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
2、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不好溶解度 筛选合适的盐 慢 筛选不同的晶型 溶出速率 改善化合物结构 好 快 微粉化 包含物 固体分散物 不好
3、无影响透过性 P-糖蛋白底物 增加脂溶性 好 相互作用 不稳定 改善化合物结构胃中稳定性 以处方保护药物 稳定代谢稳定性 不稳定肠代谢 研究代谢药物代谢稳定生物利用度好以自己的理解把图用文字方式描述出来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组成:、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少量糖类 、蛋白质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2、膜转运
4、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被动转运 膜孔扩散(memberane pore transport) 5.药物的转运机制: .单纯扩散: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脂质层的 溶解愈大,就愈容
5、易扩散。特点 (2)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属于单纯扩散。 (3)符合一级速率过程单纯扩散速度公式 : R=PA(c-c0)/hR为扩散速度;P为扩散常数;A为生物膜面积;(c-c0)为浓度梯度;h为生物膜厚度。若(c-c0) c,假设(PA/h)=K,上式简化为 R=PAc/h=Kc单纯扩散速度属于一级速度方程。、膜孔扩散(1)定义:膜孔扩散又称滤过,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0.4nm的水溶性或极性药物,可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扩散。(2)特点:1)膜孔扩散的药物:水、乙醇、尿素等。 2)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6、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二)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1) 定义: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药物也可以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且不消耗能量。(2) 特点: 1) 促进扩散的药物:氨基酸、D-葡萄糖、D-木糖、季铵盐类药物。 2) 吸收位置:小肠上皮细胞、脂肪细胞
7、、脑-血脊液屏障血液侧的细胞膜中。单纯扩散与促进扩散的比较单纯扩散促进扩散脂溶性药物非脂溶性不需要载体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顺浓度梯度转运速度慢速度快.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定义:主动转运是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2).主动转运的药物: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以及一些有机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3)部位:药物的主动转运主要在神经元、肾小管及肝细胞中进行。(4).主动转运的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需要载体参与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8、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膜动转运: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分类 胞饮(pinocytosis) :溶解物、液体 膜动转运 吞噬(phagocytosis):大分子、颗粒状物膜动转运的药物:(1)入胞:蛋白质、多肽、脂溶性维生素、甘油三酯和重金属等,对一般药物吸收的意义不大。(2)出胞: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膜转运特点: (1)不需要载体;(2)需要能量;(3)有部位特异性4、pH-分配假说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Henderso
9、n-Hasselbalch方程: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Ka-pH=lg(Ci/Cu) 式中Cu,Ci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的函数n 当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值时(通常是酸性药物在胃中),则未解离型药物浓度Cu占有较大比例。n 当碱性药物pka值大于体液pH值时(通常是弱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则解离型药物浓度Ci所占比例较高5.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小肠是吸收药物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殊部位。小肠中各种吸收机制均存在。、一些弱酸性药物能在胃内吸收,尤其当
10、给予溶液剂型时。胃中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往往是缓释剂型、肠溶制剂或者高部位肠道中溶解不完全的残留部分。直肠近肛门端是直肠给药剂型如栓剂和其它直肠给药剂型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兼有胞饮作用。胃 十二指肠 胃肠道的构造 小肠 空肠 回肠 盲肠 大肠 结肠直肠6、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1)消化系统因素:酸性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胃肠液成分的影响、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小肠的PH适合弱碱性药物吸收,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易于吸收 胃排空和胃空速率:一般药物,胃空速率增加,吸收增加;少数如VB2在十二指肠主动吸收
11、的药物,胃空速率增大,吸收反而减少(饱和) 肠内运行:有些如阿托品,丙胺太林,减慢胃肠运行速率而加强另一些药物的吸收。有些如甲氧氯普安加快胃肠运行速率而减少直流时间而减少吸收。 食物影响:a.吸收肠道水分,使药物制剂崩解溶出变慢,减缓吸收。b.脂肪类食物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中胆酸有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以促进药物的溶解(灰黄霉素) 胃肠道代谢作用:消化道的酶和菌群可使药物分解,可以视为一种首过效应 (2)循环系统因素: 胃肠血流速度:药物透膜速率和血流速率中的较小者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肝首过效应: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的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 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药量减
