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_1.docx
《哲学论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论文_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哲学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绘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讨论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绘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沟通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本人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哲学论文1摘要:在古代希腊,灵魂概念由于其特有的神秘性颇受哲学家们的关注。本文细述古希腊昌盛时期诸位哲学家对灵魂的定义,阐释其在不同哲学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此厘清这一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基本的发展脉络。关键词:古希腊哲学;灵魂;认识论早期自然
2、主义学派对灵魂概念的讨论古希腊哲学鼻祖泰勒斯首先提出了一种泛灵论观点,他以为“万物皆有灵性。鉴于他的水本原讲,他很可能想借用灵魂概念来隐喻万物的运动变化经过。万物既然最终都是由水构成的,那么其生生不息的运动经过也应归结于水,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应该具有某种内在的能动性。但他似乎没能就这种能动性给出进一步的讲明。对于这样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他的后继者给出了进一步的讨论。阿那克西曼德根据泰勒斯灵魂概念的不可名状,干脆将世界的本原更换成“无定,即一种没有形体、没有属性、原初的混沌状态。并且他还将运动解释为“无定分化万物、万物复归无定的轮转经过。阿那克西美尼部分保留他教师的讲法,将本原规定为无形但有内涵的
3、气,并且以为正是气本原内在的冷热属性引发了凝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的凝聚造就了云、水、土、石,气的稀疏造就了火。其后,毕达哥拉斯部分沿袭了阿那克西美尼的解释,他以为“热元素是生命之源,阳光中带有热元素,其与地球上的冷元素结合便产生了生命。然而不同于泰勒斯原初对灵魂的定义,他否认灵魂的能动性,且不将有生命的东西等同于灵魂。他曾讲过“灵魂是由热元素和冷元素组成的一个部分:它与生命不同,由于它是不死的,乃是由不死的元素构成的一个部分,若是结合他的数本原论再来理解这句话,似乎能够将灵魂视为冷热元素恰到好处的融合,且该融合遵循某一恒定的比例关系。生命固然也是冷热元素的结合,但这种结合是变动的、不确定的,因
4、而达不到那种恒定存在状态。同时他断言人是有灵魂的,但若是想把握不朽的灵魂就需要借助于净化灵魂的手段哲学和音乐,这两项学问恰恰都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即一种数的规定性。为了解释人之生死和灵魂不死这对矛盾,他还吸收了奥尔夫斯教灵魂转世的观点,“灵魂按照命运的规定,从一个生物体中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死的,其余的部分则会死亡。稍晚的赫拉克利特对于灵魂的界定好像他的哲学一样难以把握,原因在于他将变动不拘的火作为世界的本原,“火产生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其思想大体取之于米利都学派,然而也有一定的创立,从他的一些残篇中,依稀能够概括出灵魂在他看来是类似于火、气的东西,“灵魂是从水而来
5、,“灵魂也是从湿气中蒸发出来的,“枯燥的光芒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赫拉克利特十分强调灵魂是有生有灭的,在他看来世界上除了火是永久的以外,其他所有由火演化而来的东西都处于生灭之中,“对于灵魂来讲,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讲,死就是变成土。至于灵魂详细的运作方式,他借用“逻各斯来讲明,“逻各斯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心灵概念的出现以及对人的认识经过的探索赫拉克利特哲学的精华就在于他对“逻各斯的阐释,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敏锐的观察到了事物皆处于流变之中,并且注意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道理。然而这套理论并未遭到希腊人的重视,受追捧的恰是他的对立者巴门尼德的理论。受巴门尼德的影响,
6、其后的几位元素论者都以为构成万物的基质是不变的,万物的生灭变化其实是基质组合与分解的经过。基质组合与分解的动力源于何处?就这一问题他们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见解较为一致,以为基质本身是不动的,动力源于基质以外的某种东西;德谟克利特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在实存的基质以外参加了虚空这一概念,以为基质在虚空中互相碰撞进而引起运动,想借此来回避基质以外的驱动力。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灵魂观相互存在差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认识论层面的讨论,人怎样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背后蕴藏着如何的一套认知机制。据古希腊哲人艾修斯的记载,恩培多克勒“把灵魂看成女神,把纯粹地共享着灵魂的纯粹的东西看
