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教学反思范例.docx
《解方程教学反思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方程教学反思范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方程教学反思解方程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究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簇新学问,学生在学问阅历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验将现实、详细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视察、分析和比较,由详细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驾驭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觉课起先,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 50
2、=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沟通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觉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详细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找寻结论供应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觉并获得学问。二、让学生在发觉中操作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打算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觉“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3、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渐渐驾驭解方程的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2这次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驾驭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借用天平嬉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原来教学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特殊强调“等式”与由等式引申出来的规律,从而也就影响了学
4、生没能很好地理解等式的性质,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还是运用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计算,只有极个别的学生懂得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这次试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化了解新教材的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详细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子”和“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供应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
5、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旧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敏捷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尽管如此,仍旧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在验证猜想时,应从一个一个详细的等式抽象到未知的等式,学生简单接受,而我是干脆用抽象的等式验证的,学生不太简单接受。还有在解方程时,算理讲得不太清晰,学生在解方程时,有部分学困生学起来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肯定要吃透教材,仔细钻研教材,才能上出优质课。解方程教学反思3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代数”教学的起始单元,对于渗透与发展学生的代数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开课时,通过复习哪些是方程
6、,巩固方程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作铺垫。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的想法,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在后面的巩固练习当中加入口答检验,依据课本上的“留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出示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了概念。自学完概念后,应让学生对两概念讲讲自己的理解,自己勾画出重点字,然后才是老师对概念重点的强调,这样更能区分两概念不同的含义,对难点的突破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易混易错的地方,清晰理解后,明确两概念的区分,这点在课上忽视了。在后面的反馈练习时,因前面例题的格式讲的还不够明确,所以练习时有
7、点反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已完全驾驭。巩固练习的层次很好,由易到难,对学生的学习有突破,学生完成的正确率也很高。这节课整体来说我比较满足,对于细微环节上的处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留意,使教学更加严谨,也会更留意教材的研读,争取上一节完备的好课。解方程教学反思4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学问,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许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实力。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起先学习解方程,作为老师的我更应当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始终困惑解方程要采纳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还有老教材中提
8、到的运用关系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面对困惑,向老老师请教,学生该汲取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楚,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遇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变更,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缘由(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事实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驾驭得越坚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
9、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依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开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说明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连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样,是此次改革的主要缘由。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晰精确地驾驭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纳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连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了解这一信息,我确定采纳新老教材一起运用,先从教材中的运用等式基本性质教学孩子会解简洁的方程,以便初中学习可以连接,而初中的“移项”也会
10、顺当的接收,但是面对现在五年级的思维和解题的便利性,我再教学老教材的“四则运算关系”解放程,至少这样能让现在的学生会解各种题型的方程。在我看来,这样的教学书本的学问不丢,方法又可以多种变通。通过这块学问的整理,我感觉到教材须要老师好好的探讨,才能用最合适的方式去教育学生,数学常常存在一种一题多解状况,老师就是引导学生走最好最合适的路。解方程教学反思5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旧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洁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学问,学生原有的学问储备与生活阅历不足,因此教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状况,引
11、导学生经验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视察、分析和比较,由详细的学问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并驾驭等式的性质,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方程打下较扎实的基础。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视察中去发觉等式的性质老师先出示天平,并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2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生写出20=2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1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生写出20+102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生沟通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然后依次出现后续的三幅天平图,学生视察,老师板书
12、,并组织学生小组探讨沟通:“你有什么发觉吗?”通过全班沟通,在沟通中老师应逐步提示,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学问,得出等式的性质。最终,让学生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详细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找寻结论供应了真实的情境,富有启发性、引领性,让学生经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觉并驾驭了学问。二、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习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打算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练习,但巡察中发觉学生没有根本理解,我就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觉“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13、1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并具体讲解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包括检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渐渐驾驭解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再次通过修正,试一试,巩固解方程的学问。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缺憾的是,由于星期一集体活动的冲突,导致今日的上课时间30分钟都不到,因此学生的沟通显得不充分,老师的重点讲解显得不到位解方程教学反思6五年级上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始终困扰着老师们,因为类似axb的方程,则比较麻烦,因此很多老师就避开等式的性质,转而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这样以来势必会减弱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驾驭。我教学中是这样做的:第一节课时教学学习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4、,在书写上要求学生按这样的格式书写如:x100=250解:x100100100=250100X=150强调我们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即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100,等式左右两边仍旧相等,通过练习使学生达到娴熟程度。其次课时教学时,引入类似axb的方程,例如10.5x7.5这样的方程,让学生探讨,这样的方程我们如何解呢?有的学生想到了运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即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也有一部分同学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先将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x,,即10.5x+x7.5+x:方程变成了x+7.5=10.5,再把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7.5,求出x的值;然后引导学生视察在运用等式的基本
15、性质解方程时,方程左边加一个数又减一这个数,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在书写时,可以省略不写,如:15+x=85,15+x-15=85-15,左边可以将加15和减15省略不写,学生很快学会了这种方法。最终引导学生把我们所学习的加减法方程的样式及解法可以归纳如下:xa=bx=b-a(依据:把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a,等式仍旧成立;或者是想: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x-a=bx=b+a(依据:把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a,等式仍旧成立;或者想:被减数=减数+差)a-x=bx=a-b(依据:把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x,再把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b等式仍旧成立;或者想:减数=被减数-差)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教学,我班
16、学生对于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或是运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都能运用自如,并能在后面学习了乘除法的方程后能够自觉进行整理,概括方程的样式和解方程的依据,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解方程教学反思7有昨天加减法方程作铺垫,今日乘除法方程的解答可以说是顺水推舟,毫不费劲。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迁移自主探究出解法。但令我头痛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会解形如ax=b及ax=b方程。本以为按新课标教材这两类方程小学阶段不用驾驭,但在学期初教材分析会上教研员明确指明:这两类方程老师必需作为例题向学生补充讲解,且属于学生必会、考试必考内容。缘由如下:1、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以上两种类型方程,老师难以
17、回避。2、假如老师有意回避,会使学生产生等式的基本性质只适用于部分方程的错误理解。基于上述缘由,我今日在教学完例2后为学生补充了相应内容,但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很多学生能依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X的值,但当要求他们依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时,尝试胜利。通过指导,全班也只有50%左右的学生基本驾驭解答的方法。分析此次教学失败的缘由可能是支配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方程没多久,还须一段时间巩固教材中最基本的常见方程类型,而今日补充的两种类型虽然与例题一样,都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但在解答第一步时不再是思索“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的问题了。学困生听完拓展练习后,作业
18、中出现明显混淆的现象。如5X=1.5本应依据等式的性质干脆将等号两边同时除以5求解的,可却有学生先将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变成了“1.5X=5”, 这可真是越变越困难。值得思索的是,假如必需两教ax=b及ax=b两类方程,你们觉得是按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好呢,还是按等式的性质教学好呢?解方程教学反思8教学重难点是驾驭较困难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驾驭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简单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困难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索,思维难度大,学生简单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
19、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爱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生酷爱体育 1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学问做了许多的铺垫。二、放手让学生思索、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索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念,又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终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方程 教学 反思 范例
限制150内