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笔记-沈政-林庶芝-密排版.doc
《生理心理学-笔记-沈政-林庶芝-密排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笔记-沈政-林庶芝-密排版.doc(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生理心理学-笔记-沈政-林庶芝-密排版【笔记】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导论一、脑形态学的基本概念1.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脊髓分31节,即颈8节、胸12节、腰5节、骶5节和尾1节。(2)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
2、和31对脊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3)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2.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1)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在大脑中,灰质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新皮层(90)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
3、后,又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颞叶听觉;枕叶视觉。顶叶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躯体的运动。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联络区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有关。(2)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其海马回深部的海马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底面与半球内侧缘、边缘叶及皮层下一些脑结构,如丘脑、乳头体、中脑被盖等,共同构成边缘系统,具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情绪、情感的调节中枢。(3)在大脑髓质(白质)深部有一些神经核团,称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杏仁核、屏状核。尾状核与豆状核组成纹状体,对机体的运动功能具有调节作用。(4)间脑位于大脑与中脑之间,被大
4、脑两半球所遮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四大部分组成。丘脑是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整合中枢。它将传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后,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功能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内脏功能的调节中枢底丘脑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调节肌张力,使运动功能得以正常进行。(5)中脑、桥脑、延脑统称脑干又称维体束,主要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脑干的背侧面上下排列着12对脑神经核中脑的背侧有4个凸出,称四叠体,由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组成,分别对视、听信息进行加工脑干的背腹之间称被盖,由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纤维中的许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神经细胞组成,即脑干网状结构,其上下行纤维弥散
5、性投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6)小脑位于桥脑与延脑的背侧。其结构与大脑相似,外层是灰质,内层是白质,在白质的深部也有4对核,称之为中央核。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度,以便维持姿势和平衡,顺利完成随意运动。3.神经细胞的基本概念:(1)神经组织由两类细胞组成,即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两者的数目大体相等。(2)神经元由胞体、轴突、树突组成。神经元之间发生关系的微细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神经末梢终扣、突触后膜和两者之间大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所组成。二、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1.整体水平的神经生理学概念:(1)脑活动是反射性的,每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该反射的反射弧,由传入、
6、传出和中枢3个部分组成。机体的先天本能行为以遗传上确定的反射弧为基础,是同一种属共存的特异非条件反射活动。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为基础上,由暂时联系的机制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经验基础上因人而异的反射活动。(2)无论是非条件反射还是条件反射活动,在神经系统内都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发生运动,即扩散与集中和相互诱导的运动规律。(3)抑制过程和兴奋过程一样,可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两大类。超限抑制:指任一刺激强度过大,不但不会引起兴奋过程,相反会引起抑制,称为超限抑制。外抑制:是指现时活动以外的新异刺激所引起的抑制过程。如当机体进行某项活动,周围出现异常可怕的声音时,
7、总会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这种现象就是外抑制。超限抑制、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条件抑制过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条件抑制,都是条件抑制。(4)脑的电现象分为自发电活动和诱发电活动。闭目养神脑电图以813次秒的节律变化为主要成分(波);大脑兴奋时脑电图为1430次秒的快波(波)。2.细水平的胞神经生理学基本概念:神经元的兴奋过程,伴随着其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为单位发放频率降低。无论频率加快还是减慢,每个脉冲的幅值不变。换言之,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式编码。“全或无”规则(03名)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下的刺激
