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doc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发展有人曾说:“希腊哲学理性思想与希伯来基督宗教信仰构成西方文化的经和纬。”这足以见识到希腊哲学的对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我现在想要谈谈希腊哲学的巨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发展,试图从希腊哲学的冰山一角企及这个伟大的思想高峰。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
2、、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对苏格拉底而言, 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人自己心灵的内在原则,即是认识德性。徳性是善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它是人的本性。善由神平均分配给了每一个人, 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然而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 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 才能使之展现出来, 成为现实的真正的善。为此苏格拉底道出了“未经审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他自己, 才
3、能实现自己的本性, 完成自己的使命, 最终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此, 他把知识与德性等同起来, 得出了“知识即德性, 无知即是罪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在苏格拉底看来, 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愿意去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 一个人是行善还是作恶, 关键取决于他的知识, 故而每个人在他有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 在他无知的事情上则是恶的。应该指出“知识即德性, 无知即罪恶”中的“知”与“无知”在苏格拉底哲学中是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的。“知”是作为一种对人的理性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 是实践理性、伦理学意义上的“知”而非泛指的自然知识意义上的“知”。因此,一个对自己的理性自我本质毫无知识的人显
4、然是罪恶的观点便顺理成章了。此外, 在苏格拉底那里,对理性自我本质的“知”和“形”的合一, 还不像我们现在区分的那样清楚。因此一个有知识的人就一定是一个能时刻以此践行的人, 故有知识的人就是有德性的人,“知识即德性, 德性即知识”。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将其近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对自然本原的探求上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注“认识你自己”。由于柏拉图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因此他对正义的(理想的)国家的设想也是三个方面的结合:由智慧的人来统治;刚强和勇敢的人无私而又顺从地服务于政府;生产者和平民有节制地执行他们的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伦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