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精).doc
《浅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精).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浅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精)七彩教育网 物理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浅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毕传平在平时的听课学习中发现,有很多教师甚至包括一些老教师,对物理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不甚了解,或者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在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如出现科学性错误、结论表述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学生越听越乱,学习教学效率低下,长此
2、以往导致学生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习惯,这对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非常不利的、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是不利的。如果大多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能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提供科学严谨逻辑性强的优化方案,除了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不利,也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为中学物理学科的特点,作为我们物理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尤其重大,我们应当担当起这个责任。下面就分别阐述物理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一、科学性是指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物理
3、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时,首先应当注重教学的科学性。无论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描述与表达,还是实验与习题的内容、数据等,都应当正确无误符合科学性。当然,不是说要一次就把某个问题讲深、讲透、讲全,而是要求不论在内容上和方法中都不应有科学性的错误。关于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性典型错误有很多,下面所举的例题都很简单但又是不经意间常犯的错误。【例1】、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老师分析下例:如图1所示,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固定两个同种正电荷P、Q,在PQ连线上的M点,由静止释放一带正电滑块,则滑块由静止开始一直向右运动到PQ连线上的N点时速度为零。关于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滑
4、块受到的电场力一定是先减小后增大图1PMQNB滑块的电势能一直减小CPM间距一定小于QN间距D滑块此后将在MN间做往复简谐运动分析:根据等量同种电荷电场线的分布规律,可知在PQ连线的中点处场强为零,从P、Q到中点场强逐渐减小,故选项A正确;滑块电势能变化由电场力做功决定,可知选项B错误;由滑块的受力可知:滑块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到MN中点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然后向右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到N点速度为零、加速度向左最大,再返回做对称的运动,因此可作出滑块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2所示,与弹簧振子的运动情况完全相似,所以滑块也做简谐运动,如取MN连线中点为平衡位置O、向右为位移正方向,可作出
5、滑块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3所示。故选项AD正确。T图2votT图3xotA-A 【问题提出】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如何判断?能否象上题一样通过图像定性分析确定?【问题研究】根据简谐运动定义,如果物体做简谐运动,则其回复力和振动位移应满足下列两个方程:F回= Kx;x=Asin(t+0)证法一:对上题小滑块受力分析可知,如其偏离平衡位置O正向位移为x,且令OP=OQ=L,正电荷P、Q带电量为Q,滑块带电量为q ,则其回复力大小为:,所以小滑块所受回复力大小与振动位移大小不成正比,故小滑块不是做简谐运动。证法二: 先假设小滑块是做简谐运动,则其振动位移应满足下式:,测量几组数据代入上式,可以发现与上式不
6、符,故小滑块不是做简谐运动。【问题解决】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正确判断方法是:用公式F回= Kx或x=Asin(t+0)定量计算证明,而不能通过定性分析后就想当然的判断,否则这种不求甚解的做法将会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又如一位老师在讲简谐运动中的能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把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想当然地画成如图4、图5中虚线所示的,由一半一半的正弦图像组成。T图5xotEKT图4xotEP事实上根据势能和动能公式: ; ,可作出正确的E t图像如图6、图7中虚线所示,其变化周期为振动位移周期的一半,虽然图像也和正弦图像相似,但实际并不是正弦图像。T图6xotEPT图7xotEK当然关于简谐运
7、动动能和势能的公式与图像,对学生没有必要讲清楚,但是作为授课教师自已必须搞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二、严谨性是物理教学的又一特点。它要求物理结论的叙述必须精练、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和系统安排都要求既严格,又周密。不过,对这些现象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分析。一方面应当认识到,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对严谨性要求确实有不适应之处,而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教师教学中缺乏基本训练的结果。由于传统的教材和教法侧重于机械记忆加模仿,学生当然会养成不求甚解、不问原由的习惯。大量实验证明,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学生对严谨性的要求,是可以逐步适应的。并且倘若要求合理,教法得当,适应过程可以大大缩
8、短。如果不注意物理教学的严谨性必然带来科学性错误。请看下例分析:【例2】、如图甲所示,一物块放在粗糙斜面上,在平行斜面向上的外力F作用下斜面和物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F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时,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变化规律可能是下图中的 ()【分析比对】:甲老师作如下分析:设F最大值为F0 则有:tFfO图Emgsin(1)若F0 =,则t=0时Ff =0,(能抓住临界点分析思路比较清晰。)在F从开始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根据平衡方程F +Ff =得Ff 从零逐渐增加到后保持不变。所以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D”图。tFfO图G(2)若F0 ,则t=0时Ff = -F0,同上分析得摩擦力随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中学物理 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