7、成男神,分析其哲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此处所谓的“灵魂与其“爱、“恨观念本质上是同一的。他的这一区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相较于以往的自然哲学流派,他初次将灵魂概念解释为独立于物质以外的存在,不可否认其奠定了古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心物二元的传统。他的奉献不仅如此,他也是希腊早期为数不多的触及人类认知研究的学者,这与他的医学背景有着一定联络。他的“流射讲尝试着对人类感悟活动做出“科学解释。人能感悟到外物并且产生情绪源于“同类相知原则。他以为当人体某个器官的组成元素和外在元素一样时,便会产生一种亲知力,这种亲知便是思想的基础。由此,他推论“思想是从一样的东西而来,无知是从相异的东西而来。阿那克萨戈拉遭到同
8、时代哲人的启发(其中就包括恩培多克勒),第一个明确提出“努斯概念。“努斯译成中文既是心灵,他在(论自然)中如此描绘心灵概念,“别的事物都具有每一件事物的一部分,但是心灵则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相混,而是单独的,独立的,自为的。在讲明心灵的特殊性之后,他又赋予心灵唯一无二的能力“心灵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个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气力。至于灵魂,阿那克萨戈拉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他转而将有灵魂的生物界定为受心灵支配的种子混合物,“人就是这样组合起来的,一切具有一个灵魂的生物也是这种组合起来的,“对于一切具有灵魂的东西,不管大的或小的,心灵都有支配力。或许他更愿意将灵魂理解为一种存在状
9、态,而非某个详细的存在对象。不同于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讲,他区分了感觉和思想的差异。基于种子讲,他指出感觉只是对某物中占多数的种子的把握,而思想却能把握那些占少数的种子。感觉的产生需要思想的指引,例如,唯有当有了冷的思想,在热的情况下才会知道热。这种相反相成的“异类相知原则带有某种辩证思想。同时他也警醒世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悟某物并不是了解此物的全部,“由于我们感官的无力,我们才不能看到真理。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奉行一种极端的机械论观点,他将灵魂也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子,“只不过其个头更小,而且是圆形的,这样就更便于运动。然而,该理论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法合理解释原子最初的推动力,亚里士多德在
10、(物理学)第二卷中以一种略带挖苦的口气揭示了该问题,“一方面,他们以为动物和植物的存在或产生都不是出于偶尔另一方面他们却主张天空以及可见事物中最神圣的东西是出于偶尔。换言之,既然促使原子碰撞的初始动力是偶尔出现的,那又怎样保证原子碰撞经过遵循绝对的规定性呢?尽管如此,他在认识论方面还是颇有建树的,他提出了两种认识论观点,即流射讲和约定讲。流射讲假设外物生成影像,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构成印象,影像是一些流动的原子束。约定讲则以为,人对外物的感受基于人为的约定,例如约定什么情况下呈现红色、什么情形下会感觉到冷等等,所有这些感觉都只是原子碰撞运动的结果。以当代科学的视角审查这些解释几乎不需要什么大的
11、改动。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从最初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讲到德谟克利特完善原子论,大部分早期希腊哲学家沿袭这种自然主义的研究传统。受这股思潮的影响,那个时代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其中很多哲人本身就精通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然而好景不长,该思潮发展中的一些弊病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能够归结为下面两条。首先,是内部观点的不一致,基于不同的观点同一个问题出现不同的解释。以本文所讨论的灵魂概念为例,柏拉图就曾在(法律篇)中总结出自然主义内部的三种定义,“推动太阳的灵魂就住在这个能够看见的圆的物体中,“或者这个灵魂本人有一个火或气作成的外部的形体,而以本人的形体猛烈地推动那个物体,“或者第三,它并没有
12、这样一个形体,而是用某种异常惊人的气力来带动太阳的。显然这种定义混乱的局面为相对主义智者们提供了立论的根据。其次,是解释严重脱离日常使用。对于一个崇尚公民社会、热衷于政治辩论的城邦国家而言,过分强调自然现象而不谈及公共事务显得不合时宜。例如柏拉图在(斐多篇)里借苏格拉底之名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解释表不满,“我的这位哲学家完全抛弃了心灵或任何其他关于秩序的原则,而是求援于空气、以太、水以及别的稀奇乖僻的东西。时代造就了苏格拉底,鉴于自然主义的所面临的问题,他首先给出了合理的考虑。受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启发以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影响,他尝试经过人事把握心灵这一内在本原,而非借助当时众讲纷
13、纭的“自然科学。他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同时,也将灵魂讨论的核心点从自然界转回到了人本身。(为此,更多讨论伦理、道德、直觉体验、政治实践等问题。)不同于相对主义的智者,他相信人心能够把握真理,提出德行即是知识。然而,比起本人建构哲学理论,他似乎更擅长引导、启发别人考虑,他的学生柏拉图就是其哲学思想的直接受益者。柏拉图的灵魂观柏拉图对灵魂概念的阐述颇为丰富。在(理想国)中他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理性是属于纯粹的灵魂,其能够把握理念世界,激情则没有那么纯粹,参杂了可感世界中的一些成分,但仍然服从理性支配,而欲望则是灵魂的堕落,沉溺于可感世界的结果。基于此,他在(斐多篇)中做了
