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武大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大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绪论1. 地理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研究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2.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接近地球物理表面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地球表层部分;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由地球诸多图层相互作用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大气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3. 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协调论):人类活
2、动必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容量或承受力相适应;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作为出发点,不能只考虑部分组成;人类活动须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须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新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第一章 地球1. 天体:宇宙是物质的,宇宙间的物质以各种形态存在着:呈聚集态的各类星体;呈弥散态的星云;弥散于星际间的星际物质;所有这些无知统称为天体。星系:大量的恒星和星云构成巨大的天体系统。2. 天体的分类:星云:云雾状天体。恒星:质量大,能发光。行星:自己不发光,质量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着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
3、更小,不发光,在行星际空间运行,接近地球时,由于引力改变轨道,甚至陨落。彗星:一种很小的,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3. 相关的概念:天文单位(14960X1104 公里):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94600X108公里):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星系:数十亿到千亿个恒星的集合体。星(系)群:成对或成群的星系。星(系)团:比星系群更大,包括几百个星系,宇宙阴历所绑定的最大天体。总星系:已知宇宙的总体。4. 太阳大气的组成:光球:底层,厚度约500km;色球:中层,厚度越2000km;日冕:外层,延伸范围很广;太阳风:由于日冕高速膨胀导致的行星星际空间中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粒子流。5. 太阳系
4、:定义: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的组成: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6.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它物体的天体。矮行星:具有足够的质量、呈圆球形;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代表性天体:谷神星,卡戎星。太阳系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星及小行星条件的天体。7.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类地行星(内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外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8. 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都近似的在一个平面上
5、,对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以外,所有的行星的自转方向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只要天王星是唯一的例外;卫星的轨道:绝大多数都金丝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迟到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都和母星的公转方向相同。9. 彗星:定义:彗星是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组成:彗核:近似球形,是彗星头部密集而明亮的部分、由冰、甲烷、氨和尘埃组成;慧发:分布于彗核四周,呈球形云雾状,半径可达数十万千米,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慧云:包
6、围在慧发外面,直径约100x104 1000x104 km,主要由氨原子组成;彗尾:是彗核背向太阳一侧长达1x108 km的尾巴,由彗核在太阳风作用下抛出的尘埃和气体组成。 彗星的轨道:偏心率很大,又扁又长;彗星的运动在近日点时比在远日点时快。由于轨道偏心率很高,人只能看到彗星运行的极小部分。10. 小行星:分类:C型(75%):特别暗,与含碳的球粒陨石相似,与太阳挥发出的氢、氮和其他一些挥发物的化学物质组成近似;S型(17%):相当亮,镍、铁混合物及硅酸铁和硅酸镁组成。M型(余下的大多数小行星):明亮,由镍铁混合物组成;稀有类型。11. 月球:月球是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的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7、。外部没有大气层;没有水:既无生物,也不可能形成土壤,裸露的岩石与输送的尘土共同构成荒凉死寂的外貌;有山脉、丘陵、平原和低地,广泛分布着由火山作用和陨石冲击形成的环形山。12. 月球没有大气层的后果:月空永远黑暗,没有风云雷雨等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在阳光照射下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温度可至-183;犹豫缺乏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13. 月球的公转:含义:月球绕地运动的一个周期: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连线的时间(29日12时44分3秒);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星方向(27日7时43分11.4秒);交点月:月心连续连词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27时5时0分
8、35.8秒)。14. 月球的自转:月球自转的周期:一个恒星月;由于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月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地球形成潮汐,尤其是海洋潮汐。15. 月相:定义:从地球上看,月球上明暗两部分的对比时刻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循环的。月相的形成:月球在太阳的照射下,被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月相变化主要是由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取决于两个因素: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16.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形状的意义:当平行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
