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灵公不君上课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衡阳县一中 肖敏教学目标:一、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观念;二、理解赵盾、晋灵公等人形象;三、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 导入: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二、结合儒家“君臣之道”分析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一)1、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塑造的“君”是谁?2、晋灵公的做法符不符合“君道”?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从原文中筛选信息,
2、用自己的话概括)贪婪 荒唐 残 暴阴 险厚敛雕墙晋 灵 公 不 君弹人观辟杀厨示朝进谏不纳患谏贼之伏甲嗾獒(二)1、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主要塑造的“臣”是谁?明确:赵盾 2.讨论:赵盾的行为是否符合“臣道”,可以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敬君敬业敬民明确:遵循“臣道”的一面: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古之良大夫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不忘恭敬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弑其君、不符合“臣道”的一面:亡不越境反不讨贼(三)1、除了赵盾之外,还有塑造了哪几个“臣”?2、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 这些人物有何特点?(结合原文说.学生自由回答.)明确:鉏麑: 是非分明 舍生取义 义 仁 信提弥明: 勇
3、猛善战 讲究策略 忠 义灵辄: 遵循孝道 知恩图报 孝 义士季: 心忧国事 直言敢谏 忠 仁(四)小结: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儒家倡导的仁义忠信孝, 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左传作为儒学经典,体现了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三、解答疑惑,引导学生了解春秋笔法(一)在上一阶段的分析中在,大家还有一些疑惑未解开。(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1.赵穿杀了赵盾,为何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2.董狐冤枉了赵盾,孔子为何称赞为“古之良史”?3.赵盾对董狐的书法无力辩解,孔子为何说“古之良大夫”?4.如何理解赵盾“为法受恶”?我把你们的疑惑从一个点来切入, 从“赵盾弑其君”这句话来探究,我相信能把你心中的
4、谜团解开.深入探究:谈谈你对“赵盾弑其君”的看法,这样对赵盾公平吗?原文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孔子对董狐的做法都是认可的:“董狐,古之良吏也”。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为法受恶”什么是“法”?“法”:书法,记事原则。一种什么样的记事原则?就是前文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蕴含的儒家的君臣之道啊!赵盾的做法为何不符合君臣之道?在董狐和孔子看来, “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弑君之臣声讨,但赵盾没有。故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董狐写“赵盾弑
5、其君”,就是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来写的,体现的正是史学家一种可贵的秉笔直书的传统.这样的写法叫“春秋笔法”.(二)介绍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三)晋灵公不君哪些地方体现了“春秋笔法”?明确: “春秋笔法”包括据事直书和不隐晦事实真相。1、直书:“晋灵公不君”中“不君”就鲜明表达作者对晋灵公的态度,“不君”即不行君道,
6、秉笔直书,观点鲜明。董狐以“赵盾弑其君”的罪名写进史书中,一个“弑”,大胆直书,表明董狐的对赵盾的不认同。2、曲笔:作者列举晋灵公不行君道的三件事后,写了士季进谏后,晋灵公并没有真心悔改,作者用 “犹不改”三字刻画晋灵公的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一个“犹”字暗示晋灵公最终被赵穿杀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后宣子又“骤谏”,一个“骤”字写出了赵盾的忠诚执著;提弥明“趋登”,一个“趋”字表明了提弥明的果敢机智,也含蓄的说明赵盾的知人善任;对于整个事件,作者借用孔子的话作了简明而是非分明的评价:“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良”字与“惜”字表达了作者对赵盾的赞颂与惋惜之情 其言之精微,其
7、义之深远,正所谓“一字寓褒贬。” 这些就是“春秋笔法”在本文的真实体现。四、拓展延伸:春秋笔法现实意义:1、在当今法治社会,大家如何看待春秋笔法?2、“春秋笔法”虽有一定局限性,但董狐作为晋国史官,在赵盾已掌权的情况下,仍记下“赵盾弑其君” 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五、课堂总结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2、阅读: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初1,郑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庄公及共叔段5。庄公寤生6,惊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8。爱9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10,公弗许11。2 及庄公即位12,为之请制13。公曰:“制,岩邑14也,虢叔死焉15。佗邑唯命15。”请京16,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1
8、7。祭仲18曰:“都城过百雉19,国之害也20。先王21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23,中五之一24,小九之一25。今京不度26,非制也27,君将不堪28。”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9?”对曰:“姜氏何厌之有30!不如早为之所31,无使滋蔓32,蔓难图33也。蔓草犹34不可除,况35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36,子姑37待之。”2 既而38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39。公子吕40曰:“国不堪41贰,君将若之何42?欲与大叔43,臣请事之4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45。”公曰:“无庸46,将自及47。”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48,至于廪延49。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50。”公曰:“不
9、义,不暱,厚将崩51。”2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夫人将启之56。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2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不言出奔,难之也68。2 遂寘6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72。颍考叔73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公曰:“尔有母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晋灵公不君 上课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