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1).doc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1).doc(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1)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复习计划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下)复习计划一、复习内容本册教材大致可分为6个方面的内容:“乘法和除法、小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和统计、实践活动与数学文化”。全册知识内容的结构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估算 探索规律 笔算解决问题 认识小数(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一位小数
2、加、减法 面积单位的意义、简单的换算面积的意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解决问题统计 统计表 统计图对称现象认识、画简单图形的对称图形二、课时安排本册教材可安排25课时进行归类复习,4课时进行综合复习,共29课时。教学时可以把整理与复习、练习与加深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引导学生边整理边完成教科书练习中的习题,适当补充针对性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三、复习原则整理与复习过程中至少要遵循四个原则:1、自主练习原则;2、经常见面原则;3、重在变化原则;4、关注体验原则。把握课标,立足教科书,参照单元定时练习题,关注
3、本班实际学情,适当补充练习。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事务中得到解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有效监控之下,让优、中、差生之间互教互学,把计算题交给学生自主练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抓住本册教材的训练重点,力求突破学习难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与学生经常见面;密切教科书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强化解题思路的训练,解决问题的复习要重在变化;重视“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去获取成功的体验。四、整理与复习策略1、强
4、化练习。关注练习内容的广泛性,重视典型练习的对比性,突出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照顾练习纵深的层次性,提倡练习过程的互动性,检测练习效果的有效性。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练习习惯。2、训练思维。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想,帮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设想,提供验证的时间与空间。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3、有效互动。完善互动机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带动生生间的交流。通过合理分组、适时调整、加强指导、检查督促等形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立足兴趣。让学生经历部分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形成等较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感受数学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数学确定性之美感;让学生不但觉得学习数学并
5、不难,而且认识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必须,努力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5、不断学习。认真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教参,不断反思,灵活调整复习策略和练习方式。6、关注习惯。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预习、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善于质疑的习惯;举一反三的习惯;积极合作、善于交流的习惯;注重理清思路,突出过程的习惯;认真书写,自觉验证的习惯。7、研究学生。加强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实行分类辅导、区别对待的策略,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随时跟踪,要求作业天天过关。8、创新实践。教师以导为主,留给学生探究、发现的机会,培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新与
6、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充分沟通课内外的联系,增强学习应用意识,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9、相互交流。更多地与数学教师交流,总结教学心得,借鉴他人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五、分类整理和复习的建议以及课时安排(一)乘法和除法的整理与复习(12 课时)乘法与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因此也是整理和复习的重点。整理与复习时主要应该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计算中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二是把口算、估算和笔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口算的就口算,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笔算过程,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口算方法和过程,有必要时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口算过程和方法;三是沟通计算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
7、生在计算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练习计算。不局限于枯燥的计算训练。复习口算和估算(1课时)复习笔算(4课时)复习解决问题(6课时)复习思路:(1)抓实基本练习(只有乘法或只有除法的练习),服务于综合练习(主要是乘除混合练习);(2)强化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适当从算式中抽取常用的数量关系,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举例略);(4)立足教科书,加强变式练习,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5)增强趣味性,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以培养问题意识为基础,训练识别信息和提取信息的技能。复习探索规律(1课时)(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整理和复习(3课时)(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8、的整理与复习(7课时)学生是第一次计算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所以这部分知识的复习是又一个重点,复习中要让学生在“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算一算”等活动中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沟通“数”和“形”的联系。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做必要的复习。简单的换算练习题操作练习题(四)对称和收集整理(1课时)六、综合复习和查漏补缺设想(4课时)操作思路:(1)罗列出在复习中易错知识点,(含单元定时练习)形成第一套综合检测试题。(2)组合总复习安排的复习要点形成第二套综合检测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一、乘除法: 1、整十整百数的乘、除法(限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9、先把因数(或被除数)末尾的0放在一边,再相乘(或相除),然后在积(或商)的末尾添上0。(记住:必须方便口算。最后所添0的个数=放在一边的0的总个数。)2、乘、除法(限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转化成和原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再进行乘除口算。(记住:在转化成和原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时,必须方便口算。)乘法估算:方法有三种:(1)把前一个因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数,另一个因数不变,变成整十数乘两位数; (2)把后一个因数看成接近它的整十数,另一个因数不变,也变成整十数乘两位数; (3)把两个因数同时看成整十数,再按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计算(最简方法)。 注意:估算要看关键字词如“大约”,要与精确计算区
