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良知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
《谈良知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良知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谈良知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良知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良知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摘要:当前,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学生的思想行为也日趋复杂。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是摆在教师,特别是德育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试图从传统的良知入手。阐述良知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坚守良知,培育良知,让良知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的动力。关键词:良知与行为习惯养成行为习惯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约定成束的一种行为准则。是个人在一定思想认识和舆论约束下,表现出对他人或对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良知,就是判断是非善恶和正当与否的理智。汉语中的“良知”和“良心”相连,一词可析为两字:一为“良”,即道德;二为“知”,即认识。“良”字一旦与“心”或“知”联系起来,则具有道德和行为约束的含义。一、良知和行为习惯的联系我和一位在早自习经常迟到的学生有过一次对话,并让他请了家长。我批评了他在早自习期间迟到较多的行为。而他的反应不是我预料的显露出悔改之意,而是愤愤不平,说其他同学也经常迟到,我为什么不让其他同学请家长。说我
3、就是有意整他,和他过不去。他的话让我深深地思考。在学校期间,我们的学生接受着良好的正面教育,我们充满着理想,坚信只要我们老师认真尽责地教导每一位学生,他们都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可现实是学生在社会上学到的东西比我们教的牢固多了,为什么一些学生的言行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一些原本正确的行为习惯在他们的心中似乎很快接受。转而出现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不满和对社会歪门邪道的肓从,其行为也越来越远离正确的轨道。我觉得这当中有着很多的社会因素。学生的心灵是一方净土。我们教给了他们很多美好美丽的东西,他们也在愉快地接受着。可当所学所思跟当下复杂的社会现象发生冲突时,学生的坚守行为习惯的信念会极大地动摇。行为也会发生
4、变化。在心理学的概念中,行为区别于一般的动作,是受意识或潜意识支配的动作,其特点为目的性和意志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类的约定成束的高级行为。其目的性尤为明显。在面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甚至诱惑时,学生的个人情感和意志,尤其是个人的意志,是决定其行为是否失去规范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的内因是主因。这对教育者的启示是:学生面对外部诱因中的不良影响,需要靠内因去约束和抑制。要让其在自身的行为中坚守其形成的正确的行为习惯,就要让其拥有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对行为习惯的坚持,即是非善恶的理智判断,也即良知。二、良知的可塑性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孟子曰“不学而能谓之良能。不学而知谓之良知”。以“不学而知”来定义“
5、良知”、“良心”。“良知”在孟子那里不仅是道德之知,而且是天赋之知。但随着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发展,我们知道,所谓良知的天赋性,只是为了强调其理所当然,即前人所说的天理。良知的真正起源,在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对受教育者在行为习惯(主要是在人性善恶是非等)方面持久的本质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都强调良知的综合性、直觉性和自觉性,把良知看作一个包括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种种道德意识成份的整体。我们知道,良知中“知”意味着认识、知识,而对这个“知”的诠释则多解为“理性”,即理性的认识。由此可见。良知的构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情感,坚定其意志。最终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树立良知信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良知 教育 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