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精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1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广阔农村,进城务工农夫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须要大家去关注。为了解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状况和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以便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帮扶奠定工作基础,高流镇妇联于近期对全镇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新一轮摸底调研。本次调查覆盖该镇14个行政村,主要对象为初中及以下、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庭。调研实行发放调查表格、入户入校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一、整体状况概述1、基本状况介绍:高流镇总人口61394人,18岁以下(包含18
2、周岁)人口14908人,其中16岁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岁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全镇初中以下留守儿童390人,其中14岁以下364人,占14岁以下儿童总数的2.8%,1416岁25人,16-18岁1人。幼儿园及学龄前留守儿童67人,占17.2%;小学2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0%;初中留守儿童50人,占12.8%。父母在外务工两年以上的5人,占总人数的1.28%;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19人,占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占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占48.72%。2、平常父母和子女如何沟通:留守儿童家中基本都配有电话或
3、者手机,70%以上的家长能做到每星期给孩子打一个电话,25%以上的家长一个月与孩子联系1-2次。留守儿童平常有诉求也会通过监护人给在外务工的父母打电话。3、留守儿童都有什么心愿:依据年龄的不同,留守儿童的心愿侧重点也不同,年龄大一些的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愿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团聚,希望父母能辅导自己的学习;而年龄偏低的留守儿童心愿则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该镇育才幼儿园的12名留守儿童为例,他们的心愿集中在: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动物园玩,想叫爸爸回来买很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学,想爸爸带自己去旅游,想爸爸给买好吃的。4、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学习方面,成果中等偏上的留守儿童132名,
4、占33.8%;成果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3名,占3.33%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成果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儿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决,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心理状况方面,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赚钱辛苦,能仔细学习,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尊心强,性格偏内向;一种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对偏激,易爆易怒,简单受不良习气影响。5、目前开展了哪些关注活动: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孤寂的心理,组织志愿者陪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嬉戏、说故事,帮助留守儿童削减孤僻性格的养成;关注留守儿童身体成长,联合计生、卫生部门,为留守儿
5、童检查身体,关注身体健康。6、目前对留守儿童如何管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过电话及回家探亲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督导,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详细进行生活照看;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大力开展“成长导师、成长伙伴”与“留守学生”结对关爱行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科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化和心理辅导;各村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村妇代会主任牵头,以组为单位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平安进行关注。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习教化状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是单亲监护或者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
6、,没有实力辅导孩子学习;学校老师虽然和留守儿童结对“成长导师”,但也只限于在校期间,无法兼顾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化;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遇到困难不情愿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师寻求帮助,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改变有太多的问题须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赐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学问上的解答。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长期与父母分别,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刚好的引导、订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实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胆怯被别人欺压,寻求爱护或
7、自我爱护的意识特殊强,在自我爱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任性、压抑、敏感、担心、害怕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辈的溺爱造成的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心情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严峻影响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3.平安状况不容忽视。一是饮食卫生平安。由于学校较远,父母不在身边无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午餐在学校解决。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养分观念,中午不好好吃饭,喜爱到校外小摊上买些辣条、炸火腿肠等垃圾食品,影响身体健康成长;二是生活卫生习惯存在隐患。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如不讲求个人卫生,饭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脚,长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平安存在隐
8、患。留守儿童平安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爱护实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简单受到侵害。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学路途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平安得不到保障,遇到突发性事务缺乏自我爱护和应变自救实力,简单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三、对策与建议1、强化家庭教化和家长职责。家庭教化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化,其与生俱来的自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确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行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化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亲密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
9、,家长负有不行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化和全面健康发展须要家长的细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当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化,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供应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仔细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动身,找寻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建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赐予更多关注。2、完善学校教化。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分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化和管理。学校老师要常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以便刚好帮助留守学生,并常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消遣活动,充溢业余生活,多与
