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doc(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第二单元一、单元目标: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德育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
2、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二、 教材分析: 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三、 教学重点及难点: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3、,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四、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
4、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五、 教学课时安排第五课 一课时第六课 两课时第七课 一课时第八课 一课时 六、 写作:说明的顺序(一) 学习目标1、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2、 写作中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3、 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 内容: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三) 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一)活动过程1、确定宣传主题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5.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
5、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2积累和学习一些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一、知识链接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物候学等。说明文是客
6、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二、基础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萌发(mng)翩然(pin)簌簌(s)孕育(yn)谚语(yn)区域(y)酝酿(ning)温和(h)载途(zi)候鸟(hu)草长莺飞(zhng)(yng)销声匿迹(n)2组词辨形。衰(
7、shui)(衰败)榆(y)(榆树)衷(zhng)(衰肠)偷(tu)(偷渡)哀(i)(悲哀)愉(y)(愉快)裹(gu)(包裹)渝(y)(坚贞不渝)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销:消失;匿:隐藏。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 三、整体感知: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物候:自然周期性的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物候学: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叫作物候学。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8、?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可以广泛运用在农业上。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等。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时间。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农业发展。四、问题探究8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图。优美的语言像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这样开头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9、并且在描写中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9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本文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更新颖,更富有吸引力。10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呢?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
10、无疑了。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不能互换。这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个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让读者接受。五、品味语句(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是拟人手法,开篇使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切动人。(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11、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得活灵活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最后一句又生动形象的点明文章的主旨: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多,并且有范围,不是一概而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凡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用在此处表示无例外。在此,“凡是”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知识链接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
13、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二、基础梳理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遗骸(hi) 蟾蜍(chn ch)褶皱(zh)劫难(ji) 追溯(s)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列数据)(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
14、,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打比方) 三、整体感知: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不是。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深入
15、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四、问题探究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6、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
17、于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7“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五、品味语句8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而著称。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
18、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9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
19、于世界各地。“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7)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整体感知: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
20、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举例子)(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作诠释、作比较)2对于6 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 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
21、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
22、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二、问题探究4在本文中,作者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为什么?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23、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来源:Z*xx*k.Com6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下列语句是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2)即非常纯的沙子。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
24、,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7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5、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到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3)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
26、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8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时,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了你什么启发?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内或学科间进行联系分析,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8)7.大雁归来【学习目标】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2学习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知识链接利奥波德(18
27、871948),美国生态学家。二、基础梳理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迁徙(x)缄默(jin)窥探(ku)狩猎(shu) 凋零(dio) 雾霭(i)(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凋零:凋谢零落。迁徙:迁移。缄默:闭口不说话。窥探:暗中察看。雾霭:雾气。狩猎:打猎。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三、 整体感知:2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例如: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
28、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3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爱寻食玉米粒。常六只列队飞。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诗意、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
29、,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四、问题探究5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6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爱鸟者”的伤感?单调枯燥的数字说明了孤雁的成因是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失去了自己的子女。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证实了,于是爱鸟者的感伤被进一步激发,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的意味丰富,让人动情。五、品味语句7有人说本文语言是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仿照示例,选择文中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或语段
30、进行赏析。示例:“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赏析: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们离开了食物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它们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
31、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寒寂,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9)8.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2品味
32、说明语言的特点。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知识链接陶世龙 (1929年4月 )笔名石工、柳风、今明等。四川安岳人。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二、基础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粗糙(co)龟裂(jn)消逝(sh)沟壑(h) 腐蚀(sh) 沙砾(l)山麓(l) 孔隙(x) 倾斜(qng)覆盖(f) 包
33、裹(gu) 琥珀(p)犀牛(x) 帷幕(wi)2解释下面词语。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山麓:山脚下。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4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第一部分(14):概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第二部分(529):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
34、记录时间的。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的记录不容易,但意义重大。四、问题探究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类别。6.下面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打比方,把刮风沙的状态比作砂轮的转动,生动形象地说明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列举兰新铁路建筑时几分钟就炸
35、掉一个山头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五、品味语句7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确实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而为岩石能够记录时间这一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依据。8“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中的“攻击”一词有什么作用?“攻击”一词在这里强调了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程度之深。六、 写法探究9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高士其的话中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0说明文语段一般比较规范,一般都有总起句、展开句和总结句。请你以课文为例,加以说明。文章第27段是第28段的总起句,是启下。第24段是第23段的总结句,是承上。在第26段中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以下为展开句。抓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这些语句所在段落的主要内容。1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时间的脚印”的含义。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