光后,吡咯环D的C15和C16之间的双键旋转,进行顺反异构化。这种变化导致四吡咯环构象也发生变化。当Pr 转变为Pfr时,脱辅基蛋白也进行构象变化。试验证明,Pr的N末端暴露在分子表面,而Pfr的则隐蔽在内部。用圆二色谱法测定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得到a螺旋度增加几个百分点。这是生色团与蛋白多肽氨基端相互作用的结果。与Pfr相比,Pr 的氨基端更加暴露于分子表面,分子的疏水性也更强。 (二)光敏色素基因和分子多型性光敏色素蛋白质的基因是多基因家族。拟南芥的多基因家族中至少存在5个基因,分别为PHYA,PHYB,PHYC,PHYD,PHYE。不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各自不同的时间、空间分布,有不同的
10、生理功能。人们曾将黄化幼苗中大量存在、见光后易分解的光敏色素称为类型I光敏色素,而将光下稳定存在的、在绿色幼苗中含量很少的光敏色素称为类型II光敏色素。后来的研究表明,拟南芥PHYA 编码类型I光敏色素,而其他4种基因编码类型II光敏色素。拟南芥PHYA的表达受光的负调节,在光下mRNA合成受到抑制。而其余4种基因表达不受光的影响,属于组成性表达。两种类型光敏色素的合成和降解途径见图9-7(三)光敏色素的光化学转换从图9-4可见,Pr 和Pfr在小于700 nm的各种光波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有相当多的重叠。 在活体中,这两种类型的光敏色素是平衡的,这种平衡决定于光源的光波成分。总光敏色素(P
11、tot)= Pr+Pfr。在一定波长下,具生理活性的Pfr 浓度和Ptot浓度的比例就是光稳定平衡(photostationary equilibrium,j),即j = Pfr/ Ptot。不同波长的红光和远红光可组合成不同的混合光,能得到各种j。例如,白芥幼苗达到平衡时,饱和红光(660 nm)的j值是0.8, 就是说,总光敏色素的80%是Pfr,20%是Pr;饱和远红光(718 nm)的j值是0.025,就是说,总光敏色素量的2.5%是Pfr,97.5%是Pr。(图9-8)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光反应的j值为0.01-0.05时就可以引起很显著的生理变化。Pr与Pfr之间的转变包括几个毫秒至
12、微秒的中间反应。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包括光化学反应和黑暗反应。光化学反应局限于生色团,黑暗反应只有在含水条件下才能发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干种子没有光敏色素反应,而用水浸泡后的种子才有光敏色素反应。 Pr比较稳定,Pfr比较不稳定。在黑暗条件下,Pfr会逆转为Pr,降低Pfr浓度。Pfr也会被蛋白酶降解。Pfr的半衰期为20 min到4h。第二节 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一、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甚为广泛,它影响植物一生的形态建成,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及衰老。表9-2列举了高等植物中一些由光敏色素控制的反应。我国发现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雄性器官发育过程,也是通过光敏色
13、素去感受日照的长短。上述反应中的某些过程,将在以后有关章节讨论。 光敏色素接受光刺激到发生形态反应的时间有快有慢。快反应以分秒计,如棚田效应(Tanada effect)(图9-9)和转板藻叶绿体运动(图9-10)。棚田效应指离体绿豆根尖在红光下诱导膜产生少量正电荷,所以能粘附在带负电荷的玻璃表面,而远红光则逆转这种粘附现象。慢反应则以小时和天数计,例如,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图9-2)和诱导幼苗去黄化反应。二、光敏色素的反应类型根据对光量的需求,光敏色素反应可分为3种类型: (一)极低辐照度反应(very low fluence response, VLFR) 极低辐照度反应可被1100 n
14、mol m-2 的光诱导,在j值仅为0.02时就满足反应条件,即使在实验室的安全灯光下反应都可能发生。这样极低辐照度的红光可刺激暗中生长的燕麦芽鞘伸长,但抑制它的中胚轴生长;也刺激拟南芥种子的萌发。这个极低辐照度反应遵守反比定律,即反应的程度与光辐照度和光照时间的乘积成正比,如增加光辐照度可减少照光时间,反之亦然。(二)低辐照度反应(low fluence response,LFR)低辐照度反应也称为诱导反应,所需的光能量为11000 mmol m-2,是典型的红光-远红光可逆反应。反应可被一个短暂的红闪光诱导,并可被随后的远红光照射所逆转。在未达到光饱和时,反应也遵守反比定律。种子和黄化苗的
15、一些反应如莴苣种子需光萌发、转板藻叶绿体运动(图9-10)等属于这一类型。 (三)高辐照度反应(high irradiance response, HIR)高辐照度反应也称高光照反应,反应需要持续强光照(大于10molm-2),其饱和光照比低辐照度反应强100倍以上。光照时间愈长,反应程度愈大,不遵守反比定律,红光反应也不能被远红光逆转。由高辐照度引起的光形态建成有:双子叶植物的花色素苷的形成,芥菜、莴苣幼苗下胚轴的延长,天仙子开花的诱导和莴苣胚芽弯钩的张开等(表9-3)。对光下生长的植物来说,光敏色素还作为环境中红光:远红光比率的感受器,传递不同光质、不同照光时间的信息,调节植物的发育。例如
