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doc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 一 课 时【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
2、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
3、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 “不知马”的?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
4、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随堂练习,巩固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一词多义(解释)策 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临之( )之 策之不以其道(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其 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才美不外见 _通_ 含义:_ 食之不能尽其材_通_ 含义:_通_ 含义:_其真无马邪 _通_ 含义:_【教师小结】【收获反思】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5、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用 “读了马说,我懂得了。”为句式,写一句话,做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教学反思】4、马说参考答案:导语: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3 课马说 导学案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