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doc
《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习题-精品课题.doc(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绪论问答题:试述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环境因素?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后称何污染物,并试举一例说明之。标准答案及评分办法:主要环境因素为化学因素(得分 30%)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后称二次污染物(得分 20%)试举一例说明(得分 50%)多选题: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 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 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 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 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 认识疾
2、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C. 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 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 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 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 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 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 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 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 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 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 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 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
3、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 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 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 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 臭氧层破坏C 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 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 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B 人群健康C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D人类健
4、康及其周围环境E 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B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 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 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 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 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B 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 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E 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13. 清洁生产是指A 生产场地
5、清洁、厂房清洁B 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 清洁的生产过程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E 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 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B 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 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E 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问答题1.:试述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标准答案与评分办法:(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5%)(2)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25%)(3)人类改
6、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25%)(4)环境因素对机体作用的复杂性(25%)问答题2.:试述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复杂性 标准答案与评分办法:(1)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多途径入侵(25%)(2)机体对有害因素反应的差异性(25%)(3)低剂量长期暴露影响的隐匿性(25%)(4)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可发生转化、降解或形成新的污染物(25%)多选题:1.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A.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B. 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C.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D. 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E. 都不是2. 生态
7、系统中的消费者A. 是异养型微生物B. 是草食动物C. 是肉食动物D. 可起着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E. 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3. “食物网”的概念是A.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B. 多种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C. 多种生物因食物不同,形成的复杂的食物关系D. 多种污染食物与健康的相互关系E. 复杂的食物之间的关系4. 生态系统健康是A. 人和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综合特性B. 生态系统对人健康影响的特性C. 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特性D. 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E. 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特性5. 人类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及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水量的A
8、. 12.0%左右B. 0.2%左右C. 0.01%左右D. 1.0%左右E5.0%左右6.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环境决定人类B. 人类改造环境C. 互为相因果D. 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E. 无特殊关系7. 有三种类型的化合物,其剂量-效应(反应)关系曲线的特征不同,它们是A. 有机物、无机物和金属化合物B. 有机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C. 无阈值化合物、无机物和必需元素D. 无阈值化合物、有阈值化合物和必需元素E. 有机物、无机物和有阈值化合物8. 以下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浓度的因素,除外A. 暴露频度B. 暴露期C. 化合物的生物半减期D. 暴露浓度E. 化合物的生物放大
9、作用9. 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的浓度A. 在长暴露期后,趋于降低B. 在长暴露期后,趋于稳定C. 只要暴露期足够长,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D. 只要生物半减期足够长短,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E. 只要暴露频度高,就会达到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10.根据人群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5级效应的分布规律是A. 两头大,中间小B. 两头小大,中间大C. 最弱的效应比例大D. 最强的效应比例大E. 都一样大11.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A. 生理代偿的变化B.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C. 正常调节的变化D. 出现严重中毒E. 生理异常的变化12.人群易感性是A.