16、,植物叶片含有叶绿素而吸收红光,透过或反射远红光。当植物受到周围植物的遮阴时,R:FR值变小,阳生植物在这样的条件下,茎向上伸长速度加快,以获取更多的阳光,这就叫做避阴反应(shade avoidance response)。植物对光与黑暗交替的24h循环过程作出的反应叫做光周期反应,将在第十一章讨论。第三节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对光敏色素作用机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早先认为,生理激活型的Pfr一旦形成,即和某些物质(X)反应,生成PfrX复合物,最终引起生理反应。而对X的性质却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光敏色素是苏氨酸/丝氨酸激酶,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域,N末端是与生色团连接的区域,
17、与决定光敏色素的光化学特性有关,phyA、phyB的特异性也在此区域表现出来。 C末端与信号转导有关,两个蛋白质单体的相互连接也发生在C端。接受光刺激后, N末端的苏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而被激活,接着将信号传递给下游的X组分(图9-11)。 X组分有多种类型,所引起的信号传递途径也不相同。在调节快反应过程中,光敏色素可能调节膜上离子通道和质子泵等来影响离子的流动。试验证明,光敏色素控制钙离子在转板藻细胞内快速变化。照射红光后30 min,45Ca2+积累速度增加210倍,跟着照射30s远红光,这个效应就全部逆转。由于植物体内有肌动球蛋白、钙调素等,有些科学家提出转板藻受光照射后到生理反应要经过下
18、列信号转导的途径:红光Pfr增多跨膜Ca2+流动细胞质中Ca2+增加钙调素活化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活化肌动蛋白收缩运动叶绿体转动。大多数光敏色素调节的反应都涉及到基因表达,在这方面寻找光敏色素下游X组分已经获得很大进展。目前,已经发现一系列在光敏色素下游的信号组分。图9-12表示参与光敏色素调控基因表达的信号转导途径和组分。首先,红光分别使光敏色素A和光敏色素B由生理失活型转变为生理激活型PfrA和PfrB,它们发生自身的磷酸化后,PfrA可将胞质溶胶中的靶蛋白PSK1(phytochrome kinase substrate 1)磷酸化,也可以进入细胞核。在核内,通过两条途径调节基因的表达:一是
19、直接参与光调控的基因表达,二是通过下游的信号组分SPA1(suppressor of phyA-105)起作用。邓兴旺等人(1991)利用在黑暗中表现光形态建成反应的拟南芥cop(constitutive photomorphogenesis)和det(de-etiolated)突变体,克隆了第一个光形态建成的负调控因子COP1,也称为DET,后发现它们的基因位点共有11个,被称为多效性COP/DET/FUS位点。它们的基因产物是控制植物光形态建成和暗形态建成的主要分子开关。在暗中,COP1进入细胞核,与光形态建成的正调节因子HY5(photolyase 5)结合,使HY5被降解而无法启动光形
20、态建成反应;而在光下,SPA1可以与COP1发生相互作用,将COP1运送到胞质溶胶中去,使之失活,HY5启动光形态建成反应。HY5在暗中的降解失活,也与COP/DET/FUS蛋白体复合物的作用有关。PfrB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核,在核内与下游的转录因子PIF3(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3)结合,启动光反应基因的表达。PrfB也可以通过激活NDPK2(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 2)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此外,PfrB还可能与PfrA一样,进入核后,直接调控基因表达。PfrA和PfrB都可能与G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通过cGMP、Ca2+和
21、CaM等第二信使,激活核中的转录因子,从而调节基因的表达。第四节 蓝光和紫外光反应一、蓝光反应植物和真菌的许多反应都受蓝光(B)(400-500nm)和紫外光(UV)调控。UV又可分为UV-C(200-280 nm),UV-B(280-320 nm)和UV-A(320-400 nm)。近紫外光通常指长于300 nm 的紫外光。UV-C波长短,能量高,被臭氧层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不存在;UV-B的一部分和UV-A可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臭氧层变薄会导致地球上UV-B辐射的增加,会给植物的生长和作物产量带来影响。一般来讲,蓝光反应的有效波长是蓝光和近紫外光,蓝光受体也叫做蓝光/近紫外光受体(b
22、lue/UV-A receptor),蓝光受体有隐花色素(cryptochrome)和向光素(phototropin)两种。藻类、真菌、蕨类和种子植物都有蓝光反应(blue-light response)。高等植物典型的蓝光反应包括向光反应 (见第十一章)、抑制茎伸长、促进花色素苷积累、促进气孔开放以及调节基因的表达。蓝光反应的作用光谱特征如图9-13,在400-500 nm区域内呈“三指”状态,这是区别蓝光反应与其他光反应的标准。蓝光受体的研究近年来有很大进展。人们对蓝光抑制拟南芥茎伸长反应的研究中,发现了隐花色素,林辰涛等人的研究(1995)证明,隐花色素的生色团可能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23、FAD)和蝶呤(pterin)。编码蛋白的基因是多基因家族,如蕨类和苔藓植物有至少5个隐花色素基因,而拟南芥有2个隐花色素基因。隐花色素除了调节蓝光诱导的茎伸长抑制,还参与其它的幼苗去黄化反应、开花的光周期调节、生理钟以及花色素苷合成酶基因表达调节等。向光素是在研究植物的向光反应中被发现的,向光素的生色团是黄素单核苷酸(FMN)。拟南芥、水稻中至少有2个向光素基因。向光素主要调节植物的运动如向光反应、气孔运动以及叶绿体运动等。对蓝光反应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蓝光受体下游的组分也是多元化的,向光素本身具有激酶的性质,隐花色素也具有磷酸化的作用。林辰涛实验室发现了一个钙结合蛋白SUB1(short
