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汇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残疾人成功的励志故事残疾人胜利的励志故事1张治平,男,汉族,1948年生,视力残疾,特级老师,重庆市人,现为重庆市盲人学校音乐老师,系重庆市盲人协会主席。患先天性视神经萎缩,30岁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乐学院函授部作曲专业结业,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其创作的歌曲、乐曲我爱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驾驶碰碰车获中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创作奖,歌曲欢乐王子的小船获中国少儿歌曲创作一等奖,甜甜的嘞收入全国音乐教材小学第七册。曾获全国自强模范、中国特别教化先进工作者。双目的失明张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却能够用耳朵去“视察”,用敏锐的心思去体会。他用音乐谱写着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自强之歌。张治平诞生在重庆市一个一般工人
2、家庭,上小学时查出患有无法治愈的“先天性视神经萎缩”症,当时视力只有0.2。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张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后在学校的一节音乐课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老师播放了由盲人音乐家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哀痛又充溢希望的音乐以及老师对阿炳的介绍,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张治平的心:“学习音乐,做阿炳那样的人!”一个声音在心底呼喊。张治平起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二胡、笛子、手风琴等多种乐器。他知道:假如吃不了苦,就不会成为像阿炳那样的人。他找来有关音乐理论的书籍,把自己埋在音乐里,把枯燥的乐理生吞活剥着“吃”下去。靠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岁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果从106
3、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考入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所属的文工队。张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经常在各种音乐竞赛上拿奖。他起先将音乐重心转移到创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谱写的手舞银镰唱山歌人们都以为是出自谱曲老手。他谱曲总是倾心倾力,谱写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传很广的歌曲,而欢乐王子的小船,从谱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1983年,张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白,1985年他正式成为重庆市盲人学校的一名音乐老师,担当着学校小学3到6年级、初中3个年级的音乐教学任务,他的目标就是要让盲孩子们不但有文化学问,而且还有一技之长。张治平对待盲校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乐给学生一双翅膀。他组建了一支小乐队
4、,里边有竹笛、扬琴、小号、手风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个月,小乐队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场。他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看不见,但是可以用耳朵、专心去感受音乐,音乐能点亮我们暗黑的世界,音乐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溢期盼。”张治平所带领的学生中,已经有5位先后考入吉林长春高校特教学院音乐专业,有10名成为乐器演奏家或调琴师,几十人在各级声乐竞赛中获奖。张治平创作了近200首歌曲,获全国、省各种音乐竞赛奖九十余项、国际大奖16项,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归的牧笛欢乐王子的小船我爱光明黄桷树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学音乐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誉已在重庆不胫而走。现在,张治平是重庆市残联主席团副主席、重庆市盲协会
5、主席。他不辞劳苦地为重庆市20多万盲人的权益四处奔波,他要让这些盲人都“嗅”到阳光、“听”到光明、“摸”到暖和。他说:“上苍给了我盲眼,我要用它来找寻光明。”残疾人胜利的励志故事2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起先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xx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
6、,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xx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由他拍摄的100位胜利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胜利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胜利故事。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胜利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扬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
7、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做事都能胜利,每个人都更应当专心做事。”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激励了许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特别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残疾人胜利的励志故事3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许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须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化,英勇地面对生活。”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