9、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向两极减小。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按同样的方向降低,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的纬度地带性分布。17. 地球的自转:定义:地球本身的旋转。旋转轴是地轴,地轴通过地球的中心。自转方向:在北半球看呈逆时针方向(南半球反之),将其定义为东。地球自转速度:自转交速度除两极点之外,各处都是每日360,即每小时15。赤道上线速度最大,为464m/s,到60N和60S处几乎减少一半,到两极则为零。不同纬度的线速度L:464xcos。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长期变化的趋势:变慢(潮汐作用);季节变化:周年变化:由季风变化引起;半周年变化
10、:由大气潮汐引起。不规则变化: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移动及能量交换导致。18.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球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19. 地球的公转:定义: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公转的周期
11、(一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9.5秒):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的时间。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公转方向及轨道: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轨道: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上,轨道偏心率约为0.017。近日点:地球最接近太阳的位置(大致1月3日);远日点:地球最远离太阳(大致7月4号)。20. 相关的概念: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黄道面:黄道所在的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重合。黄赤交角:天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约为2327)。春分点和秋分点:天赤道和黄道面相交的两个点。21. 春
12、分日和秋分日:春分日(3月20或21日)和秋分日(9月22日或23日)时,太阳光线与地轴垂直。阳光直射赤道;阳光照射圈(即昼夜分界的晨昏圈)正好切过两级;所有纬线圈都被晨昏圈等分为二,因此南北半球各维度上的白昼和夜晚长度都是12小时。22. 冬至日:太阳直射2327S线(南回归线),切过南极圈(6633S);南极圈出现极昼,北极圈出现极夜;北半球也玩比白昼长,南半球相反;愈向两极,昼夜长度愈悬殊。在赤道两侧的相应纬度上,昼夜相对长度恰好相反。23. 夏至日:太阳直射2327N线(北回归线),切过北极圈(6633N)。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夜;南半球夜晚比白昼长,北半球相反。赤道两侧的相应
13、纬度上,昼夜相对长度也恰好相反。24. 太阳高度角: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25. 纬线与纬度: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即地球自转的轴线。地心:地轴的中点。赤道: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的线。纬线: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的线。纬度: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26. 经线与经度:经线圈: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圆。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只是一个半圆弧。本初子午线:穿过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经度:某地的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是过该点的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所夹的二面角。27. 地球圈层的形成过程:地核的形成:原始地球的铁元素因
14、为温度超过了它的熔点而以液态出现,液体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入地心,形成地核;圈层的分化:重物质向地心集中的同时发生压缩,压缩功转化为能量又使地球局部增温和融化,与此同时伴随着物质的对流发生大规模的化学分离,地球内部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大气圈的形成:在分化的过程中,地球内部的气体经过脱气形成了大气圈,地球原始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组成。水圈的形成:主要从大气中分化而来,早起的大气含有大量水汽,温度的逐渐降低及大气中大量的尘埃颗粒,使得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降落在地球表面,汇集在洼地中,形成了原始水圈。彗星的冰物质是水的来源之一。生物圈的形成:在原始地壳。大气圈中,存在着碳氢
15、化合物,原始生物出现后,逐渐扩展到海洋、陆地和低层大气中,形成生物圈。28. 地球圈层的共同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这以特点赋予地球表面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地球表面这个特殊的圈称为地理圈或地理壳,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9.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海陆分布:海洋:主体是世界大洋;陆地: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海陆起伏曲线: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洲平均海拔2263米;泛对称现象:大陆面积越大,其平均海拔越高。大洋深度分布同样表现了泛对称性;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
16、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分为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且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屿),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有火山岛,珊瑚岛)第二章 地壳1. 地壳的组成物质:化学成分与矿物:1.化学成分:氧和硅:占地壳总重量的74%,铝、铁、钙、钠、镁和钾:24%,祈雨几十种元素的总和:不足2%。2.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包括天然单质矿物和化合物矿物。分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氧盐。内部结构:晶体结构:构成矿物的物质按一定的规则重复排列而成,是