12、少的现象。 肠肝循环: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返回肝脏的现象。 肠肝循环在药动学上表现为在药时曲线上出现双峰现象,而在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胃肠淋巴系统:淋巴液的流速仅为血液的1/1000-1/500。但它是大分子药物的吸收的重要途径。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过肝脏,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3)疾病因素: 胃肠道疾病:胃部PH异常,腹泻,胃肠手术改变胃空速率 其它疾病:肝脏疾病(门脉高压安替比林吸收减缓)(肝硬化绕过肝门静脉生物利用度增加)甲状腺疾病(不足会减慢肠转运速率而增加VB2的吸收) (4)药物转运糖蛋白7、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解离度:消
13、化道上皮细胞膜是吸收的屏障,脂溶性药物易吸收,离子型不易吸收。 脂溶性:脂溶性应适中,脂溶性太强的药物可因无法释入水溶性的体液而使药物吸收下降。分子量小的药物易穿透生物膜。 溶出度:是指药物在一定溶解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溶解药物的量。 Noyes-Whitney方程:dC/dt=DS(Cs-C)/h D为药物的扩散系数,S为药物颗粒的表面积,Cs为药物在该介质中的溶解度, C为药物t时间的浓度,h为扩散层厚度 特定条件下,该公式可以简化为dC/dt=kSCs 由此可见药物的溶出度与S和Cs成正比。 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a.药物的溶解度 (弱酸性药物的溶出速率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弱碱性药物的溶
14、出速率随着Ph的增加而减少) b.粒子直径:粒子的表面积随着直径的减少而增加。 临界粒径(CPS)是指不影响药物吸收的最大粒径。 c.多晶型:溶出速率无定型亚稳型稳定型 d.溶剂化物:溶出速率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药物在胃肠道可能因为不耐酸,酶而降解失活。 可制成衍生物或前体药物避免失活 8、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1)剂型与药物吸收:口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片剂包衣剂 溶液剂:增加粘度,通常减慢吸收。对于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增加粘度可以增加滞留时间而增加吸收。高分子物质可以增加溶液的粘度,但是也可能形成络合物而改变吸收度。 乳剂:如果乳剂的粘度不
15、是吸收的限制因素,则乳剂吸收较混悬剂快,如果乳剂中的油相能被吸收则吸收进一步加快。乳剂的油脂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而促进药物向淋巴转运而有利于吸收。 混悬剂:混悬剂中的颗粒是难溶于水的,其粒度大小是吸收的关键因素。 散剂:比表面积大易分散,无崩解和分散过程,易吸潮。 胶囊:崩解快,囊壳破裂后分散迅速,囊壳对溶出有一个10-20分钟的滞后,但是对大多数药物并不重要。 片剂:一般,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k1k2k3 2) 制剂与药物吸收:粘合剂:增加颗粒之间的粘性,便于制粒。 稀释剂:对主要起到吸附和分散作用。 崩解剂:消除因粘合剂或由于加压而形成的结合力使片剂崩解 润滑剂:大多为疏水性或水不溶性物质,减
16、缓药物的崩解和溶出 增稠剂:改变溶液的粘度而影响吸收 表面活性剂:增加药物粒子表面的湿润性,提高有效表面积从而改善吸收 3)制备工艺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倡导渗透性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 分类系统有关的参数: (1) 吸收数(An)吸收数是反应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与有效渗透率、肠道半径、滞留时间有关。An=1.15时,药物口服最大吸收分数约为90% An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3、例举可以避免肝首过效应的主要途径答:、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17、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亦不存在首过效应。、口腔黏膜吸收:口腔粘膜下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动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粘膜贴片。、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
18、效应的影响。、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作用,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4cm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1、 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影响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质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蛇舞药物的速度快。2、 表观分布容积的意义答:Vd值它代表药物透膜转运和分布到体内各部位的特性。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VdD/C反映药物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利用此
19、公式,若测得血药浓度,乘以其表观分布容积,即可求得药物在体内的总量。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答: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答: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物作用将受到显著影响。由于药理作用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
20、重要因素。5、为什么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答: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性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来说,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9.09%,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 min-1和0.078min-16、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答:、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使血脑屏障暂时打开,增加药物入脑、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引入亲脂性基团,制成前药,增加化合物脂溶性、使用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乳酸、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高分子材料,将药物装载制成纳米粒,可提高药物的脑内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药剂学 药物 动力学 考试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