8、,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生疏。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高校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起先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建出好作品。”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当,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许多”,“残疾人最须要的是精神上的激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念”。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
9、验让他更熟识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可以理解。”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化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须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残疾人胜利的励志故事4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始终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
10、钱后,要接着学习深造,然后做自己喜爱做的事,她特殊宠爱唱歌、跳舞,希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残疾人艺术团。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许多担心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心,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爱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命运在一瞬间变更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己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支配: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
11、赚钱了。小杨佩自己渐渐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敏捷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择了乞讨的生活。杨佩很清晰残疾人要独立,必需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假如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依据自身的条件,去找寻适合自己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己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现在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幻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使自己有文化有学问,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爱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幻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幻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
12、草,静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翱翔残疾人胜利的励志故事5他的右手在一次创业中致残,只剩下一半手掌、一个指头,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追逐致富梦;在两次创业血本无归后,他挺起脊梁接着创业,利用村组闲置的.山地水库开办养殖场,混养鸭、羊、猪和鱼等。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创办的这个养殖场年可获利60万元,他就是阳新世华养殖场董事长陈世华。学徒三年练就优秀品质1980年,刚满16岁的陈世华初中毕业,在父亲的要求下,他跟着远房一个表叔,当起了为期三年的木工学徒。学木工最难的除驾驭技术外就是读懂图纸。勤奋又聪慧的陈世华很快驾驭了木工技术,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就是
13、不能独立比照图纸做好木工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读不懂英文符号,看不懂图样结构,须要别人说明才能做。如何才能使自己尽快读懂图纸?陈世华就此多次问师父,得到的总是一个回答:熟能生巧。于是,白天,陈世华就拿着图纸渐渐做,虚心向师兄弟们请教;晚上,他就拿不同图纸进行对比,找出其中异同点。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不管什么字母,不管什么图纸,陈世华都能读出来,读得懂。在师父眼中,陈世华在学徒期间已有许多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他全部徒弟中的“唯一”。两次创业伤身又蚀财1999年,细心的陈世华发觉,农村许多山场被人承包,木材加工将是不错的行业。于是,20xx年,他劝服家人,毅然放弃用了20年的斧头,
14、拿出全部积蓄购置了电锯等设备,特地为加工户供应裁锯服务。随后十年的劳碌生意和丰厚收入,证明白陈世华当时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安排扩大规模打算大展宏图时,20xx年6月的一次工作中,他右手四指被电锯无情夺去,手掌也被削去一半。躺在病床上的陈世华,一想到自己的大好事业就要终止,不由得长长哀叹,黯然神伤;一想到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不得不为一家人今后生活着想,他又忧心忡忡。但这些压力更是激发了陈世华重拾生活的信念和重新创业的决心。伤口愈合后,陈世华和家人协商确定,利用水田种养莲子。20xx年,陈世华在家乡承包40亩水田,种植了莲子。在陈世华悉心的培植下,莲子产量丰收,
15、但因市场价格不稳定,莲子由原15元/斤的价格跌至7元/斤。结果,他不但血本无归,而且还多出3万元的债务。永不服输最终创业胜利失败是胜利之母。在面对多次创业的失败,陈世华没有灰心气馁,而是仔细总结阅历,并安排总投资30万元,利用村组闲置的山地水库混养鸭、羊、猪和鱼等。但养殖场地和启动资金是第一道难题。20xx年12月,当地政府得知陈世华的状况后,主动组织镇村干部多次与当地群众协商,征求多方看法,最终把泉口村丁垅水库地带计200亩山地水域面积租赁给他,为他找到了合适的养殖场地;阳新县人社局了解陈世华主动上门为他办理了5万元的小额担保免息贷款,为他解决了资金难题,还让他参与免费的养殖技能培训,减轻他
