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与危机意识的对立.docx
《农耕文化与危机意识的对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耕文化与危机意识的对立.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农耕文化与危机意识的对立(文学教育杂志)2015年第五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中国人从文化里,一直推崇乐观、圆满,对于灾难和悲剧怀有天生的抵触心理,导致当代风险社会的降临,应对灾难和损失,不具备应对灾难的能力。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不无关系,纵观中国文学长廊,基本上所有的文化作品都以喜剧形式结尾。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句为证,“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非是而欲餍读者之心,难矣!中国读者历来不喜欢悲剧结尾的文学作品,诸多红学学者绞尽脑汁、洞察千丝万缕的线索来重新编写(红楼梦)的结尾,其实是由于不愿意接受高鹗版(红楼梦)的结局。自古中国人习惯接受才子佳人终成眷属、受冤之人历
2、尽千难万险证实清白、穷困书生受尽欺侮功成名就等等这样的结局。在传统的小讲情节构成中,中国人对名分、正义、良善特别注重,这样的阅读习惯造就了中国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维习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中国人对生活中悲惨遭遇拒绝接受的思维来源。在(论语先进)中,有一篇内容如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讲:“生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著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生活。从积极方面来考虑,这种入世哲学倡导唯物主义,让中国人享受现世的乐趣,“今宵有酒今宵醉,不考虑身后之事。中国人对“死的恐惧,通过文人墨客的渲染,
3、表现得愈加浓重。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自觉时期,社会动乱不安,骚客们通过文笔抒发本人对生存的失意。季羡林以为,江淹是一派直接把对死亡恐惧坦荡讲出来,他的(恨赋)一开始就讲:“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剑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最后几句话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食!另一派则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这群酒徒看似放纵不羁、置生死与度外,实则是借此聊以自慰,故自欺欺人也。二、改变传统观念应对风险社会2009年我国公布的(中国的减灾行动)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祸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祸严重的地区,平均每年有3亿人次因各类自然灾祸受灾。这仅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耕 文化 危机意识 对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