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谈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浅谈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浅谈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浅谈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教育学院 小教09语文 王银微 27号摘要:,教育公平是是人民大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他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主张,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的美好理想。研究和借鉴陶行知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对于我们在现实教育中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
2、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现实意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理念。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浪潮中,教育公平是是人民大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致力于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提倡各种教育运动,将教育公平摆在极为重要的位子上。陶行知平民教育的精髓是“让全中国的人受到教育”。一、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形成的过程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育平等”是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特征。陶行知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
3、阶段:1、萌芽和提出阶段(19141919)陶行知生活的时代,是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1914年,陶行知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面对当时我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名存实亡的现实,他明确地提出,应该“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并将追求自由平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当做了己任。毕业回国后,他着手为人民大众办教育,这是他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的开始。2、形成和发展阶段(19201945)从1920年夏开始,陶行知开始创办暑期学校,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筹备会等,从此,投身平民教育成为他为大众而奋斗的重要起点。他认为,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在乡间,所以“平民教育是到乡间去的运动”。1931
4、年,他又发起了普及教育的运动,把教育的对象由农民变为“农工劳苦阶级”。在陶行知的心中,普及教育就是义务教育。后来他又提出了“人民第一”和“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这可说是他终生献身于大众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其志向之坚定,其用心之良苦,跃然其间。 此后他又连续发表了民主、民主教育、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关于民主教育、公平教育的思想。陶行知还强调无论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阶级、信仰,无论城乡,大家都应有同等的享受教育之权利。这表明,陶行知的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基本成熟。二、陶行知教育公平思想的主要内容1、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础陶行知的和谐教育思想就是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5、”。陶行知认为,只有倡导并实现了教育公平,才可能有“和谐教育”。对当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阶层差距加大等一系列问题,陶行知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陶行知指出,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教育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所垄断,农人工友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最大的不平等与不公平,也是最大的教育不和谐。他说:“中国的教育雨,不落在劳苦人的田园里。中国的教育雨,专落在大都会的游泳池里给少爷小姐玩。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乡下去,灌溉农人所种的五谷。中国的雨,不肯落到边远的地带去滋长时代落伍的人民的文化。即使偶然顺着风势落它一阵,也是小雨,不能止渴。”1由此可见,在陶行知的构想中,教育公平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陶行知 教育 公平 思想 及其 现实意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