16、养殖的技术风险。这样,陈世华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迎来了属于自己创业的“春天”:20xx年底,该养殖场年纯收入60多万元。“目前养殖场正处发展阶段,规模还需扩大。下一步,我安排投资20万元,建立可养殖万羽鸡的养鸡圈,充分利用水库的生态资源,逐步扩大鸭、猪、羊、鱼、鸡等复合式养殖基地,争取到年底纯收入突破百万大关!”谈起养殖场的前景,陈世华信念百倍。残疾人胜利的励志故事6有一种人令人感动。他们虽身有残疾,却像梅花一样,越是寒风凛冽,越是傲然开放。襄城县人倪营就是这样的人。得先天性白化病的他,12岁便离开了学校。为了学戏,他须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成年后,为了不荒废技艺,他经常凌晨4时起床练习。
17、外出演出下大雨,他把衣服脱下来爱护心爱的乐器。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他自编、自演、自拉、自唱的唱段,获得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小品类一等奖。现在,他自发成立了襄城县残疾人戏迷艺术演唱团,免费为十里八乡的乡亲带去精彩表演。在采访中,他很少说及病痛给他带来的熬煎。他常说:“我不信残疾人比正常人差。只要我们奋勉向上,就不比正常人差!”40多年来,他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先天患病,他刻苦学戏1970年,在襄城县城关镇生产街5号,12岁的倪营辍学在家。他患有先天性白化病。这种疾病除了让他全身发白外,还将他的视力一点儿一点儿地剥夺。12岁时,他的视力只有0.7。为了让倪营以后生活有着落,爱好
18、戏剧的父亲给他请来曲胡、坠子老师。由于视力不好,他无法找准曲胡上的音区,也看不清戏谱。刚起先练习时,老师会手把手地帮他找音区。他看不清戏谱,老师会给他多念几遍。为了学好戏,到了晚上,他经常闭着眼用手拉曲胡,通过声音辨别音区。通过家人念戏谱,他逐字逐句地背诵,忘了再背,直到完全记住为止。14岁时,他去工地上打零工,晚上下了班,累得躺在床上不想起来。但只要老师来,他马上起来跟老师学习。“总不能一辈子当建筑工吧!我眼睛将越来越不好使。”倪营说。酷爱戏剧,凌晨4时去练戏22岁时,倪营的生活出现转机。当年,他的父亲退休,他接了父亲的班,在当时的襄城县房管局上班,主要负责处理废旧房屋,当泥瓦工。“工作累了
19、点儿,但稳定,我很满意。”倪营说。当时,他已经学戏10年了,能够娴熟地运用曲胡、二胡、板胡等乐器,还能唱越调、坠子等。他几乎每天凌晨4时起床,跟随戏迷挚友到襄城老城墙外的空地上唱戏,切磋技艺。练到将近8时,他就去上班。倪营特殊感谢妻子以及戏迷挚友的支持。他的妻子姚盘特殊支持他,从来没有因为唱戏跟他吵过架。因为他的视力越来越差,戏迷挚友经常会带着他走路。“襄城县文化馆的王本桂老师总是支配人把我平安送回家。感谢他们!”倪营说。获得省级一等奖酷爱戏曲的倪营渐渐被大家熟知。在20世纪90年头,他经常到襄城县文化馆举办的消夏戏曲晚会、周末文艺演唱会上献艺。襄城县文化馆馆长杨春敏还记得当时的喧闹场景:“大
20、家搬着小凳子来看。一曲唱罢,观众经常报以热情的掌声。有的观众还会送饮料、瓜子等物犒劳演员。”“倪营不仅伴奏得好,戏也唱得好。”杨春敏说。20xx年,鉴于倪营酷爱戏剧,襄城县残联通知倪营参与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倪营立即投入到惊慌的打算工作中。唱戏确定要写戏谱,但是倪营的视力一个眼是0.25,另一个眼是0.1,写戏谱特别困难。他没法儿写,就口述戏谱,让戏迷挚友记录;他看不清,就凭声音修改。等戏谱写成后,他拿给襄城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王木桂修改,最终定名为表表咱残疾人的好心情。20xx年11月,倪营自编、自演、自拉、自唱的表表咱残疾人的好心情获得河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戏曲小品类一等奖。“残
21、疾人不比正常人差!”倪营激烈地说。随后,他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当时的唱段:“人人看我不顺心,个个说我不成形。我可没有这样想,我一瘸一拐一咯噔地出了名”他有一个心愿:教贫困孩子学戏倪营在很早之前就有成立剧团的想法,在省里获奖之后,这个想法更剧烈了。20xx年,他自费买了乐器、音响,起先招收戏迷挚友入团。在成立剧团之初,倪营本想招收残疾人加入,但后来还有非残疾的戏迷挚友加入。“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襄城县残疾人戏迷艺术演唱团。”倪营说。这个剧团目前有近10名团员,其中4人是残疾人。他们曾去襄城县的茨沟乡、山头店镇、库庄镇等地演出。最近,襄城县残疾人戏迷艺术演唱团参与了襄城县文化馆戏迷演唱文化月活动。杨春敏
22、介绍,目前,襄城县的11家剧团参与了该活动。今年,倪营已经57岁了。在此之前,他曾因为脑供血不足住过医院。他从医院出来后,仍旧去戏迷聚集地闲聊儿、听戏。他现在有个愿望,就是希望教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学戏。“那些孩子过得不简单,要是能通过戏剧帮他们走出逆境,那就太好啦!”残疾人胜利的励志故事7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残疾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往往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今日我们要为您讲解并描述一位农村残疾人挚友的故事:他独立自强、在外人看来甚至还有些倔强,他用爱撑起了整个家,他的名字叫喻川源。43年前,在一次意外中,喻川源摔伤了自己的右腿。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错过了最佳的治疗
23、时间,右腿也就始终比左腿短了几公分,无论是走路还是做事情都受到很大影响。直到四年前,长时间的骨骼磨损让他当时受伤的腿起先发痛,有时甚至会持续疼上一个多小时,只有吃止痛片才能稍缓痛觉。右腿的残缺还不是喻川源最困难的事情,他告知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四年前政府征用土地搬迁过来修建的。当时适逢两个孩子双双上高校,光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愁坏了他,更不用说修房屋的钱。虽然当时的他承受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喻川源说:“我没有想要放弃,我认为你放弃了孩子的话,对孩子的一辈子一点好处都没有,始终想要把孩子养大,让他能够自食其力,大人始终要给他一点希望,给他创建肯定的条件。”孩子上学须要学费、修建房屋须要花钱,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问题,喻川源最终想到了种植真龙柚和荔枝树来补贴家用。他带我们来到了他的果园,在这里喻川源向我们讲解起了种植的不易。从挖土种苗、到施肥修枝、再到丰收回家,这些繁重的农务喻川源都一个人静默地担当了下来。尤其是在今年把真龙柚从树上摘下来并挑回家,腿脚不便的他花了比平常人多了好几倍的力气才完成。他告知我们,支撑他始终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动力就是源自他妻子的支持和激励。喻川源说:“因为我老婆始终激励我,肯定要努力一点,肯定要把这个难关度过去,孩子高校毕业参与工作了经济上就要好一点,始终激励着我,精神上给我很大的帮助。”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