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3、隆中对反思 .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3、隆中对反思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3、隆中对反思 .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3、隆中对反思(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3、隆中对反思)这是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操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教学设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擅长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讲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
2、化现象,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络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遭到教益,立志培养本人成为有用之才。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补充下面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
3、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要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耐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经过中,占据地盘,相互混战,构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
4、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如今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如今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如今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如今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大概,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
5、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本人。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四、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本人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把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五、老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七、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把握规律。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6、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经常把本人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二、几个难句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等待的语气。(一讲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三、学生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整理笔记,把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2熟读第3、4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
7、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1考虑: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如何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特别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经过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特别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
8、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诉本人的抱负和处境,仿佛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2考虑: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如何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气力,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讲话时对形势的讲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气力、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
9、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唯一目的(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气力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讲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气力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而,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唯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稳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23、隆中对反思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优秀 教案 23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