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doc
《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一、研究目标进一步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制定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水环境质量监控、考核与管理制度,完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跨界与多部门协调机制;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管理体系,创新流域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设太湖流域“互联网+绿色生态”智慧环保平台,并实现业务化运行;制定地方政府在流域水环境管理中可操作、可应用的政策工具包,集成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二、考核指标1、科技考核指标突破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应用、水生生物快速监测、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预警、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排污许可管理等关键技术20项,并在太湖流域实现成果应用;形成
2、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理论与方法,制定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考核、水生生物快速监测、排污许可管理等政策、技术规范、指南10项以上;形成太湖流域5-10种重点优控污染物的保护水生生物水质长期与短期标准值;突破支撑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模型、技术5项以上;建立水专项技术成果产业化评估筛选体系1套;在废水深度脱氮除磷、再生利用及毒性减排、水环境安全智能监测等方面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材料与新设备3套以上,提交规范化技术工艺包2个以上。2、管理(治理)考核指标建立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源清单及数据库,并业务化应用;形成集评价、考核、评估、监测于一体的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3、管理技术体系,并实现业务化应用;建立基于水环境质量要求的太湖流域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制度,并业务化应用;构建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并在管理部门实现业务化运行;制定1套包含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的创新制度体系,并实现管理应用;设计可为各级政府及水环境管理部门应用的未来十年太湖流域治理路线图、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技术工具包;在太湖等重点流域建成水专项成果产业化中试基地与绿色环保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各1个以上;建成废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再生利用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1个以上;建设水专项
4、成果孵化器及产业化推广平台1家以上,培育孵化企业10家以上;建成推广应用工程达20项以上,处理废水量达10万吨/天以上,产业化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三、研究内容课题1、太湖保护水生生物水质标准制定与应用研究内容: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修订和试点要求,结合我国水生态保护要求,综合集成“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水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研究成果,开展保护水生生物水质标准制定和太湖应用。提出太湖保护水生生物优控污染物清单(包括营养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等);基于保护太湖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研发保护水生生物水质标准制定技术;形成5-10种重点污染物的保护水生生物水
5、质标准基础数据库和相关技术文件;结合水生态保护目标和社会发展条件,提出相应的分级标准值;并在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的生物监测、达标评估等水环境管理中业务化应用。考核指标:筛选评估太湖区域高风险污染物,提出太湖保护水生生物优控污染物清单;针对太湖特征,提出5-10种太湖重点优控污染物的保护水生生物短期和长期水质标准值,实现水质标准在控制单元的环境质量评价、水质监测等管理中的业务应用。课题2、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监测技术集成与业务化运行研究内容:针对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管理的水生态监测需求,在“十二五”完成的水生生物传统监测技术规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太湖流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6、、底栖动物及鱼类快速水生生物鉴定技术方法,建立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物种分子生物学数据库;利用物种鉴定技术,与常规形态学生物监测方法相结合,形成水生生物快速监测技术;结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试点,形成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监测业务化运行。考核指标:建成太湖流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鱼类条形码库1套,其中本地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不少于240种(每个类群不少于80种),鱼类不少于40种;制定太湖流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及鱼类生物条形码鉴定技术方法1套,并形成生物种群鉴定技术指南;制定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快速监测及质量保证技术体系1套;实现环境监测垂直管理体制下的太湖流域水生生物监测业务化运行
7、。课题3、基于水环境质量的太湖流域排污许可证管理技术及制度研究研究内容:在“十二五”无锡市区、宜兴市和武进区开展排污许可证研究示范的基础上,以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选择重点行业(化工、印染),研究基于先进产业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排污总量核定方法;基于重点行业对太湖水环境污染负荷的贡献,提出基于太湖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的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值确定方法;颁布并实施基于水环境质量要求的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开展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实施效果绩效评估,提出配套完善对策措施。考核指标:形成基于水环境质量目标要求的重点行业排污许可量确定方法1项;形成基于先进产业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的排污总量核定方法1项;建立
8、基于水环境质量要求的太湖流域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制度,并业务化应用;形成太湖流域重点行业排污许可实施效果绩效评估报告1份。课题4、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控策略研究与业务化运行研究内容:综合“十一五”、“十二五”水生态功能分区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建立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考核办法与实施机制并业务化运行;研究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考核评估技术,开展分区管理的实施效果评估,跟踪评价流域重要生态敏感区水生态变化趋势;集成“十一五”、“十二五”研究成果,对分区水生态修复的生境需求进行多维度诊断与分型,建立支撑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改善的水生态修复
9、整装成套技术方案;研究支撑“水十条”目标的太湖流域各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实施方案。考核指标:形成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质量评价体系1套;针对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试行),制定分区管理考核办法1套,实现省市两级管理部门业务化应用;形成“十三五”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实施效果评估报告及水生态变化态势分析报告;形成支撑“水十条”目标的太湖流域各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实施方案。课题5、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在“十一五”、“十二五”太湖流域各类污染源负荷和入湖污染物总量核算基础上,针对太湖十年治理过程中污染源结构变化特征,研究太湖流域各类水污染源(工业
10、点源、种植业面源、养殖污染源、农村生活源、城镇生活源以及城市面源)排放特征,构建不同类型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微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特征指纹数据库,阐明太湖流域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及入湖负荷时空特征。研究基于“水十条”及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考核目标要求的水环境容量和流域环境承载力,提出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方法;在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包括水、土资源综合调控,产业结构优化与污染治理,流域生态修复与空间保护的太湖流域中长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调控策略。考核指标:建立太湖流域不同类型水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指纹数据库;形成太湖流域水污染源时空动态图谱;制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湖 流域 水环境 管理 技术 集成 业务 运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