17、具有一定空间格子构造的固体;非晶体结构:构成矿物质呈不规则排列。矿物的形态:单体形态:一向的柱状或针状,两向延伸的板状和片状,三向等长的立方体,八面体;集合体形态:纤维状和毛发状,鳞片状,粒状,块状。矿物光学性质:透明度(透明,不透明);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颜色:由矿物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决定;条痕:指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指矿物抵抗刻划和机械压力的强度。解理: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规划分裂为光滑面的性质,只在晶体矿物上发生。断口:有些矿物在受力后不沿一定上的面裂开,破裂面层次不齐,断口在晶体矿物和非晶体矿物上都可能发生。特殊性质:延展性
18、,弹性等。常见的造岩矿物:长石(地壳中最多的矿物,柱状或板块状,半透明,玻璃光泽,摩氏硬度为6,二向完全解理。)、石英(属于氧化物基氢氧化物类矿物,无解理,晶面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为油脂光泽,硬度7,比重2.65)、云母(呈片状或鳞片状,玻璃光泽或珍珠光泽,透明或半透明,有一极完全的解理,易剥成具弹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硬度2-3,成分复杂多样)、角闪石(常见于中酸性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中,暗绿至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具两组平行柱状中等至完全解理,性脆)、辉石(成分与角闪石相似,但多Fe,Mg,无O、H。单晶体为短柱状,集合体为粒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56.0,解理与角闪石相近但
19、交角更大。常见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且常与角散石、橄榄石、某些斜长石共生。)和橄榄石(粒状集合体,浅黄绿至橄榄绿色,颜色随铁含量增加而加深,玻璃光泽,硬度6-7,性脆,不完全解理,为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重要组成矿物。不与石英共生)、方解石(晶体常为菱面体,乳白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3,是石灰岩和大理岩的重要造岩矿物)七种。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猴枣几何而成的地质体。分类:1.岩浆岩:来自上地幔软流圈及地壳局部地段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温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挥发性物质。岩浆岩的分类:侵入岩:当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火山岩:
20、喷出地面迅速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岩浆岩的矿物组成(按SiO2的含量来划分):超基性岩:SiO2含量65%,含K和Na较多而Mg,Fe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凝固结成的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与周围岩石接触的关系。分类:喷出岩产状:火山锥、熔岩流。容颜被;侵入岩产状:深成侵入岩产状:常见为岩基和岩株,规模一般较大。浅成侵入岩产状:常见的产状有岩床,岩墙,岩盖,岩盆,规模一般较小。岩浆岩的结构:所含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相对大小、晶体外形和矿物间结合的关系,反映了岩浆冷凝速度的快慢。根据组成物质结晶程度可分成: 全晶体结构,半晶体结构,非晶体结构。根据岩浆岩中颗粒大
21、小的可辨程度,分为: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根据岩浆岩中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分为:等粒结构,斑状结构。岩浆岩常见的构造:块状(常见),斑杂(侵入岩边缘),流纹(酸性中性喷出岩中),气孔(喷出岩中),杏仁状(喷出岩中的气孔被次生矿物所填充),带状(由于结晶条件周期性变化所成),晶洞(岩浆冷却过程中体积收缩而成,或岩浆凝固时产生气体逸出的结果。)。2.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岩矿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的疏松沉积物经固结而成的岩石。成岩过程:当原来的沉积物不断被新的沉积物覆盖而加厚时,它便与上层的水体隔离开来,形成厌氧的环境;沉积物发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经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
22、物经压缩、胶结等作用,固结成为岩石。成岩作用: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次生矿物的生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物质按其成因和性质可分为:风化沉积物,有机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少数来自宇宙的降落物。沉积岩的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生物遗迹构造。沉积岩的主要类型: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变质作用是在较高的温度和一定的压力条件下岩石基本上是在固态中进行的变化,它既不同于表生作用,也不同于岩浆作用。变质岩岩性:受原岩的控制而具
23、有一定继承性,因受变质作用而具有自己的特点。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要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变质岩的构造:片状,板状,千枚状,片麻状,块状。2. 三大岩类成因的比较:岩浆岩是由演讲自下而上逐渐冷凝形成的岩石,它的形成是一个降温降压的过程。沉积岩的母岩是先成的各类岩石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这个过程多半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一般是常温常压。变质岩的母岩是岩浆岩和沉积岩,而变质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升温升压的过程。3.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方式:地壳部分沿水平于地表即沿地球各地表面切线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垂直方式:是指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铅垂线方向的升降运
24、动,它使岩层发生隆起与拗陷。4. 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分为海相,陆相,过渡相。变化规律:若地壳上升,岩相可从海相向陆相变化,反之,若地壳下降,可从陆相变为海相,其沉积物的粒度变细,厚度加大,形成海侵层序,若一个地区的地壳升降频繁,沉积物的类型也就复杂多变,相反,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沉积类型也较简单。5. 地质构造;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的结果。地应力作用的方式和结果有三类;压性构造:压应力使岩石发生挤压作用;张性构造:张应力使岩石发生拉伸作用;扭性构造:扭应力使岩石发生扭曲作用。基本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原始岩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自然 地理学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