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完整).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答: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一)史志描述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海经、禹贡、地理学等(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2背景(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
2、背景(1)产业革命 (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2特点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3、。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答: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十分复杂,且对区域和企业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地理学需要从二者的均衡点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方面,探讨建立有关理论体系。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我国开发历史悠久、各地发展的地理背景、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什么
4、样的格局效率最高?增长极的演进规律?如何形成增长极体系?增长极与区域的组合关系?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对这些观点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做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决策服务具有重要意义。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这种关系,试图找出两者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并服务于实践。4.区位的概念。答: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
5、方面: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5.区位论的基本含义。答: 定义: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其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占有场所的事物即为区位主体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 2)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在空间区位已知)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建立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地租和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产生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发展。现代区位论形成于二战以后,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论应运而生。古典区
6、位论:狭义、微观、静态, 目标:经济满足。现代区位论:广义、宏观、动态,目标:综合效应满足。6.区位条件答: 定义: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注意:(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2) 不同的时代区位主体也有不同的条件动态观点。 7.区位因子(区位因素)答:定义: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8.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答:(1)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而导致的生产条件不同(2)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区位主体)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9.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
7、会生产活动的基本元素。一)土地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1)土地是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区位的基本影响因子之一。 (2)对经济区位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因子的经济属性。(3)不同的经济活动,土地因子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原材料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工业生产)(2)原材料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很强的地方性,从而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 (3)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
8、的影响(1)是经济活动动力基础(2)能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使能源因子成为影响经济区位选择的主要因子之一(3)由于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强污染性,更多的国家一方面致力于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强污染企业的国际转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四.)资本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固定资本的地域差异是大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2)金融资本的流动、地区金融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企业区位的选择,影响产业布局。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重点)(1)劳动力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的地域差异,进而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并成为劳动力移动的动因(发达国家
9、小,发展中国家较大)。(2)对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劳动力对其区位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大)。 (3)现代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技术与知识的进步可以产生新的经济活动及改变经济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具有改变区位选择成本或效率的可能性。(2)技术与知识的存在区域差异,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地理集中特点。 (3)技术与知识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在区位选择方面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4)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集聚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10.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一些生产
10、活动(如感光器材生产等)对环境要求严格;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2.)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如冶金石化对环境影响较大,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人类制定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从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3.)各国各地区环境质量标准不同,使得传统污染企业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转移。11.通达度答: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包括:1 通达指数: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Dij 其中i=1,2,3, Dij为i点到j点最短距离数量之和,一般用区间数表示 Ai 所有i到其它顶点的距
11、离,也用区间数来表示 Ai值越小通达性越好!2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D= Dij 区内各点的通达指数之和 D值越小通达性越好!1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答:(1)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德国农业制度的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到自由,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杜能提出了以合理经营农业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一般地域配置原理,是一种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区位的理想模式。(3)理论前提: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市场 (2)不存在可用
12、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不考虑运输工具差异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且收成相同不考虑生产条件差异 (4)距城市8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的生产地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二) 形成机制(重点)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
13、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 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 2地租曲线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即地租收入为零及以下)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 每种作物(或特定生产方式)都有一条地租曲线且斜率不同,不宜运输的斜率大,反之斜率小。(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1)宏观尺度:乔纳森综合欧洲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以及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7大地带。(2)中观尺度:以大城市(市场)为中心,实证研究显示圈层结构大致反映杜能圈的环状特点,集约度有中心向外逐渐降低;(3)微观尺度:以农村聚落为中心,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1)为
14、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演绎法)(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的经济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五)、理论的局限性(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尽管杜能对其进行修正(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5)没有
15、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13.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答:1背景:产业革命-人口的城市化、工业的大量出现2目的: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的内动力,人口的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一)基本概念1区位论的指导思想(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点上(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2.区位因子及其类型(1)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2)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子(二)理论前提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与规模。 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成本固定且供给无限。韦伯认为运费只和距离与重量有关,可以通过计算吨
16、公里寻找运费最低点。原料指数: 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Mi1最小运费原理 :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 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 当Mi=1时, 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综合等费用曲线等费用曲线:指运费相等各点的连线,以某一点(市场或原料产区)为圆心的同心圆。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即该点所有运费的总和)(三)劳动力成本指向论1注意点:(1)劳动力成本不是绝对工资,而是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2)假定生产区位布局于运费最小的点上,考虑劳动力费用对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2、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判
17、读理论上(1)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可以搬迁)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不能搬迁)二者相等时可任意选择(3)劳动力成本指数:即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当劳动力成本指数越高,搬迁的可能性愈大,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则不可能(4)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当系数1可搬迁; 当系数1不能搬迁(四) 集聚(分散)指向论1概念:(1)集聚因子的作用两种形态: 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一般是由“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引发; 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等。(2
18、)集聚分为: 纯粹集聚(技术性集聚),即是由技术性和经济学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 偶然集聚, 是由诸如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结果而带来的工业集中。 分散:集聚的反作用,抵消集聚因子不利影响,从而产生分散导向。2原因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3集中(分散)指向(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 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不能搬迁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时,可自由选择(2)判断:等费用线:临界值=节约的集聚(分散)额加工系数: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价值/区位重量
19、,其值越大集聚的可能性越大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评价:1.积极意义:()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2.局限性:(1)未考虑运费体制的复杂性和运价体系的差异。(2)假定的前提不够现实。(3)工厂经营性质的差异:生计性经营与企业性经营的追求目标不同。(4)忽视了决策者的主观因素差异。(5)未考虑技术进步对区位的影响,即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6)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得工业区位选择余地增大。(7)未考虑地域政策因素的影响等。14.克里斯泰勒中心
20、地理论概要。(重点)答: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二、基本概念 1.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2.中心性概念: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
21、和服务量。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 三、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划分及特征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相对级别较高,反之较低。 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多; 低级中心地则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有一些中级中心地。 2)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 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1、假设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
22、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均质平原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便捷交通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最近中心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完全竞争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不存在未被服务的空白区。 充分服务 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最大利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学 第二 小建 复习 要点 总结 完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