14、一个形象的比喻,“灵魂好似是两驾马车,理性是驾马者,激情是驯服的马,欲望是桀骜的马。在(国家篇)中,他将灵魂比作眼睛,“当它凝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射的对象时,它便能够认识这些东西,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智慧。他以为内在与人的灵魂之所以能够把握真理和实在乃是由于遭到终极理念“善的感召,就好像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外在的世界乃是受太阳的照射一样。由此,他区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由灵魂把握的理念世界,一个是由眼睛感悟的可感世界。较之这两个世界,他认知只要前一个世界是实在的,后一个世界是介于存在与非存在的中间态。理念世界既然是纯粹的实在,那么其必然是恒在的。但问题是我们的灵魂怎样能够把握这一恒在呢?基于这个问题,
15、他在(斐多篇)中给出了一个符合常识的论证,即回忆讲。“当你问人问题时,假如你的问题提的恰当,则被问的人本人就会正确地作出回答。基于这一现象他给出的解释是“我们必然是在我们生下来以前就已经得到这种知识了。继而他断言“灵魂在获得人的形式之前,就早已经离开人的身体而存在了,并且还是具有知识的。该断言能够进一步推出人的肉体部分和灵魂部分是相分离的,可朽的是人的肉体,而灵魂是不朽的。他还借鉴了毕达哥拉斯灵魂净化的思想,以为回忆是一种“死亡练习,“最彻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这就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然而,他并未知足于以上推论性的解释,在(蒂迈欧篇)中他提出了某种形式的神证论:“神是这样考虑问题的
16、。他以为在本性上能够看见的东西中,有理性的东西,整个讲来,总是比没有理性的东西好,而理性不能存在于没有灵魂的东西里面,因而,当他创造世界的时候,他便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这个世界是由于神的天道把它当作一个赋有灵魂和理智的生物而产生出来的。由此可见,他的神创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目的论的思想,他的灵魂作为其整个目的论的重要一环,一头联络着至善的神,一头牵动着整个理念世界,这样的架构好像他的形上哲学所追求的精致那般精致。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作为古希腊最具影响力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兴趣几乎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他对灵魂的讨论不仅启及形而上学,还牵涉医学、生物学、心
17、理学等领域,因而,某种程度上讲,他是第一个对灵魂概念给予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明确给出他的灵魂定义,“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机体的形式。首先,这一定义基于他的形上实体学讲,任何实体都由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质料构成实体的材质,而形式赋予实体特征和属性,因而,作为机体形式的灵魂必定要与机体的躯壳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完好的机体。其次,是对生命概念的认识,经过多年动植物研究,他初次明确区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他以为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所谓生命,指靠本身摄取营养和生长。再次,是对潜在的理解,亚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学中分析过潜在和现实的关系,潜在是形式的“缺乏,而现实是业已存在的形
18、式,潜在向现实的转化就表现为运动的经过,灵魂的形式是动态的,表现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经过。按照其生物学分类,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成三个层次,低等的植物灵魂:只要繁衍、消化能力;中等的动物灵魂:除了繁衍、消化,还拥有感觉、欲望以及运动能力;高级的人类灵魂:较之动物灵魂还多一样理性功能。然而,受制于当时并不发达的人体解剖,他误将心脏作为理智活动的中枢器官。按照其心理学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对人的认识经过进行细致的分析。最初外在的可感对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觉接受可感对象的可感形式,可感形式类似于印章印在蜡上的印迹。因而感觉经过完全是被动性,受制于外力的。再次,想象经过作用于可感形式,将加工、整理之
19、后的可感形式驻留在心中。不同于感觉经过,想象经过带有较强的自主性,所产生的印象也非原先的可感形式。最终,理智经过作用于这些印象,产生理性概念,即“形式的形式,这一经过完全是自主的。总体而言,中年时代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倾向于唯物主义解释,但到了晚年他有回归柏拉图哲学的趋势。在(论灵魂)的第三卷中,他将人类灵魂独有的理智部分又划分成实用和纯理两个部分,实用理智部分按照之前的分析,作用与外在的客观对象,而纯理理智部分则“分离于实践心识之后,就再不思想于任何外来的实用思想客体了。换言之,纯理理智全然不受外界的影响,独立自为的存在。显而易见,纯理理智与柏拉图“理性概念是相仿的。按照这一对接,亚里士多德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论文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