8、不发生反应;对阈值以上的刺激,不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高度(幅值)的神经脉冲发放。级量反应:级量反应与“全或无”规律相对应。突触后膜上的电位(无论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神经动作电位或细胞的单位发放后电位(无论是后兴奋电位还是后超极化电位)、感受器电位都是级量反应。级量反应电位的幅值随阈上刺激强度增大而变高,反应的频率并不发生变化,因为每个级量反应电位幅值缓慢增高后缓慢下降。去极化:每个突触后膜电位可以发生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如果总和的突触后电位超过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阈值,就会导致这个神经元全部细胞膜去极化,出现整个细胞为一个单位而产生70110毫伏的短脉冲,即快速的单
9、位发放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它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末梢突触,经突触的化学传递环节,再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就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即“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不断交替的过程。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内负外正70毫伏):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较高,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较高,这类带电离子因膜内外的浓度差造成了膜内外大约负7090毫伏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极化现象)。反极化或超射: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从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状态时,细胞膜首先出现去极化过程,即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的过程,然而这种过程往
10、往超过零点,使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这个反转过程称为反极化或超射。所以,一个神经元单位发放的神经脉冲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极化和反极化连续的变化过程。神经脉冲的下降部分,又称细胞膜负极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矫枉过正的过程,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继续进行,是细胞膜出现了90毫伏的后极化电位。后极化电位是一种抑制性电位,使细胞处于短暂的抑制状态,这就决定了神经元单位发放只能是断续的脉冲,而不可能是连续恒定增高的电变化。峰电位的上升部分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形成,膜处于钠膜状态;下降部分由复极化、后兴奋电位和后超极化电位过程形成,膜处于钾膜状态。三、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信息从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
11、元传递的化学传递机制分别有: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受体、内信使和逆信使。神经递质: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所中介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神经调质:不直接传递神经信息,而是调节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的效率和速率,其发生作用的距离比神经递质大,但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同类神经递质相同(多巴胺),也可能与神经递质完全不同(多肽)。逆信使: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些物质发生特
12、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将受体按其发生的生物效应机制和作用分类:G-蛋白依存性受体家族、电压门控受体、自感受体。脑重占全身体重的2,但脑耗氧量与耗能量却占全身的20,而且90是利用葡萄糖为能源代谢物,主要依靠血液供给葡萄糖,所以脑对缺乏氧和血流量的不足十分敏感。第二章感觉生理心理学1.神经生理学将感觉系统分为特异感觉系统和非特异感觉系统。2.视觉的产生: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光感受机制是将在激发视网膜上光生物化学和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实现能量转换的光感受功能,产生视感觉信息。3.神经反射:调节反射是一种较
13、为复杂的反射活动,既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又包括眼外肌肉的随意性运动反应。意义: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调节反射,是保证外界景物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重要生理机制。4.眼睛的随意性运动的方式及在视觉中的意义(1)眼睛的运动有许多方式,当我们观察位于视野一侧的景物又不允许头动时,两眼共同转向一侧。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正前方的物体从远处移向眼前时,为使其在视网膜上成像,两眼视轴均向鼻侧靠近,称为辐合。物体由眼前近处移向远处时,双眼视轴均向两颞侧分开,称为分散。辐合与分散的共同特点是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辏运动。辐辏运动和共轭运动都是眼睛的随意运动。(
14、2)意义:人们在观察客体时,有意识地使眼睛进行这些运动,以便使物像能最好地投射在视网膜上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上,从而得到最清楚的视觉。5.非随意性眼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及观察复杂物体时眼球快速微颤的生理心理学意)(1)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感受阈值,即刚能引起主观感觉或细胞电活动变化的最小刺激强度。各种特异感觉系统均有自己的适宜刺激,对其感受阈值最低,即对其感受最灵敏。感受器的适应:随着刺激物长时间持续作用,感受灵敏率下降,感受阈值增高,这种现象称感受器的适应。(2)生理心理学意义:在观察一个复杂的客体时,眼睛会很快进行扫视,在两次扫视之间,眼球不动,称注视。注视期间,眼睛并非绝对不动;事实上此时眼
15、睛发生快速微颤。微颤运动保证视网膜不断变换感受细胞对注视目标进行反映,从而克服了每个光感受细胞由于适应机制而引起的感受性降低。6.两类光感受细胞视杆细胞产生明暗视觉信息的基础视锥细胞产生颜色视觉的基础7.视网膜上有哪几种细胞?排列方式及电传导方式。视网膜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色素上皮层,由色素细胞组成,由此产生和储存一些光化学物质。内层是由5种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层,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细胞联系的一般规律:几个视感受细胞与1个双极细胞联系,几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关。因此,多个视感受细胞只引起1个神经节细胞兴奋,故视敏