24、under blue light 1),它能够抑制HY5的功能,位于隐花色素和光敏色素的下游。在调节植物光形态建成反应中,光受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例如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共同调节幼苗去黄化反应和光周期反应等;光受体和植物激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二、 紫外光反应紫外光-B对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和代谢都有影响,其受体还不清楚。一些作物如小麦、大豆、玉米等在紫外光-B照射下,植株矮化,叶面积减小,导致干物质积累下降。紫外光-B使大豆的某些品种光合作用下降,主要引起气孔关闭,叶绿体结构破坏,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Hill反应下降,光系统II电子传递受影响等。紫外光-B照射还引起类黄酮、花色素苷等色
25、素合成增加,抗紫外光色素的伤害。小 结光控制细胞分化,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称为光形态建成。参加光形态建成的光受体至少有三种,其中以光敏色素的研究最为深入。光敏色素普遍分布于真菌以外的低等和高等植物中,其中分生组织中含量较多。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很广泛,如控制种子萌发、器官分化、生长和运动、光周期和花诱导等。现已知有多种酶的活性是通过光敏色素调控的。光敏色素的生色团有两种类型:Pr 型和Pfr型,前者没有活性,后者具生理活性。Pr 型和Pfr型是可逆的。Pr和Pfr的吸收光谱不同。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光反应以j值为准。光敏色素蛋白质具多型性,编码蛋白的基因是多基因家族,不同的光敏色素分子有不同
26、的生理作用。Pfr与X组分形成PfrX复合物后,经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最终才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已经发现的X组分如PIF3,对于阐明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有很大帮助。蓝光通过受体吸收蓝光和近紫外光,引起各种蓝光反应。已知的蓝光受体有隐花色素和向光素,它们都是黄素蛋白,调节不同的蓝光反应。紫外光-B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影响,受体的本质还不清楚。 重点:本章重点讲授光敏色素发现、光敏色素的分布;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光敏色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难点: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光化学转换;光敏色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教学过程设计(要求阐明对教学基本内容的展开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27、的应用、讨论、作业布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课件结合板书介绍植物光敏色素发现、光敏色素的分布;光敏色素的化学性质及性质及光化学转换;光敏色素的生理作用和反应类型;光敏色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作业和讨论:1、什么是植物光形态建成?它与光合作用有何不同?2、光敏色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光敏色素有什么功能?3、蓝光和紫外光对植物生长有什么调节作用?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童 哲。光敏色素及光形态建成。见:余叔文,汤章城主编,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二 版,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633-654王小菁。蓝光及紫外光反应。见:陈汝民主编,现代植物科学引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州,1995,415-428Kendrick RC, Kronenberg GH. Photomorphogenesis in Plants, 2nd edition, 1994,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