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摘要历史是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且要重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热情。关键词初中历史;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经过中,聚焦点总在“怎么教,部编版历史教材的推出,启发我们首先需厘清“为什么而教。历史课堂不只是知识传递,而是一个情感碰撞、交融、涵泳的历程。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的熏陶,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发挥以史为鉴的学科价值的重要载体。目前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常显生硬,进行一些口号式的讲教,违犯历史的特质,缺乏师生的共鸣。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促使学生深入
2、理解民族文化,领悟其精神内涵,由认同感逐步上升为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是培育家国情怀的必要途径。一、学习民族英雄,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英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激发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土壤与内生气力。而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大国的强韧纽带。学习民族英雄是培养学生民族气节的依托,让学生知道在国家荣誉和尊严受侵犯的时候,许很多多民族英雄奋勇对抗,为了保卫国家的主权,甚至牺牲了本人的生命。播放林则徐虎门
3、销烟的壮观场景,朗读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情境中体会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追怀先辈,传承文明,必然会引发学生关注现实的激情与理性,立志不畏艰险、不甘欺辱、不受利诱。二、展现中华文明,唤醒学生的文化归属五千年悠久而博大的文明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能够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让学生去感悟,重温文明的创造历程,展现或壮阔或细腻之美,培养学生强烈的归属感。当然,文明的展现并不是面的铺陈,更要注意点的透析。比方,在讲解甲骨文的经过中,老师能够告诉学生,出现文字的时候,最初的文字基本都是象形文字,在发展的长河中很多象形文字消失了,唯独中
4、国的汉字保留下来,成为当今唯一通行的象形文字,这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骄傲的事情。但随着网络沟通的普及,汉字书写越发潦草、汉字储备越发粗浅。学生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中一方面感受从商周到如今中华文化一直在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汉字的流传不易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秉持珍惜,号召学生认真积累与书写汉字,表达对中华文明的尊重与热爱。三、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剧烈碰撞的多元文化、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中学生民族自信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历史课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自信力培育因素,但讲教式的教学使其往往流于形式,探究活动强调情境化、介入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地在质疑与
5、释疑的经过之中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信任感。比方,老师能够设置如下问题:“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为什么中国能够屹立至今、一脉相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的学生以为是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好,南部和东部都是大海,而西边是高山,仅仅是北部会有少数民族发起进攻。而另外三个国家都是无险可据,所以才会灭亡的;有的学生持有反对意见,以为中国很多政权也存在被少数民族消灭的案例。这时老师补充中华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使作为征服者的少数民族如蒙古也主动学习更先进的汉族文化,民族交融、文化趋同,文化让社会具备较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以此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较强的信任感。四、拓展教学实践,增添学生的亲近认同2014年,以国家名义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构建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文化场域,体验创伤情感,凝聚国家认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也不应把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内,而是要拓展教学实践范围,帮助学生构建完好的历史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赋予尘封已久的民族文化亲切的认同感。比方,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老师能够设定“重阳节专题活动,活动包含下面内容:重阳节的构成演变;重要风俗;重阳节的相关故事;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在实践活动中让历史记忆变得鲜活,让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契合,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传承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