16、度较差;但在视网膜中央凹部只有视锥细胞,每个视锥细胞只与1个双极细胞相联系,而这个双极细胞又与1个神经节细胞相联系。因此,中央凹视敏度最高。由视感受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形成神经信息传递的垂直联系;由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在垂直联系之间进行横向联系,1个神经节细胞及与其相互联系的全部其他视网膜细胞,构成视觉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称之为视感受单位。视网膜中央凹附近的视感受单位较小,视敏度大;而周边部分视网膜的感受单位较大,视敏度差。水平细胞、无足细胞和光感受细胞、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是以级量反应,是缓慢的电变化,不能形成可传导的动作电位,但可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只有神经节细胞的信息传递
17、才是全或无的数字化过程,产生单位发放,对刺激强度按调频的方式给户神经编码。8.视觉的传导通路:眼折光成像功能的神经基础:视神经、外测膝状体、视皮层、上丘及顶盖前区。外测膝状体视觉中枢;顶盖前区瞳孔反射中枢。外侧膝状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经视放射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初级视皮层(V1),继而与二级(V2)、三级(V3)和四级(V4)。等次级视皮层发生联系。V1区简单视感觉;V2区图形、客体的轮廓、运动感知;V4区颜色觉。9.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呈同心圆式。其中心区和周边区是拮抗的。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与神经节细胞基本相似,形成中心区和周边区相互抗拮的同心圆式的感受野。10.感受野,视皮层感受野的类型
18、及特点:(1)感受野:某一感受系统神经细胞对某一范围的刺激最为敏感,因此把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性的外周部分,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如果把微电极插在视觉中枢的某个神经元上,记录其电活动,凡能引起电活动显著变化的视野范围,就是该视觉神经元的感受野。神经元对自己的感受野中的适宜刺激感受阈值最低,感受最灵敏。(2)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分三种类型简单型感受野:面积较小,引起开反应和闭反应的区分均呈直线型,两者分离形成平行直线,但两者可以存在空间总和效应;复杂型感受野:呈长方形且不能区分出开反应与闭反应区,可以是由直线型简单感受野平行移动而成,也可以是大量简单型皮层细胞同时兴奋而造成的;超复杂型感受
19、野:它的反应特性与复杂型相似,但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长方形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应。总之,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形,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11.听觉生理心理学:人所能听到的频谱大约是2016000赫兹的各种振动波,对4001000赫兹的声波最敏感。频率音高、振幅音强、频谱音色。听觉通路:耳蜗核外侧丘系下丘;耳蜗核上橄榄核、斜方体下丘;下丘内侧膝状体颞叶的初级听皮层(41区)和次级听皮层(21区,22区,42区)。音高的神经编码理论:听觉共振假说、位置理论、频率理论、行波学说。其中行波学说有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壳西提出,获
20、得了若贝尔奖金。内耳音高编码的两种方式:细胞分工编码、频率编码。音强的神经编码: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声源空间定位编码: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12.味觉通路孤束核、前岛叶(高级味觉中枢)。嗅觉通路前梨状区、杏仁核、海马回沟皮层。13.躯体感觉皮层区顶叶中央后回一级区(3-1-2区)和二级区(5区、7区)(顶叶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浅感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深感觉丘系交叉、稧束核、稧束、薄束核、薄束、后跟。痛觉的重要中枢旁束核、板内核。三叉丘系是专投射头部的感觉区。14.躯体感觉模式的种类和神经编码规律?(1)躯体的感觉模式的种类:浅感觉:包括触
21、觉、压觉、振动觉、温度感觉等,这些感受细胞都分布在皮肤中。深感觉:是对关节、肢体位置、运动及受力作用的感觉,它们的感受细胞分布在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中。深感觉模式可分为:位置觉、动觉和受力作用觉三类。内脏感觉:一般情况下内脏感觉并不投射到意识中来,分布在脏器、血管壁之中,受到牵拉或触压会引起痛觉。(2)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躯体感觉神经编码是对各种刺激模式进行细胞分工编码,这些细胞又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刺激强度是以神经元单位发放频率的改变进行编码;躯体内外的各种刺激,按其刺激性质引起相应感受细胞的兴奋。第三章知觉的生理心理学一、知觉的神经基础在各种感觉功能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两级功
22、能区,即初级感觉区和次级感觉区。在各种性质不同的皮层感觉区之间还存在着联络区皮层。次级感觉皮层、联络区皮层以及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神经基础。失认症及说明的问题?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失认症患者的一级感觉皮层功能完全正常,但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络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伤。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1.视觉失认症的类型:统觉失认症、联想失认症、颜色失认症、面孔失认症。患者的初级视皮层17区、外侧膝
23、状体、视觉通路、视神经和眼的功能和结构均正常无损;脑局部损伤可分为在24视觉皮层区(V2,V3,V4)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联想性失认症:患者能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并进行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匹配任务,正确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属性;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心理学 笔记 沈政 林庶芝 排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