10、遗传决定的B. 后天获得的C. 由遗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决定的D. 是不会改变的E. 是感染以后产生的13.有害和不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下列特征,哪项是错?A. 历来存在B. 比次生环境的问题出现早C. 依然存在D. 将继续长期存在E. 将逐渐消失14.气候成为某些流行病的重要流行因素,以致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等病A. 秋冬季多见B. 冬春季多见C. 春夏季多见D. 夏冬季多见E. 夏秋季多见15.哪项不是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方式A. 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B. 对生物性病原体和生物性传媒的影响C. 影响污染物的吸收D. 对人体的物理作用E. 影响环境质量16.生物
11、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A. 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B. 主要产生神经毒性C. 主要引起过敏反应D. 主要是致癌性E. 毒性一般低于环境污染物17.下列都是植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除外A. 透明质酸酶B. 糖苷C. 霉菌毒素D. 生物碱E. 毒蛋白18.微量元素的摄入与机体有害效应的产生,下面正确的叙述是A.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B.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不足C. 任何一种微量元素摄入过高和摄入不足D. 部分微量元素摄入过高E. 以上都不是19.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C. 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影响了人
12、体健康D. A+BE. A+B+C20.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 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形成和途径进入人体B. 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C. 人群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状况D. 受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E. 以上都是21.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 地方性氟中毒B. 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C. 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 伦敦烟雾事件E. 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22.影响环境化学污染物产生慢性危害的因素是A. 污染物的暴露剂量B. 污染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期和频度)C. 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半减期和化学特性D. 机体的反应特性E. 以上全是23.下列是环境
13、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除外A. DDT、PCBs等B. 氰化物C. 汞D. 镉E. 铅24.IARC根据对人的致癌危险将致癌物分类,正确的描述是A. 1类:对人致癌B. 1类:对人很可能致癌C. 2A类: 对人可能致癌D. 2B类: 对人很可能致癌E. 3类: 对人很可能不致癌25.化学致癌的引发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有可测定的阈剂量。B.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长,是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C.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
14、为具有发展为肿瘤潜能的启动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D.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不可逆的;引发剂没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E. 通过化学诱变,使细胞成为具有发展为恶性前型细胞的过程;引发阶段历时短,是可逆的;引发剂有易于测定的阈剂量。26.化学致癌的促进阶段,较为正确的一种描述是A.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B.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测定
15、的阈剂量。C.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前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D.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在引发剂后给予才发挥作用;促进作用必须持续作用,有可测定的阈剂量。E. 促进启动细胞的表型在组织水平表达的过程;促进剂必须与引发剂同时给予才发挥作用;无可测定的阈剂量。27.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在A. 城市居民中B. 乡村居民中C. 燃柴农户的居民中D. 燃煤农户的居民中E. 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地区的居民中28.下列都是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除外A. 三卤甲烷B. 次氯酸C. 氯乙酸D. 溴乙酸E. 卤
16、化酮29.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 着床前期B. 着床期C. 器官形成期D. 器官形成后期E. 胎儿期30.影响致畸物经胎盘转运作用的因素是A. 化学物的分子大小B. 化学物的脂溶性和与蛋白质结合能力C. 胎盘的结构D. 胎盘中生物转化酶E. 以上都是31.高危人群即A. 出现某一效应的风险较大的人群B. 易感人群C. 抵抗力低的人群D. 多病的人群E. 年龄幼小的人群32.哪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暴露测量的指标A. 环境介质中某种污染物的浓度B. 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含量C. 血液、尿液等生物材料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的含量D. 骨骼中重金属的含量E. 血红蛋白加合物的含量33.生物有效剂量
17、是A. 个体暴露量B. 靶部位的污染物量C. 尿液中污染物的含量D. 血液中污染物的含量E. 血液中污染物的代谢产物含量34.选择环境流行病学健康效应测量的对象时,主要应考虑A. 儿童B. 妇女C. 老年人D. 高危人群E. 以上都是35.生物标志物是A. 暴露剂量的指示物B. 有害效应的指示物C. 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一系列关键事件的指示物D. 人群易感性的指示物E. 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变的指示物36.生物标志在环境流行病学中可应用于A. 生物有效剂量的测量B. 内剂量的测量C. 早期效应的测量D. 宿主易感性的评价E. 以上都是37.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中的优点,除外
18、A. 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剂量B. 人为地控制化学物的暴露时间C. 更能反应对人的有害效应D. 可应用特殊基因型的细胞、转基因动物等试验材料进行研究E. 效应观察的指标不受限制38.以下都是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除外A. 污染物的毒作用大小、蓄积性、作用的靶器官等毒理学特征的研究B. 污染物的致畸、致突变性的检测C. 证实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的推测D. 对于新合成的化合物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E. 确证对人类的致癌性39.制定某物质的卫生标准的科学依据是A. 中毒剂量B. 最大无作用剂量或阈剂量C. 耐受剂量D. 吸入剂量或吸收剂量E. 以上都不是40.以下都是遗传毒理学试验的4类检测终点之一
19、,除外A. 反映原始DNA损伤B. 反映生殖细胞遗传性易位C. 反映基因突变D. 反映染色体结构改变E. 反映非整倍性改变的试验41.下面各项都是WHO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的试验结果判断标准,除外A.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肿瘤总发生率增加B. 试验组中出现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并显著增加C.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同类型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D. 试验组中肿瘤发生明显早于对照组E. 试验组每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明显增加42.动物致畸的三段试验A. I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对胚胎毒性和致畸性B.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的对受孕率和生殖功能的影响C.段试验的目的是测试环境因素对分娩后发育的影响D.段试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卫生学 习题 精品 课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