10、他们沟通沟通,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别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化、平安教化和法制教化,强化留守儿童自尊、独立,帮助他们知法、遵守法律。“成长导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刚好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3、整合社会力气。一是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村经济,通过实现农夫增收削减农夫工外出务工;二是降低学龄儿童异地接受教化的门槛,让留守儿童能有机会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辨别是非
11、,加强自我爱护意识。四是强化家长、学校、社会之间的监管网络,加强联系和协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看与关爱。4、媒体正确报道现状。留守儿童群体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有被标签化的趋势,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压力和不利的舆论氛围中。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中对留守儿童负面事务和极端案例的宣扬使得留守儿童群体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爱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负面印象正在主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相识,并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80%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爱“留守儿童”这个称呼,全部的外出务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认为这一称呼带有肯定的贬义和卑视。调查发觉,绝大多数留守
12、儿童在父母外出之后变得成熟懂事,他们在生活中独立自强,能够体谅家庭生计的艰难和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留守儿童群体的标签化趋势易使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形成误会和偏见,不利于正确社会认知的形成。希望新闻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扬要客观适度,不要片面强调留守儿童的负面报道,以提倡主动正确的社会舆论,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客观相识与理解,从而推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实现。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2由于家庭教化的缺位和亲情的缺失,许多留守儿童表现诞生命意识薄弱,不懂得生命的宝贵,漠视生命,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酷爱,有的甚至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至20_年以来,就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留守儿童自杀事务,这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敲响
13、警钟。为进一步了解我县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新状况、新问题,201年_月至_月,县妇联对我县留守儿童的生命意义感现状进行了调查探讨,以了解我县留守儿童对自己存在的目的和价值的感知程度,为我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化供应一些策略和理论依据,促进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调研实行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的方式深化8所中学和8个村对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43名,非留守儿童399名)、215名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名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校老师、村组干部和社会关注留守儿童人士进行了个别访谈、座谈。调查结果显示,我县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偏低,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存在
14、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28%,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64%,没有生活目标和存在价值感的留守儿童占8%;对于自杀这一选项,7.2的留守儿童回答“曾仔细想过 ”,1.3的留守儿童回答“自杀是一种解脱之道”,91.5的留守儿童回答“ 从未想过,也不会考虑 ”。在“我的生活是否有目标、意义”这一选项回答“否”的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另外,从调研结果中还发觉,留守儿童的生命意义感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并没有差异,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其生命意义感都偏低。查阅相关资料发觉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普遍较低,这与他们年龄有关,但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却有找寻生命意义的剧烈动机。从与监护人的访谈结
15、果中发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教化观念存在偏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果,而忽视他们的心理、情感教化。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家长在跟孩子有限的电话沟通中主要询问的是孩子的学习状况,而极少涉及对孩子情感、心理教化的话题。二是重视孩子的物质需求的满意,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须要的满意。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普遍存在一种对孩子的亏欠心理和补偿心理,从而用满意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愧疚感。三是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照看,他们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身上的缺点、不足不能得到刚好的指引和订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这些家教观念的偏差致使他们对孩子的教化基本上难以涉及到孩
16、子精神和意义层面的教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学校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对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赐予引导。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觉,很多农村老师对学生的关切大多是围围着学习问题,很少关注他们留守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赐予他们一些心理上的抚慰和激励,有个别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埋怨多于关爱。一位初三的农村留守儿童说“我们老师只是抓我们的学习,其他方面基本不管,对学习好的学生很关切,我们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找我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化中也比较难以获得老师对他们心理上的抚慰和关爱,造成了他们精神世界引领上的缺失。“留守儿童”原本是一个从人口
17、学角度做出的对某一个人群听界定,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只是用于标明这些儿童的人口学特征。然而在本探讨的过程中,在笔者所走访的缴乡镇、学校、村,“留守儿童”好像已不再是一个中性的词汇。不少人在提到留守儿童时所给出的界定是“不听话”、“难管教”、“品德差”等带有明显贬义色调的描述留守儿童已经渐渐被标签化了。从与学校老师的访谈结果中发觉,他们对留守儿童群体却有着极为相像的评价: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上网、打嬉戏现象比较严峻;在性格方面,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关怀,比较冷漠、自私,打架现象比较严峻。查阅相关资料发觉,被这个标签所影响的留守儿童内心极易受挫,变得心情低落、自卑自弃、孤辟离群,公众的标签和
18、污名降低了儿童的自尊、甚至会掠夺了他们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在调查中发觉,“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不少是在误误会、被卑视之后才自暴自弃、诱发种种不良行为的。这就间接导致这些儿童对生命使去应有的敬重了。对于留守儿童,他们须要的是关注和关爱,并不是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评价。为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主动的人生观,提升生命的质量,健康欢乐的成长。同时也为增加留守儿童应对挫折的实力,预防留守儿童出现自我损害、自杀或损害他人行为。在广泛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提升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工作建议后,并通过探讨分析,认为提升留守儿童生命意义感的根本之计就是开展生命教化,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学校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教
19、化,通过心理健康教化、平安教化、挫折教化、网络道德教化、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化、法制教化等专题教化形式,开展敏捷、多样、有效的生命教化活动,帮助中小学生相识、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敬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生活境况发生变更,亲子教化缺位,缺少心理上的支持和关切,简单陷入孤寂、孤独等消极心情体验之中,所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在情感和精神上更须要生命关怀。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教化的关键。把生命教化列入老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依托各级老师培训基地,对老师进行有关生命教化基本学问和必备实力的基础培训,引导老师转变传统教化观念,从学生的健康