10、分开;买东西等特殊情况下的估算要 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尽量“看大”进行估算。估算结果越接近准确结果越好。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注意:在竖式中,用后一个因数的十位去乘前一个因数时,积的末位就写在十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4、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从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哪一位上除得的商就写在哪一位上,每一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记住:A.被除数最高位上不够商1,就退后一位写商;其它数位上不够商1,就用0来占位。B. 在竖式中,每除一
11、位,就必须在那一位上写一位商。)具体为:(1)、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与除数比较大小,判断商可能是几位数(首商);(2)、从百位商起,一位一位依次往低位除;(3)、哪一位数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数上添0占位。 注意检验:商除数(余数)=被除数,每一步都要做好一商二乘三减四比(余数必须小于除数);数字比对很重要。 3、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方法:直接比较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与除数的大小,若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为三位数,若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为两位数。(可以用商为几位数反过来判断被除数百位上的数的大小,或判断除数的大小) 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得0。 5、积的变化规律:A.一个
12、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B.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积不变。6、商的变化规律:A.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几倍。B.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就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C.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注意:增加用(),减少用(),扩大几倍用(),缩小几倍用()。7、数字的排列规律:如果题中的数字越来越大,可能是由乘法或加法算出的。如果题中的数字越来越小,可能是由除法或减法算出的。二、小数: 1、“.”叫小数点,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读法:和以前学的整数读
13、法相同),小数点右边是小数部分(读法:直接从前往后读出每一个数字。)2、小数点左边整数部分: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小数点右边小数部分:第一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 ,也就是0.1),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 ,也就是0.01)。3、小数改写成元角分的方法:小数点前面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如:12.68元就是12元6角8分。记住:当角或分为0时,“0角”或“0分”可以不写。)4、分数改成小数的方法:分母是10的分数,就用一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用两位小数表示。5、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从小数点后边最后一位算起
14、,最后在得数上对齐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记住:进位要在前一位加上进的几,退位要在前一位减去几。)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1): 1、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2、面积的单位:A.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写作1厘米2(或cm2)。(如橡皮、邮票、硬币等)B.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可以写作1分米2(或dm2)。(如课本面、书桌面等)C.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也可以写作1米2(或m2)。(如黑板面、教室地面、操场等)3、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
15、率是100: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m2=100dm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dm2=100cm2)。简单的换算方法:大 小邮票的面积约是6 。 小红脚掌印的面积约是2 。1间会议室地面的面积约是200 。 学校花园的周长约是100 。教室1扇窗户的面积约有2。 1个乒乓球台面的面积约是4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 4、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比较项目周长面积不同点1、意义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总长。长方形表面的大小。2、使用单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计算公式周长(长宽)2长宽周长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面积长宽长面积宽宽面积长相
16、同点已知条件必须要知道长、宽,才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 5、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比较项目周长面积不同点1、意义围成正方形四条边的总长。正方形表面的大小。2、使用单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计算公式周长边长4边长周长4面积边长边长相同点已知条件必须要知道边长,才能求出正方形的周长、面积。1 c的大小指甲盖、小字本的1个方格、边长1的正方形面积(较小图形面积);1 d半张小字本、一个手掌、书封面、边长1dm的正方形面积;1一块大一点的地板砖、方桌桌面大小(较大图形面积)。1=100d,1 d=100c,1= 100
17、00c(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一般为100)。 注意:面积单位不能与长度单位乱用,要注意牢固区分准确使用,表示长度如周长、长短等用长度单位,表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用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不能与面积单位比较大小。用方块拼图,面积不变,周长会变。用同一根绳子(周长一样)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比较:相等;面积比较:正方形面积大些。 组合图形面积、周长计算必须动手或想象(切割移补法:作辅助线把组合图分成两部分;剪切缺陷组合图:补充完整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再准确计算。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注意要带正确单位,写好答语,要分清是求周长还是面积再解答。操作: 1、作图:画周长(或面积)一样(或多多少、少多少)
18、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相关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再画图、检验。 2、在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以长方形的宽为正方形的边长来画。四、轴对称: 1、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对称轴。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可以把图形一分为二后沿分割线对折,看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重合则为轴对称图形,不能则不是轴对称图形。2、类型: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3、画图:画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轴对称图形:抓住对称轴,利用轴对称图形特征画,画好后注意比对检查。A.画对称轴的方法:左右对称的图形,在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版 三年级 数学 下册 复习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