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导学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故都的秋-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导学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课题:故都的秋 导学案班级: 姓名: 时间:一、 学习目标:(一) 学习散文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郁达夫的人生经历、思想及写作风格。(二)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三) 品味揣摩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二、 学习重点: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三、 知识链接:(一) 文体知识散文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
2、理等方式表达。散文的分类:1.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2.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散文。3.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4. 哲理散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散文的特点:1 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2 意境深邃3 语言优
3、美凝练,富于文采(二)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萌生,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达夫三岁丧父,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到半年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并发表小说集沉沦(代表作小说沉沦,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和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1922年大学毕业回国。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
4、醉的晚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其中游记最为出色。1935年发表出奔,描写尖锐的阶级斗争。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之后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三) 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1934年携妻儿从杭州经青岛到故都北平,应人世间社的王佘杞邀稿,于8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故都 导学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