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论文.docx
《传统文化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的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是对应于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传统文化的论文1今天,以拯救生态危机为要旨的“生态意识正日益深化人心,成为当今人类的共鸣。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人类生存的星球。这条“生命之船在太阳系中已经航行了四十五亿年。正当人口急剧增长,需要向地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时,地球维持人类生存的能力却一天天衰退下去。一九七二年六月,一百一十三个国家的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2、,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向世界发出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讲:“如今已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愈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同年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六月五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与此同时,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风起云涌,纵深发展。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能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仅视为人的资源库,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视作一个有待照料关心和爱护的大
3、花园。所谓生态意识,其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根据美国生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人的基本思想:一是把大地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是在这个大地有机体中,每个生物占据着各自的生态地位,各有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三是除知足生机的需要外,人类没有权利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性。这就是当今人类的共鸣生态意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明,也就是讲人类与自然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存是中国文化的最终追求。因而,完全能够这样断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生态意识的最理想的栖身之地。下面,我们就其
4、详细表现,作一些探索和分析。一、崇敬自然,视自然为审美的最基本准则和最高准则崇敬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很突出的表现就是“自然成为人们审美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最高准则。决定一个对象能否具有审美价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高于人为美,人们常用“自然去品评人物,去品评艺术作品。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天下之佳人,莫如楚国;楚之丽者,莫如臣里;臣里之美者,莫如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
5、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之所以倾城倾国是由于她的眉毛如大自然中的翠羽,她的肌肤如大自然中的白雪,她的皓齿如大自然中的贝。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这样赞美佳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鸿雁惊飞,比喻美人的体态轻盈;游龙婉若,比喻美人的姿态婀娜。“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惊鸿、“游龙、“升朝霞、“太阳、“芙蓉“出绿波这一切都是活力四射的生动的大自然。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两句写杨贵妃面色惨淡,泪痕纵横,但仍然很美,象一枝带雨的梨花。(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是这样描绘王熙凤的美貌:“只见凤姐头上皆是素白银器,
6、身穿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如九秋之菊。描绘文章词采华美、文笔惊人,气韵生动的唐卢照邻(释疾文粤若)中“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page又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的“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关于诗作,唐朝李白是这样夸赞的“兴酣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沦州。李白(江上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诗歌艺术发展到顶峰,到极致,还是“自然“天然。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春华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意思是写诗应抛弃古书用过的陈词滥调,一切顺从自然。“自然不仅是欣赏诗歌文章的标
7、准,同样是哲学音乐的最基本的标准。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弦声清脆,如同珠击玉盘。称赞箜篌声之美,唐代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是这样形容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指箜篌声在空中回旋,行云也似倾听音乐而停留不动了。“昆山玉碎凤凰叶,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如昆山石碎山崩,如凤凰长鸣,悲惨使芙蓉哭泣,愉快使香兰欢笑。称赞洞箫声之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经常用大自然中的美妙事物来象征
8、优秀精神,高洁的品质。如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竣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待人满怀深情歌颂大自然中的芳草,兰、蕙、杜衡、芳芷等,就是表示对纯洁的品质、美妙的心灵的深深向往。总而言之,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等等,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感,使人感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是由于它们的本身怎么样,就是由于它们象大自然。所以讲,自然天成,自然是人们审美的最高标准。由此可见,大自然在中国文化遭到的崇拜、敬爱是其它文化所无法比较的。二、欣赏自然,亲近自然,纵情山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不仅表如今对大自然的崇敬上,而且表如
9、今对大自然的无比欣赏和亲近上。从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从白雪皑皑的北国之巅到山青水秀的南国宝岛,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场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水乡园林,在中国人的眼里,自然万物无时不美,无处不美。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本的无限赞美,一往情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依恋,这种梦系魂牵的情思几乎融进了整个中国文化,融进了整个民族的生命。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景色壮丽、气势磅礴,很早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讲(孟子尽心上)。诗圣杜甫(望岳)是描绘泰山的千古绝唱。“岱宗夫怎样,齐鲁青未了。造化锤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
10、顶,一览众山小。没有对祖国山水的无限亲近与热爱,没有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真诚欣赏与认知,怎么能够写出如此情深意长、撼人心魄的杰作。“自古华山一条路,西岳华山奇险峻峭,五座主峰直插云霄。人们赞美华山:“莲花五千仞,灵孕自洪蒙。每变风云色,能参造化工吴雯(望华山);“倚杖高台万里秋,山川元气共沉浮顾咸正(登华山)。除东西二岳外,南岳衡山的秀丽,北岳恒山的敦厚,中岳蒿山的清峻,无不遭到人们的深情热爱和赞美。中国的名山,远不止五岳。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嵋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天台山,山西的五台山、湖北的武当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歌颂其壮观、秀丽、宏伟、俊雅的篇章不可胜数。人们眼中的庐山瀑布是如此的壮美
1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峨嵋山的月色也是那样迷人,“峨嵋山水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嵋山月歌)page祖国的名山是美丽的,祖国的大川同样是迷人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李白立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之使人心旷神怡,意犹未尽。人们赞扬西子湖、洞庭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山初晴雨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总之,在中国人眼里,自然万物无时不美,无处不美。又如:鲲鹏之美:
12、“北冥有鱼,其名名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元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四时山景之美:“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依岸,水浅沙平。王维(山水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错霾翳塞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会稽山川之美:“千岩竞秀
13、,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另外,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的蜀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的商山,“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孟浩然(夜渡湘水)的湘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的汉江等等。这里,自然万物莫不令人赏心悦目,莫不唤起人们珍爱之情。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文人将大自然不仅仅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看,而且深入体会到这种对大自然的欣赏与亲近是人生之必需,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宁可食无肉,也不愿居无竹。清代画家郑板桥曾经这样谈到本人的居室:“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
14、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所以讲纵情山水,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时髦。三、尊重自然万物,视自然万物为平等伙伴中国文化在自然万物面前,始终具有一种博大的襟怀,具有一种宽容仁厚之心。始终以为自然万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它们的存在不是荒唐的,不合理的,因而,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自然万物为平等的伙伴。(论语)讲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讲,孔子钓鱼,不用大网;打猎,不射还巢的鸟、栖息在树上的鸟。这体现了孔子对弱小动物的一种尊重和仁爱。在儒家学讲传统中,始终是以孔子所代表的这种仁爱之心去对待
15、万物。宋代的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别人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同伴。北宋的程颢讲:“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普通一分子,而不是雄踞大自然之上的主宰者。在(庄子)一书中,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平等意识更是不仅明确,而且特别丰富。(庄子)明确指出:万物在本质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差异的,大小、相互、美丑、是非、生死等等莫不如此。“以道观之,何足贵贱(庄子秋水),以大来讲,大海不可谓不大也,但在天地之间,它又难以称之为大了;中国不可谓不大也,但在海内,就好象“梯米之在大仓一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