20、成长和终身华蜜动身,将生命教化作为教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教化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多关切农村老师的工作、生活与健康,提高广阔老师的健康水平,让老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相关部门要把生命教化纳入工作安排,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生命与健康教化的长效机制;各学校要与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亲密协作,集中治理好校内周边环境。妇联、团县委、关工委和新闻媒体等单位,要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切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并加强宣扬,形成有利于推动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社会力气变更儿童的标签化现象;主管教化部门要主动探究建立有利于生命教化实施
21、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发展功能,确保生命教化的顺当实施。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依托妇女学校、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加强对农村家庭教化的指导,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化水平,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养分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学问,提高农村家长实施生命教化的意识和实力;引导村民参加生命与健康教化,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化解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留守儿童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3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
22、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近段时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实地座谈等形式,对xxxx市xxxx乡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如下调研看法:一、基本状况:xxxx市xxxx乡中心小学共有496名学生,其中有32名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果普遍偏差,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沟通,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这些孩子大多是由爷爷奶奶监护的。由于老人没有实力教化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看孩子,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平安意识和实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平安及教化问题日益突出。二、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
23、题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看,简单在养分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殊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哺育、爱护显得更为重要,假如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简单出得多一些。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很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觉,这些孩子其实特殊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生疏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三是教化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
24、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果因此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刚好的指引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刚好得到订正,简单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德。五是平安问题:由于老人没有实力教化孩子,父母在外劳作疏于照看
25、孩子,留守儿童的平安问题突出。加之留守儿童本身的平安意识和实力有限,正处于玩耍的黄金时期,寒暑假更是他们放松的最佳时间,逃脱了老师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严密监管,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爱护实力,这让他们的平安处于一种特殊危急的环境,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切。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缘由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随意识不强.在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究竟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切儿童在学校
26、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须要人照看,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化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养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看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平安、卫生学问等方面教化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赐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化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2、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夫不得不想方法改善家庭生活,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逆境,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发展
27、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缘由。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虽然经济不富有,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家,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供应充溢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4、困难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困
28、难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进而使他们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担心全隐患。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实行措施:一是加强宣扬,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在留守儿童教化过程中,学校担当家庭教化与学校教化的双重责任。为严防留守儿童可能发生的平安事故,学校应对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化、法律常识等相关学问培训,让家长及监护人明确应担当的监管范围、时
29、间、职责等;结合案例,重点介绍寒暑假期间极易发生的溺水、交通、雷击、食物中毒等平安事故,对预防工作和救援措施进行具体讲解。二是多关切过问留守儿童,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甚少,很简单使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叛逆、消极自卑、攻击报复的性格。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当开设心理教化课,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学问。放学后组织留守儿童集中写作业,老师轮番看管、辅导。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帮助他们克服孤僻、害怕、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缺失。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暖和和关怀。为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暖和和关怀,学校应当组织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结
30、对活动,使留守儿童获得爱心妈妈的关爱,让爱心妈妈从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爱、学习上解惑,让孩子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通过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暖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实行假期全程跟踪监管。寒暑假前,学校应对每位留守儿童进行深化摸底调查,具体记录留守儿童父母的详细去向及联系方式,并登记造册,形成留守儿童数据库,刚好驾驭留守儿童的最新动态。寒暑假期间,学校应当开展家访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平安监管、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身心健康提出详细的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要与留守儿童联系两次,做到学校、监护人、父母相互沟通;学校还应当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
