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
《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题目换热器原理与设计课程设计学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专 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完成日期:新 余 学 院目 录第一部分 确定设计方案3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31.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3第二部分 确定物性数据4第三部分 工艺流程图5第四部分 计算总传热系数64.1热负荷的计算64.2平均传热温度64.3估K值64.4由K值估算传热面积64.5冷却水用量7第五部分 换热器工艺结构尺寸85.1 管径,管长,管数85.2管子的排列方法85.3 壳体内径的计算95.4折流板95.5
2、计算壳程流通面积及流速105.6计算实际传热面积115.7传热温度差报正系数的确定115.8管程与壳程传热系数的确定115.9传热系数K0的确定135.10传热面积135.11附件135.12换热器流体流动阻力14第六部分 设计结果17第七部分 总结18第八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20第九部分 附录21【精品文档】第 15 页第一部分 确定设计方案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30,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从两流体温度来看,估计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壁温之差很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列管换热器,而且这种型式换热器管束可以拉出,便于清洗;管束的膨胀
3、不受壳体约束。1.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煤油的粘度比水的大,井水硬度较高,受热后易结垢,因此冷却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另外,这样的选择可以使煤油通过壳体壁面向空气中散热,提高冷却效果。同时,在此选择逆流。选用252.5的碳钢管,管内流速取ui=0.75m/s。 第二部分 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煤油的定性温度为: T=(130+40)/2=85管程冷却水的定性温度为:t=(30+40)/2=35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煤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 o= 810kg/m3定压比热容 cpo=2.3kJ/(kg)导热
4、系数 o=0.13W/(m)粘度 o=0.00091 Pas冷却水在32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i=994kg/m3定压比热容 cpi=4.187kJ/(kg)导热系数 i=0.626 W/(m)粘度 i=0.000727 Pas第三部分 工艺流程图第四部分 计算总传热系数4.1热负荷的计算以煤油为计算标准算它所需要被提走的热量:Q=qct=2.3910833024x2.22x(130-40)=7.034x106KJ/h=1953.8KW4.2平均传热温度计算两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暂按单壳程、多管程计算。逆流时: 煤 油:13040, 自来水:4030,从而,tm=90-10ln(9010)=4
5、6.25,此时,P=40-30130-30=0.10, R=130-4040-30=9.00,由公式易算得=0.840.8,符合要求。4.3估K值估算传热系数为450 W/(m2)4.4由K值估算传热面积取传热系数为450 W/(m2),则由公式可得传热面积为Ap=1953.810345046.25=93.88m24.5冷却水用量忽略热损失,由公式易得,冷却水用量为: Q=1953.84.174(35-25)=46.81kg/s=168516kg/h。第五部分 换热器工艺结构尺寸 已知两流体允许压降均不大于35KPa,与煤油相比,水的对流传热系数一般较大。由于循环冷却水易结垢,会加快污垢增长速
6、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降,考虑到散热降温方面的因素,应该让循环自来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5.1 管径,管长,管数 列管式换热器内的适宜流速范围则初步选择252.5mm的碳钢管,管内径di=25-2.5x2=20mm,管内流速取ui=1.2m/s。 ns=qv4di2ui = 46.81/995.70.7850.0221.2 =124.8125 根按单管程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L= Apdons = 93.883.140.025125=9.58m。若按照单管程设计,则管长过长,不宜使用,故采用多管程设计。取传热管长为5m,则换热器管程数应为Np=2,传热管总数为Nt=1252=250根。5.2
7、管子的排列方法 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最常用的如下图(a)(b)(c)(d)所示,包括正三角形排列(排列角为300)、同心圆排列、正方形排列(排列角为900)、转角正方形排列(排列角为450)。当管程为多程时,则需采取组合排列,如下右图。 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换热管中心距查表如下(mm):则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束为n=1.1NT=1.1250=17.3918。5.3 壳体内径的计算采用多管程设计,取管板利用率为=0.7,则壳体内径为D=1.05tNT=1.05322500.7=634.9mm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档可取D=700mm。5.4折流板 折流板间距
8、多为100mm,150mm,200 mm,300mm,450 mm,600 mm,800 mm,1000 mm。 折流板厚度与壳体直径和折流板间距有关,如下表(mm):支承板厚度一般不应小于上表数据,支承板不允许的最大间距参考下表:经选择,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25%700mm=175mm。取折流板间距B=0.3D,则B=0.3700mm=210mm,可取B=200mm,因而查表可得,折流板厚度为5mm,支承板厚度为8mm,支承板允许不支承最大间距为1800mm。折流板数为Nb=5000200-1=24块。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5.5 计算
9、壳程流通面积及流速壳程流通截面积:So=0.0306壳程流体最小流速为: =0.33m/s。5.6计算实际传热面积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Sp=3.140.0255.0250 =98.125m25.7传热温度差报正系数的确定P=40-30130-30=0.10, R=130-4040-30=9.00,查温差校正系数图=0.840.8,符合要求。5.8管程与壳程传热系数的确定管程传热系数: 管道流通面积: Si=0.7850.022125=0.0393m2 管程流体最小流速: ui=雷诺准数为Rei=普兰特准数为:Pri= 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W/m2壳程传热系数: 对圆缺形的折流板,可采用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换热器 课程设计 说明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