31、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沟通,形成合力。五是加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孩子供应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确保留守儿童有个温馨、欢乐的家园,使其既愉悦身心,又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和学习、生活的信念,体会到成长的欢乐,找到回家的感觉。特殊是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之家应当免费为留守儿童开放,不但供应学习场所,而且还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消遣活动,真正把留守儿童之家办成留守儿童满足,外出父母放心,社会舆论认可的学习、生活场所。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化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假如不能得到刚好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
32、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平安,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化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相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化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朝气,期盼着怒放的那一天。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4为全面了解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呈现状,给逆境留守儿童争取更多的帮助,Xx市Xx区Xx镇妇联组织特地的调研组,于4月中旬,对全镇15个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了深化的调研。现将调查状况报告如下:一、贫困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据调查统计,Xx镇有儿童1835人,其中男
33、孩994人,女孩841人;留守儿童292人,在校留守儿童263人;贫困儿童46人,在校贫困儿童40人,其中小学在读21人,初中在读17人;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2%;贫困儿童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500元。通过调查发觉,贫困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 、发展相对缓慢的村,这些村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孩子隔代,代管、单亲教化管理存在严峻不科学性,家庭教化有严峻断层;部分在家作田或者因病丢失劳动力,孩子家庭生活压力大,家庭教化缺失。二、贫困儿童留守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据调查发觉,贫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家庭教化缺位,导致儿童学习学习成果较差。从调查来看,贫困儿童家
34、庭生活拮据,很大一部分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们长期“溺爱”孩子,家庭教化方法极其不当,严峻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另一部分虽然生活在父母旁边,但是由于父母忙于农活和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教化学习的重视不够,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认为学习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没有任何用处,因而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儿童无心向学;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因病丢失劳动力,长期在家毫无经济来源,只能靠低保维系生活,家庭困难,从而导致儿童过早的接触生活,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大部分家务劳动由儿童来担当,从而导致一些儿童心理压力大,体力透支、精力不集中、作业敷衍了事,学
35、习成果普遍较差。 二是因缺少父母关爱导致亲情缺失和监护缺少。这些贫困留守儿童还没有成年,心里或生理都处于转型期,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尤为重要。长期缺乏父母呵护,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很生疏,亲情关系出现障碍。有的孩子变得缄默寡言,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遇到问题憋在心里;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父母的情感和心理关怀,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显得比较孤僻和自卑。他们渴望与家人亲近,与人沟通,须要精神上的强大支持,因缺少家长指导导致学业问题和行为偏差,有部分留守儿童甚至犯罪。三是家庭经济差,导致儿童生活质量不高。贫困留守儿童多处于交通不便的村,他们的父
36、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学习,外出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劳动,干的事是繁重脏活、苦活和累活,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工资收入较少,一年难得回几次家;而留在家里的农夫大都从事最基本的农活,经济来源单一且少,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牵强维持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儿童养分严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三、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状况Xx镇妇联组织民营企业主、镇属企事业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定期开展帮扶活动,主动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镇妇联为每名贫困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和联系卡,定期与孩子
37、和家进步行沟通,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刚好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救助、帮扶工作。 四、关于对贫困留守儿童救助工作的建议和看法农村贫困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困难、综合的社会问题,它严峻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和教化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前,如何搞好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刻不待时。现结合实际状况,提出以下建议和看法:1、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加、覆盖城乡的农村留守儿童扶贫领导机制。2、逐步建立健全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儿童帮扶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和推
38、动农村儿童扶贫工作向前发展。一是建立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城乡对接”帮扶机制。利用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气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主动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对一”帮扶活动。二是建立农村贫困儿童扶贫救助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扶贫部门要加强对儿童及其家庭困难状况的调查探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有效地扶持措施,切实保障特别困难农村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贫救助。三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儿童帮扶工作纳入本年度目标考核范围,作为单位和个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不断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将此项工作长期不懈的抓下去;
39、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农村儿童扶贫工作表彰大会,主动激励、表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扶贫工作全面开展。3、扎实做好贫困留守儿童摸底建档造册工作。各基层妇联要针对贫困儿童的生存、发呈现状,深化调研,对贫困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教化状况、生活状况进行具体调查探讨,对调查摸底出来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科学整理,对贫困儿童的变动状况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分门类建立具体的贫困儿童数据库,实现儿童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调查结果撰写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贫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重要依据。4、着力变更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高质量的劳务输出,各职能部门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提升农夫工的劳动技能水平;二是利用培训平台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不断提升当地农夫工外出就业的质量;三是劳动部门要切实维护农夫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农夫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四是主动激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制定有利于农夫工返乡创业的实惠政策,让更多的农夫工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的经济,使更多的农夫能在家找到工作;五是加大对农夫工返乡创业的先进典型宣扬,主动营造有利于农夫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从源头上对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